《湖北日报》记者甘勇(右)在武汉绿地中心工地与工人一起抬钢筋。
与时俱进报道农民工
《湖北日报》记者 甘勇
在建中部第一高楼——武汉绿地中心工地,巨大的施工基坑旁,是中建三局钢筋工王延庆的岗位:钢筋折弯加工。
跟着王延庆,分拣、对齐、折弯、搬运……一道道工序下来,钢筋加工成型,人已满头大汗。“工作虽然辛苦,但一天工钱180元,值得。”王延庆沾满黑灰的脸,笑得生动灿烂。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翻看过去的报道,很多媒体曾斥责农民工“盲流”,甚至夸大农民工带来的社会治安、城市环境等问题,而对农民工建设城市、促进发展的成绩视而不见。舆论的错误引导,导致农民工社会评价降低,歧视农民工的现象时有发生。作为记者,多走近农民工,多报道他们的贡献和付出,让全社会了解农民工,是我们的职业要求,更是社会责任。
然而,矫枉容易过正。在如今的农民工报道上,“战高温、斗酷暑”“头顶烈日、连续奋战”等词汇频频出现。虽然展现了农民工艰苦工作的状态,但却忽视了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新闻报道,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王延庆的宿舍里,看报纸是工友们最喜欢的休闲方式。“以前最爱看农民工讨工钱的新闻,现在最爱看教人当老板发财的新闻。”
王延庆的话语朴素真诚。是啊,一张报纸能得到农民工的阅读、认可和喜爱,何尝不是我们新闻记者作为建设者,为社会贡献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