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3年春天,非典突然袭来。白衣使者以无畏的职业精神挽救着患者的生命。在英雄的白衣战士身后,紧跟而上的是勇敢的新闻记者,在与SARS斗争的非常时期,他们也是这场非常战役中的非常战士。
人民日报记者白剑峰,每天奔波于卫生部和北京各大医院,在帮助救助一位非典患者过程中,赶写了一份内参,推动了中央做出决策,建立小汤山“非典”医院。他说:“当记者的,永远不能离开第一线。离开了第一线,你的新闻生命就结束了。”
央视“新闻调查”记者柴静,以其特有的新闻敏感与职业精神,强烈申请非典前线采访。她说:“我不知道节目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真相。”
人民网为推出“非典十人谈”系列报道中,专访了人民日报记者白剑峰,完成《一篇内参催生一座“非典’医院》报道。又征得柴静同意,节选了她新作《看见》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以飨读者。在此,对柴静女士表示敬意和感谢。
白剑峰 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在我最危难的时候是你帮助了我,
在北京最危难的时候是你拯救了她。
多少非典患者因此有了生存的机会,
瞬间从绝望中鼓起求助和自救的勇气。”
这是一名“非典”患者10年前写给一位记者的诗。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这位记者不仅挽救了这位“非典”患者的生命,而且催生了一座“非典”定点医院。他就是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民生采访室主编白剑峰。
一篇内参,成为一颗“重磅炸弹”
2013年初春,记者见到北京某杂志退休编辑礼露。作为一名曾经的“非典”患者,她永远忘不了2003年的春天,更忘不了白剑峰的“救命之恩”。在与记者的对话中,她几次流下感激的泪水。
2003年4月7日,礼露陪86岁的陈阿姨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查身体,当天去了呼吸内科、放射科和神经内科等科室,她楼上楼下忙着给陈阿姨挂号、划价、取药,遇到好几个发高烧并咳嗽的病人。4月10日,礼露开始发高烧,16日,检查出左肺下部感染,但人民医院不予收治。17日再到医院,右肺也坏了,但医院仍然不收治。18日,礼露已经下不了床,呼吸非常困难。
在此期间,礼露开始陆续给朋友、同事打电话,告诉他们自己得了“非典”,但很多人并不相信,觉得没让礼露住院就肯定不是“非典”。但也有例外,其中一个是礼露在人民日报的同学常莉。18日,常莉找到时任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卫生组组长的白剑峰,告诉他这个情况。白剑峰一听患者病情危急,立即帮助联系医院,他分别给人民医院、地坛医院、佑安医院、北大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的院领导打电话,希望给予帮助。但他们均表示无法安排住院,因为医院“非典”患者几乎爆满,连楼道走廊里都挤满了患者。
“卫生部当时刚刚下了文件,说任何医院不得拒收‘非典’患者。但这件事暴露出一个问题,北京各大医院都在拒收‘非典’患者,而高层领导并不知情。”白剑峰说,礼露的遭遇让他敏感地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北京将陷入一场更大的灾难。”当天晚上,他又给礼露打电话询问了有关情况。此时,礼露已经没有力气说话,在家里照顾她的万莹详细讲述了连日来发生的情况。最后,白剑峰安慰礼露说:“你不要着急,我们都在帮助你。”
晚上10点多,白剑峰赶写了一篇题为《北京多家医院拒收非典患者》的内参。在这篇内参中,他提出如下建议:请国家紧急征用首都郊区大型疗养院,专设“非典”患者隔离治疗区,或者建设专门的“非典”定点医院,改变目前各医院分散收治病人的做法,既可缓解医院的接诊压力,也可以集中控制疫情,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传播和蔓延危险。
当时,人民日报社领导敏感地意识到了这篇内参的分量,连夜电传到中南海,送到了中央领导的案头。当天深夜,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必须采取坚决措施,扭转这种形势。”副总理吴仪、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也分别作出批示。后来,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王晨称这篇内参是扭转“非典”形势的一颗“重磅炸弹”。
4月19日上午9点,北京市市委、政府召开全市医院院长紧急会议,落实中央领导批示,解决“非典”救治中存在的问题。会后,北京市委办公厅的有关同志还专门致电白剑峰,报告此次会议情况,并征求白剑峰的意见和建议。
这份内参,为中央领导判断“非典”形势和果断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建设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几天之后,中央做出决策,在小汤山建立“非典”定点医院。仅用七天时间,就建成世界最大的野战传染病院,并在50天内收治了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病人,创造了小汤山奇迹。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迅速建立,极大地缓解了北京“非典”病床紧张的局面,切断了“非典”传染途径,成为北京疫情形势由严峻走向缓和的转折点,对于扭转“非典”形势起到了关键作用。
礼露也迎来了生命的转机。4月20日,奄奄一息的礼露被北京协和医院收治。当时,她的血氧饱和度只有58%,已是高烧第10天,眼睛模糊,几乎处于濒死状态。在协和医院,礼露得到了精心地救治,很快痊愈。
5月11日,礼露康复出院,她给白剑峰写了一首诗,题目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激》:
“在我最危难的时候是你帮助了我
在北京最危难的时候是你拯救了她
多少非典患者因此有了生存的机会
瞬间从绝望中鼓起求助和自救的勇气
那一天是两个时代的分界
北京有了重塑形象的机会
她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智慧勇敢和爆发力
令人不忍再提起那段噩梦和耻辱
本无力接起那个午夜的电话
想不到我听到了世上最美的声音
——别着急,我们在帮助你
从此我不再孤独
无法用语言表达我的感激
也只有用语言来表达
——谢谢,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