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磐石的青少年时代--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他”与人民日报

张磐石的青少年时代

钱江

2013年06月13日14:55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诞生起,人民日报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忠实记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65年艰辛奋斗,65年春华秋实,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与新时代一同进步,人民日报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人民网特别推出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纪念专题,重温历史动人瞬间。

2005年是人民日报重要创始人张磐石(1905—2005)的百岁诞辰。他曾任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华北《人民日报》的社长兼总编辑。1949年8月1日我报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他任副社长,主持日常工作。对张磐石漫长的革命经历,文献记载很少,人们所知不多。钱江同志对此作了研究,现发表这篇短文,亦是对张磐石老前辈的纪念。

张磐石,原名潘敬业,1905年6月8日(清光绪三十一年五月初六)生于山西省寿阳县西部平头乡潘家沟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祖父潘湖源为人刚直,由于常在村中主持公道,在村民中颇有声望。父亲潘玉和勤劳俭朴,谨慎细心。约在1910年,张磐石懂事时祖父去世。当时家中劳力较多,买或租了本家绝户和穷苦孤寡户的土地,这个家庭渐至中农家境,足以温饱。

张磐石从小就对身边的事情非常关心。他懂事以后发现,村里的穷人年复一年地多了起来,不少人穷得难以为生,村里赌博、吸鸦片、偷盗抢窃的事也渐渐多了,近300户人家的大村子,集中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因为分家等原因几乎没有了,兼赊加利或放债等店铺却一点点多了起来。洋货的广告乡下也有了,还有人从太原带来留声机和肥田粉(化肥),使村民感到新奇。当时人们对清朝统治巷议已多,张磐石直到晚年还记得一首当时流行的童谣:“洋取灯儿(火柴)洋旱烟(香烟),宣统只坐一半年”。

这首童谣流传前后,辛亥革命发生了,幼小的张磐石听说“省里反了”,但对革命是怎么回事完全不懂。在潘家沟,原有的生活礼数、民风习俗乃至清朝装束,依旧保留了很长时间。他记得阎锡山派人下来查男人留辫子、查女人裹小脚,一时查禁不绝。张磐石本人直到12岁还在脑后留着长辫子,这已是1917年的事了。

潘家沟村民受教育程度很低。有些人上了私塾,会写下名字和认写些常用字和数字,就很说得过去了。这个村里从来没有出过一个秀才或像样的读书人。文气如此低迷,以至村里人的最高要求,就是到城镇杂货店(前店后厂)学生意。

好在父亲主张孩子读书,张磐石在8岁那年冬天随二哥上了私塾,由“百家姓”、“四言杂学”发蒙,老师也是村中农民,除了认字教不出别的。大约到民国三四年间,潘家沟村有了“洋学堂”,老师是邻村的秀才,开始教手、足、刀、尺之类“洋书”,也能唱个把歌曲,体操等只是为了应付县里派来查学的劝学员,完全是糊弄一下。主要课程还是四书五经,倒也使张磐石从小打下了颇为扎实的古文基础。

张磐石12岁那年,寿阳县举办“观摩会”,相当于全县“会考”之类,潘家沟村派出张磐石等5、6个孩子参加。赛程规定优胜者可由县城高小录取。结果张磐石榜上有名,但村里主事者只允许一个富农的儿子陈某到县里上高小做“洋秀才”。张磐石后来才知道,是嫌弃他家贫贱没让去。这件事深深伤害了张磐石的心,反倒激发了他刻苦学习的劲头。

第二年,县里再次举办“观摩会”,张磐石依然名列前茅。这回,潘家沟村的主事人让步了,同意张磐石进城上高小。谁知此事还引起村里人和家人的争论。村里有人认为张家门第不高不配去,父亲转而要张磐石去学生意,不愿提供学费。所幸张磐石的姐夫在县城做生意,力争张磐石应该进城上学,还愿意提供一些食宿帮助,终于使好学的孩子成行。13岁的张磐石从此再也没有长住过本村。

他就读的高等小学设在科举时代的受川(寿阳县古称)书院,到处悬挂尊孔的匾额和对联。但这里的课文已属“洋学堂”,数学课时较多,也学物理、英语、地理。学校开世界史课,教学生唱一些“哥哥华盛顿,弟弟拿破仑”之类的歌曲。讲授中国历史、经学的老师都是秀才、举人,每年还要祭孔、祭关岳(武庙)。

张磐石进高小次年,“五四运动”爆发,在京、津、太原读书的大学生们于星期日来到寿阳县城,打着白旗在街上做爱国讲演,鼓吹反对日货。他们演说之新奇引起张磐石的极大兴趣,使他重新思考从小受到的孔孟之道和家庭教育,认为这种传统教育不能经世致用,不能使祖国强大起来。

这时的张磐石,已在县城高小脱颖而出,成绩优异,获得过本年级年考第一名。“五四运动”新风吹来,唤醒了这个14岁少年的心,他不想学做生意了,也不愿意就此辍学去当小学教师,他决心去省城太原上中学,走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张磐石的青少年时代(之二)钱江2005月11月03日 第4版() 人物

张磐石要去省城太原读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包办婚姻,在他15岁的时候娶来了一个年岁相仿的妻子。

张磐石对包办婚姻很不满意,向父母提出,分家时将应得部分交给妻子过活,他本人到太原投考官费的师范学校。

1921年,16岁的张磐石顺利地考取山西省第一师范学校。由于每学期可以领到一些钱,他从此独立生活了。

父母为张磐石包办的妻子,入门后不久就病死了。这件事强烈地激发了张磐石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抗。张磐石认为,不能怪那位女孩,也不能怪双方的父母,父母总是真心疼爱孩子的。但是,要仇视腐败的“世道”,这世道导致了一幕幕的悲剧。

进太原师范头两年,张磐石还是一心做好学生,对数、理、化和外语都努力学习。他的思想逐步活跃,加入了学校研讨新思想的“共进学社”,还在其刊物《共鸣》上发表新思想讨论的文章。

当时的张磐石赞成无政府主义,对《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等书刊则读得似懂非懂,比较欣赏的还是孙中山的革命思想。1925年冬,张磐石加入了国民党。

1927年春,一批国民党人要在寿阳县筹办一所中学,邀张磐石参加筹建,这很合他的心意,由此成为寿阳中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担任校训育主任,兼教文史及体育课。他在寿阳中学教了两年书。

山西的政治形势比东部沿海慢一步,到1928年秋后比较明显地影响了寿阳。张磐石的进步倾向很明显,受到校长刘怀琪“告诫”,暗示他离开。

张磐石感谢校长“高抬贵手”,待教完这一学期,就于1929年9月到日本留学去了。这时,革命的种子已在寿阳中学播撒下去,后来有许多学生成为共产党员。“文革”期间,张磐石被关押,专案组成员专门到寿阳调查,提出若干问题,其中包括,那时的张磐石有高薪显位,为什么抛弃一切去日本?

张磐石的父亲非常明白,儿子万里出国,是为了探求真理!他知道儿子不能留在寿阳了,就说:“你教书赚的薪金,家里没有动,拿去做路费吧。”张磐石感激地取走了一部分。

当时,张磐石对国民党感到幻灭,对前途深感迷惘。他想走得远远的,看看外面的世界,再从外边看看中国,好发现问题,寻求国家和个人的出路。

来到东京,他同许多留日学生一样,到东亚日语学校学习,准备报考日本大学,但没多久就放弃了这个念头。他结识了一批进步留学生如王炳南,日本左翼作家惠永直等,从他们那里得到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对照社会现实,张磐石看清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决心很快回国投身革命。他在晚年回忆说,他其实是“游学日本”,学还是认真地学了,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大学”里学了,没有进正式学校,他到日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山西留日学生因汇兑不通,困居东京等地,山西留日同乡会派出3个代表,张磐石为其中之一,返晋要求当局救济。

尽管财政困难,当时主持山西政务的省主席商震还是答应了留日学生的请求。张磐石在太原读报,看到了“围剿”江西苏区红军的国民党师长张辉赞被俘的惊人消息。这使他知道,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得到认真实践了。

1931年春返回东京后,张磐石积极准备,打算到苏联或德国去看看。这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张磐石决定:回国抗日。

张磐石回到太原,到太原一中当图书馆主任,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结识了进步学生谷景生和周颐等,靠近了中共地下党组织。不久阎锡山重夺治晋大权,打击共产党人,张磐石被列入黑名单。

得知消息后,张磐石回寿阳过了农历春节。他在家中告诉父母兄弟姐妹,自己要离开家乡,去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他用父母能够听懂的话说,儿子不但要“除暴安良”,而且比以前更激烈,要加入真正的革命党,推翻不合理社会。父亲对他说:以前你在县里做的事,我们很满意,今后只要给世人做好事,也不要再顾虑家里,打个信给家里就行了。这句话感动得张磐石泪流满面。

1932年初春,张磐石来到北平,一度以教书和为报刊撰稿为生。他和来到北平上学的谷景生、赵宗复取得了联系,加入了左翼社科联盟,很快主持社科联出版部的工作。

经过考验,张磐石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天是11月7日,他参加纪念“十月革命”游行来到前门,接到通知到地下党委范若愚处,进行入党谈话。介绍人朱宝善是张磐石在太原就熟悉的,但这次见面握手寒暄之后立即严肃起来,先定下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备受查捕时应付敌人,然后谈党纲、党章等,谈得十分认真。

一周后,党组织为张磐石在西单街道支部举行了入党仪式,从此他正式任社联秘书、党团书记,成为职业革命家。

这年,张磐石27岁,这是他新生命的开始。

(来源:《社内生活》 2005月10月13日 第4版 人物)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