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诞生起,人民日报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忠实记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65年艰辛奋斗,65年春华秋实,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与新时代一同进步,人民日报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人民网特别推出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纪念专题,重温历史动人瞬间。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人民日报的几代人抚今思昔,缅怀伟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我们深情回忆邓小平同志在人民日报发展历程中给予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体会邓小平同志关于新闻工作重要指示的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领悟邓小平同志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精神情操,大家生发无限思念,备感振奋鼓舞,激发巨大动力。
(一)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人民日报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指导作用。据统计,他先后对人民日报的106篇社论和文章进行过批阅修改。这些修改虽然文字不多,但字里行间渗透着政治家的智慧,映照着马克思主义者实事求是的思想光辉,充溢着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无限深情。
从这些修改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总是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总是胸怀大局,着眼长远,深谋远虑
1954年6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从严惩治贪污罪犯》。社论发表前的送审稿中提到,有些干部与奸商勾结,“已经堕落成为盗窃国家财产的人民公敌”,邓小平同志看了以后,把“人民公敌”改成了“罪人”,并 在文中加上了“应该进行公审”几个字。这一修改,用语更加准确,政策更加清楚。
1954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全力保证实现一九五四年国家预算》的社论。社论发表前的送审稿上有这样一段话:“预算支出的原则就是集中使用资金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业,它完全符合过渡时期总任务的要求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同志审阅送审稿时,在“工业”二字的后面加上了“相应地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此外,他还作了几处修改,既肯定了当年预算的稳妥,也指出了可能存在的困难。他写道:“一九五四年预算是巩固的,过去五个月的执行情况,也是良好的”,“而我们在信贷计划和现金周转方面,也还可能遇到一些困难。”这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总揽经济建设全局,重视产业平衡发展、协调发展的思想。
1965年5月30日,人民日报在“答读者”专栏刊登《关于勤俭节约和改善生活问题》的文章,讨论了人民群众“置花衣服、出去游玩、下饭馆”等现象。该文发表前送邓小平同志审阅时,他在其中加了一句话:“对于人们力所能及的正常消费,是不应当加以干涉和非议的。”邓小平同志当时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就作出这样的论断,实在令人钦佩。
1978年8月28日,人民日报拟于9月8日发表的社论《把整顿财经纪律当作一场大斗争来抓》送邓小平同志审阅时,他明确批示“很有必要”,表明了对财经工作的高度重视。此时,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同志作出这样的批示,表明了他对经济工作的高度重视。
从这些修改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是实事求是的典范。他一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见微知著、洞察矛盾、揭示规律的敏锐目光和理论勇气,具有讲真话、说实话的非凡胆略和政治勇气在1953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社论《加强旺季征收工作,保证完成国家税收任务》的送审稿中,邓小平同志加了一句话:“纠正那些只顾任务不顾政策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做法”。在1954年1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踊跃购买经济建设公债》的送审稿中,邓小平同志也加了一句话:“必须切实照顾到购买者的经济能力”。这简洁朴实的语言,蕴含着唯物主义者的思想魅力。
1954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庆祝全国基层选举的完成》。文章初稿中曾写道:“各地所选出的代表中,妇女的名额平均在百分之二十左右”,“参加投 票的选民达到了选民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邓小平同志在审阅时,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把前一数字改成了“百分之十七以上”,把后一数字改成了“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使数字更加具体准确。这充分展现了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至今仍在教育和激励着人民日报的同志。
1957年,为配合全国性的整风运动,人民日报于5月19日发表社论《继续争鸣,结合整风》。在社论发表前的送审稿上,邓小平同志特地加上了一段话,强调党外人士对于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批评,“绝大多数意见是正确的、有益处的。只要各部门、各地方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善于接受一切有益的批评,认真研究各方面所提的意见,切实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就一定可以达到拆除党内外之间的深沟高墙,加强人民内部的团结和大大改进工作的目的。近来,有的地方开始这样做了,已经发生良好的效果。”这一修改,表现了我们党对待批评的正确态度,揭示了通过党的团结实现全国人民的大团结的道理。
1962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为争取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而奋斗》。社论发表前的送审稿提到:“连续几年的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农业的歉收,而且给工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都带来了许多困难。”邓小平同志把这一句话改为:“连续几年的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农业的歉收,加上我们工作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给工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都带来了不少困难。”实事求是地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严格地检查工作中的失误,这就是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宝贵品格。
196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巩固伟大成绩争取新的胜利》。社论发表前的送审稿中谈及1962年农业生产的形势时写道:“鸡鸭鹅等也增加很多”。邓小平同志把“很多”改成了“较多”。一字之改,实事求是的作风跃然纸上。
1964年10月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人民日报发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万岁!》的社论。社论初稿中曾写道:“我国人民提前两年在一九六○年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业主要指标,在抗御连续三年(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的严重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取得伟大胜利……”9月28日,邓小平同志在审阅社论送审稿时把这一段文字改成了“……在抗御连续三年(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的严重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在克服外来的强加于我们的困难的斗争中,在纠正我们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的斗争中,都取得伟大胜利……”这就纠正了原文单纯强调自然灾害的片面性,指出了形成灾害的人为因素,引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正确地看待困难,战胜困难。
从这些修改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眼里有群众,心中想着群众,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地方,总是强调体恤民情,为民着想,反对损害群众利益;在改进党的作风问题上,总是强调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认真听取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1957年,邓小平同志在人民日报的送审稿件上做过三次重要批示,强调听取群众意见的重要性。9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下决心整顿作风改进工作》。文章发表前,邓小平同志审阅该文时,在“听取群众的批评和意见”
这句话的后面加上了“反复地征求群众的批评和意见”。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胆地改,坚决地改,彻底地改》,目的在于配合搞好当时的整风运动。邓小平同志在审阅发表前的送审稿时,加了一句话:“群众对于意见的是否正确,是能够辨别清楚的”。针对有人害怕群众发表意见的情况,他写道:“如果发动群众,彻底揭露,大胆批评,认真辩论,是非就可以弄得非常明白,问题就可以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得到妥善的解决。既然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那还会出什么乱子呢?”“把这种毛病经过批评纠正过来,是一件极大的好事,而没有任何可怕的地方。”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的气概展现在世人面前。11月1日,在人民日报社论《全民整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的送审稿上,邓小平同志又明确提出,要采取“群众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来对待整风运动。
在1963年的元旦社论《巩固伟大成绩,争取新的胜利》的送审稿中,邓小平同志在文章末尾加了一段话:“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每走一步都会遇到不少的困难,我们必须自力更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还会遇着不少的逆流与风浪。但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不会被艰巨任务和各种困难所吓倒,他们将在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以坚定的信心和雄伟的步伐,迎接一九六三年的新胜利。”紧紧地依靠人民,就有力量,就有希望,就无坚不摧,无往不胜―――这是邓小平同志一生的信念。
从这些修改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伟大的爱国者。在关系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他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精神风貌
1961年11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对苏联《消息报》总编辑阿朱别依发表谈话,在谋求改善美苏关系的幌子下,提出了一系列荒唐的要求和条件。人民日报于12月8日发表观察家评论《肯尼迪的“如意算盘”》,文章初稿曾经这样开头:“这是一个重要的谈话;其所以重要,是因为……”邓小平同志在审阅送审稿时把两处“重要”都改成了“值得注意”;文中还提到“肯尼迪更进一步提出了二十年和平的条件”,邓小平同志改成“肯尼迪更进一步提出了他所谓‘二十年和平’的条件”。他对庞然大物的藐视可见一斑。
1965年5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关于勤俭节约和改善生活问题》一文。文章发表前的初稿中曾提到:“两三年前,由于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由于苏联
当局的背信弃义,给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邓小平同志在审稿时,把“苏联当局”改成了“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者”,把赫鲁晓夫与苏联人民、苏联政府中的友好人士区分开来。
1964年1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祝贺中法建交》的社论。该文发表前送邓小平同志审阅,其中写道:“美帝国主义千方百计想要孤立中国”,“美帝国主义以为它不承认中国,中国就会陷于孤立,这完全是妄想。”邓小平同志把前面一句话中的“想”字去掉了,又把后面的一句话改为:“美帝国主义自以为是庞然大物,高人一等,只要它不承认中国,中国就会陷于孤立,这完全是妄想。”文中还谈到,“在中法建交前后,美国报刊大肆鼓噪说什么中国已‘缓和’反对‘两个中国’的态度,中法建交将为‘两个中国’‘打开大门’,这完全是别有用心的歪曲。”邓小平同志在这段话的最后加了“也是白日做梦”。这一修改,表达了中国人民坚决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严正立场,表现了邓小平同志在国际斗争中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展示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大无畏精神。
(二)
人民日报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倾注着邓小平同志的心血和智慧。不论是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还是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都始终关心着人民日报的发展;不论是人民日报宣传报道的大政方针,还是人民日报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他都给予明确的指示;不论是人民日报工作取得成绩的时候,还是人民日报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他给予的都是信任、帮助和殷切期望。人民日报的同志怀念他,怀念的不仅是党的领袖,也是一位党的新闻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人民日报一位可亲可敬的导师和朋友。
邓小平同志对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一贯高度关注、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之初,他就明确指出:当代中国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可是,“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①他明确提出:“希望报刊上对安定团结的必要性进行更多的思想理论上的解释……总之,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②
1979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第一年,全党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开始平反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但由于当时“两个凡是”还没有彻底冲破,很多政策还没有来得及具体落实,以致出现了一些矛盾,很多群众来京上访。为此,中央紧急抽调干部,协助当地有关部门解决上访者的问题。同时,中央还对信访部门的一些同志提出了严厉批评。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日报9月17日发表了一篇评论员文章《切实解决上访问题》③,其中用了一些不很妥当的说法。比如:“他们被压在阴山之下,蒙冤受屈,无处申诉”,“省里有些机构的负责人,甚至包括省委的负责人,更不用说地区、县、公社,都有那么些负责人,办错了案,办错了事,硬是不认账,领导一再催促,群众一再找上门来,硬是不予理睬,不予平反”等等之类的句子。文章发表后,上访人员以此为据,大量涌进北京,甚至出现了在中南海新华门等地静坐、请愿的情况,对社会的安定造成了影响。
针对这一情况,人民日报于10月22日又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正确对待上访问题》④。文章首先肯定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的重要意义,然后提出对待上访人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凡属冤假错案,要根据‘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给予平反”,“凡属违法乱纪、甚至制造新的冤假错案的,一定要认真查明、严肃处理”,“凡属合理的要求、按现行政策规定又是能够解决的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就应当认真负责地、积极地加以解决”,“凡属无理取闹、蓄意捣乱的,要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严肃处理”。这篇评论克服了前一篇评论的片面性,既为上访者说了话,也阐明了相关的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果。
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做报告,在谈到“切实关心群众生活”时,就讲到了上面这个事例。他说:“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很重要的,也有很大的成绩。但是,最近在有些问题的宣传上,确有考虑不周和片面性的地方,使我们下面工作的同志遇到一些困难。举例来说,《人民日报》对上访问题发表过两篇文章,时间相隔不久。第一篇是九月十七日,文章一出去,上访人员呼噜呼噜地都上来了;第二篇是十月二十二日,文章把道理讲清楚了,上访人员很快就减少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单单是报纸的舆论就可以发生这样大的影响。”⑤邓小平同志这段话,人民日报的同志铭记在心,成为我们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生动教材。
邓小平同志对人民日报工作的关心、支持,还体现在他总是在人民日报最需要的时候帮助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四次为人民日报题词。第一次是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前身之一)创刊之际,时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和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的邓小平同志把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题赠报社,指明了人民日报的办报宗旨。第二次是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一周年时邓小平同志题词:“集中意志,集中力量全力击败蒋介石,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最后胜利!祝贺人民日报一周年”。
第三次是1985年7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之际,邓小平同志题写了“向海外朋友问好!”第四次是198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创办40周年之际,邓小平同志题写了“人民日报四十周年”,表达了对人民日报的厚爱和期望。
邓小平同志多次帮助人民日报解决具体问题和具体困难。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人民日报的发展步入一个新阶段。这一年的7月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批准人民日报由4版扩为8版,批准为人民日报在计划外增加卷筒纸5500吨,以供扩版之需。因扩版增加人员,人民日报原本紧张的宿舍更加拥挤,“有些编辑和编委同志,每逢星期六和星期日爱人、小孩回家后,全家四五口人挤在一个床上;有的夜班工作同志和白班住在一起,休息时间不同,彼此睡眠都有影响”⑥。针对这一情况,邓小平同志批准人民日报在北京市购买或暂时租用了150间房屋,解了报社的燃眉之急。1963年,我国国民经济在经历了严重困难后,出现了恢复的势头,广大干部群众对人民日报的需求不断增加,报纸发行量由原计划的135万份扩大到150万份。根据这一情况,邓小平同志批准人民日报1964年的发行量再增加10%,提高到165万份,并指示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满足报社的用纸需要。
邓小平同志对人民日报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3月8日,人民日报发布《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苏联部长会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联席会议的决议》,并刊登苏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成员的照片。但是,《决议》中第一项和第十一项所排列的主席团成员名单次序不一致,因为时间紧张来不及请示,人民日报便根据新华社第○七三二号图片稿进行登载,导致排名次序发生错误。为此,时任总编辑的邓拓同志于3月9日给邓小平同志写信说:“这就等于我们擅自做了次序上的改变”,“此事应由我负全部责任”,“请求给我以应有的处分”。邓小平同志收到邓拓的信后,立即进行查证,发现《决议》原文中的名单确有不一致的地方,遂于3月10日在邓拓同志的信上作了批示:“此事可作为教训,不必予以处分。”这一批示,既要求吸取教训,杜绝类似事件,又坚持实事求是,体现了对干部的关心和爱护。
1957年,针对人民日报工作中的失误,邓小平同志还发表过一篇重要谈话。他指出:人民日报8年来的工作中,成绩是基本的;但是,有缺点也有错误。
我们对整个国家工作做这样的估计,对人民日报的工作也是做这样的估计。人民日报工作中的主要缺点是对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新的形势变化的反应不敏锐。
编排方面也有缺点,不生动不活泼。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缺点。对重大的政治事件的反应不敏锐,使我们的报纸常常落在形势的后面,而受到中央的责备。当然,要办报就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受批评,而应该接受批评,及时改进我们的工作。这篇谈话,语重心长,至今对我们正确看待工作中的失误,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进一步改进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具有深刻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伟人已逝,风范永存。
邓小平同志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思想财富却与江河同在。他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导人民日报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人民日报的同志将永远牢记邓小平同志的教诲,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决心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努力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增强指导性、权威性与增强知识性、可读性统一起来,不断提高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负邓小平同志的期望,以人民日报改革发展的新成果,以党中央机关报的新面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1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5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③载《人民日报》1979年9月17日第3版。
④载《人民日报》1979年10月22日第1版。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28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⑥人民日报编委会致中央的报告,1956年5月15日。
来源:《新闻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