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旧址保存完好 --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社史拾遗

武安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旧址保存完好 

琚平和 钱江 

2013年06月13日14:16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诞生起,人民日报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忠实记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65年艰辛奋斗,65年春华秋实,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与新时代一同进步,人民日报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人民网特别推出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纪念专题,重温历史动人瞬间。

今年3月28日下午,河北武安市太行山庄青烟寺村民在观看伊拉克战争新闻时,意外地收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出我社摄制的《从西柏坡到北京》电视片,片中两处提到在武安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是今天人民日报的前身。村民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人民日报没有忘记我们!”他们还发问:报社为什么50多年不“回家”看看呢?

村民们推选出5位老同志组成“回顾报史小组”,调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史料,保护报社旧址,并很快与我社有关同志取得了联系。

受报社领导委托,我们率记者禹伟良于2003年6月21日至22日,到武安考察了青烟寺和河西村两处原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旧址。村民拉起了多幅横幅:“太行人民想念新闻老兵”、“传播真理,党报点燃星星之火”、“欢迎人民日报同志重回太行山!”这些滚烫的话语使我们深受感动。

在过去两个多月里,“回顾报史小组”自费6千余元,询问知情人,查阅史料,调查旧址,设立标识牌,整理出一份《人民日报在武安的来历》。他们这样做,完全出自对党报的热爱,希望人民日报有一部完整的创建史。

我们代表人民日报领导,向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旧址所在地的乡亲表示亲切的慰问!感谢他们当年对人民日报的恩情,感谢他们今天对人民日报旧址的保护和对史料的征集!只是,老根据地人民这份深情厚意,我们怎能报答得了!

我们实地考察了青烟寺、河西村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旧址。这两个村庄至少在清朝已经建村,青烟寺现有清朝咸丰七年(1858)的石刻。该村一些人家比较富裕,所建房屋多为花岗岩墙基,青砖到顶,大瓦覆盖,建筑质量很高,具有北方山村富裕农居的建筑风格。建筑年代多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已有文物价值。

1940年后,这几个村庄始终在我党我军控制之下,没有受到战争的直接损毁。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于1946年夏进驻这里,整整工作了两年多。当年旧址数十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雨后保存良好,依然当年风貌。

我们踏勘了报社印刷厂旧址和张磐石、安岗、郭渭等人的住址。其中印刷厂旧址最为壮观,外墙高达10米,院内有40多间屋子,东西为两层楼。这里也许是人民日报印刷厂保存最好的旧址,从建筑学民俗学角度去看,也很有意义。战争年代里晋冀鲁豫版的两卷本《毛泽东选集》就是在此印制的,是建国前印制质量最好的版本。

张磐石、安岗、郭渭等人的住所都在河西村。当年晋冀鲁豫中央局的警卫“小鬼”战士、今年75岁的张振叶老人带领我们参观。这些房屋保存良好,由于房屋面积较小,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差,现在已经不住人,房主都另建了新居。安岗副总编辑当年的房东,今年80岁的杨淑婷老太太特地来到旧居院落等待我们,回忆了人民日报的老同志,还要我们向安岗同志带问好,问人民日报的老同志好!

在河西村村委会,我们看到了一张由当地村民贾米山保存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第737期原版报纸。它是“镇村之宝”,平时不让人看。我们去了,破例拿出来,让我们捧在手里端详。那里还有3本当年人民日报同志阅读的书籍,有一本盖有“人民日报图书馆”藏书章。其中一本是英文版的微积分教科书,另两本是《平面几何学》和《温德华士代数学》,足以说明阅读者的数学和英文素养。

当地村民对人民日报感情深厚,再加上现在已有民间组织自发地保护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旧址,我们判断,上述旧址在5年甚至更久一些的时间里不会受到人为破坏和拆除。

青烟寺和河西村距离当年的晋冀鲁豫中央局所在地冶陶(现已开辟为纪念馆)只有5华里。临近的涉县有八路军129师师部纪念馆,还有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前身华北《新华日报》驻地。

我们此次考察,重要的是建立了人民日报和本报前身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旧址所在地―――武安石洞乡青烟寺、河西村的联系。这两个村庄交通便利,公路质量上乘,从武安市区驱车40分钟可达。

(来源:《社内生活》2003月07月15日 第4版)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