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媒体,拿起你的麦克风【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24小时滚动新闻

面对媒体,拿起你的麦克风【2】

2013年05月27日10:10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这也是新闻发布会?

  即使不怎么“敏感”的普通采访,记者得到的答复也是“请找新闻发言人”。一旦有了“危机”,或者遭致 “负面舆论”,涉事部门就更要求你“去找新闻发言人”

  后来我专门请教过美国官员,原来他们的新闻发布会差不多两周就有一次,平时没有那么多风口浪尖的事,却也习惯了借个新闻发布会向民众做个沟通。再说平日记者到政府就像串门那么容易,政府官员不会 “防火防盗防记者”,平常该说的都说了,遇上突发事件多说两句,媒体似乎也无需不依不饶。

  而我们的那次模拟新闻发布会,推荐人选你谦我让,上台之后剑拔弩张,回过头来回味悠长,大家最念念不忘的是那种戏剧性的场面。然而现实中,并非每个台上人都成了发言人。学会对媒体说话,好像没有被当作一种习惯。

  我的记者朋友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即使不怎么 “敏感”的普通采访,得到的答复也是 “请找新闻发言人”。一旦有了 “危机”,或者遭致 “负面舆论”,涉事部门就更要你 “去找新闻发言人”。一夜间,好像新闻发言人个个成了多面手,其实是名副其实的挡箭牌。

  在一个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舆论环境下,很多原本乐于在麦克风前发言的官员,却悄然地关掉了本属于自己的麦克风,避免了 “雷语”的尴尬,却患上了 “失语”的暗疾。没有新闻发言人时,有人什么都不说,有人本来愿意说,可有了新闻发言人后都学会了 “找发言人说”,背后隐含的心理却是 “反正我不说”。

  政府信息的公开应是常态,媒体的交流重在平时,才不至于在危机发生时“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跑遍世界”

  “家丑不外扬”,摊上坏事怕担责不愿多说的心理,似乎也可以理解;但政府工作中也有大量需要向社会公众通报沟通的好事,有的政府官员却也显得过于的低调,美其名曰 “习惯做不喜欢说”。到头来,不仅白白浪费了利用媒体进行社会动员的大好机会,还往往由于公众不了解甚至误解政府的善意,增加了信任成本。 “7·23”动车事件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的黯淡收场已然昭示,一个“孤胆英雄”式的新闻发言人会是多么的不靠谱。

  在公共传播的时代, “新闻发言人”是一个自然人,更是一个平台。新闻发言人的设立,绝不只是找出一个面容姣好、能说会道的人接受记者采访那么简单,而更在于强化相关政府部门的政务公开意识和社会管理能力。我们不能只有风口浪尖上的新闻发布会,我们需要的是大量司空见惯的新闻发布会,和更司空见惯的日常媒体沟通。发布会不应该只是 “舆情应对”和“灭火”。

  让每一个政府公务员都敢和媒体说话、都会和媒体说话,这才是政府新闻发言人工作的职责和目标所在。同样,政府信息的公开应是常态,媒体的交流重在平时,必须紧紧握住原本属于自己的麦克风,唯此,才不至于在危机发生时 “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跑遍世界”。

  “防火防盗防记者”?

  发言人:官员要修养媒体观

  官员和记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一个关系就是国家的政策需要通过记者传递给公众。我今天所说的话如果没有大家当“接力棒”,影响有限。

  官员要适应这样一个媒体时代,你要乐意或者主动和记者接触,请他们来传递我们政府的打算。同时也要乐意地接受记者的监督,这对于一些官员来说需要重新修养,也就是说官员要修养他的新闻观或者媒体观。你说官员有些惧怕记者,这不是全部,是有一些,也许我们今后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培训。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被问及如何看待官员“防火防盗防记者”时,大会发言人、原国新办主任赵启正如是说

  (方思)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