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诞生起,人民日报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忠实记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65年艰辛奋斗,65年春华秋实,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与新时代一同进步,人民日报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人民网特别推出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纪念专题,重温历史动人瞬间。
9月26日,报社团委组织青年团员参观位于河北平山县里庄村的人民日报社旧址和决定新中国命运的西柏坡革命圣地,行程为期两天。对于我而言,自上大学以来的生活基本上都局限于都市,即便是偶尔的游玩,也是走通都大邑的多。毕业后以为要做了记者,就可以漫游各地,不料主要工作是做编辑,乡野生活到底成了学生时代的一厢情愿。所以,打一听到这样一次远涉郊外的活动,我就开始兴奋。
在里庄,首先进行的是报社团委对里庄小学的捐助活动。一群天真的孩子在老师的召唤下,搬着低矮的木凳端坐在露天的泥土地上。他们一脸的稚气,填满好奇的瞳孔却流显出无比的严肃。这时,下起了小雨,雨水滴落在他们的发丝上,像赶早的露珠。简短的仪式结束后,孩子们有秩序地回到教室。他们没有城里孩子在仪式活动中常有的嘈杂,以及兴奋时的欢呼。但是,我想,在那些孩子心中,这些都是存在的,只是他们用了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过早的坚毅。在他们眼中,捐助的那些电脑可能更多装载着一种期待和他们对于都市、对于未来的一种热望,而不是开动power键后硬盘转动时的激动。
在仪式进行中,有两个小男孩坐在不远处的一块石头上窃窃私语,秋雨沥沥,他们似无觉察,他们对着相机有些害怕,会把小脸转过去,相互抱在一起。据里庄小学的老师说,他们可能还不到6岁,因为小,不能上学,他们就经常背个书包“煞有介事”地坐在土坪上“听课”。我突然想起古时许多文人学者的悲歌和欢笑,比如“凿壁借光”的故事。这两个孩子或许就在心灵深处种植了某种信念。
驱车去人民日报社旧址的路上,雨水溅起的泥土味在孩子们嚷嚷的笑谈中仿若虚无,他们拿着上世纪80年代的长伞,挑着泥巴打泥仗。城里孩子的生活早已远离这些,这种远离当然也是一种生活。但我想,里庄孩子这种欢乐,至少是更自然的。来自他们童年时代对于生活直白而质朴的感受,也将随同他们的骨骼一同成长;他们在自制的玩具中找寻到的童年的欢乐,伴随着泥土的气息和路旁无垠的玉米竿子,会一起曳长他们的记忆,绵长地铺满他们未来的人生轨道。这样的环境让孩子们懂得最快乐的原则是简单而真实。若干年后,他们中必定有人走向城市、走向富华,他们也将用上较今天倍速的笔记本电脑,但是,他们一定记得那所在雨中求读过的小学,记得在这种简单的童年中深藏下的对于未来的憧憬。只是那时,这样的自然和亮堂的真实,是否更多地被无奈和成人世界的虚伪取代?
随后我们在雨中穿越了一片果林,看到了传说中的人民日报社旧址,破陋古旧的一座小院,混杂着一些异味。平平实实的小屋,今天我们怎么看也不足以承载那么厚重的新闻史。今天里庄小学的孩子们,在未来的某天或许也将成为历史的追踪者,偏僻的小学也将记录并写就自己的历史,也将有后来者去寻踪,如同今天的我们带着敬意来这里一样。毕竟,历史需要这样一个身份来标示它的历程。
回来的路上,我在想,里庄小学的孩子们在童年时代一定已经反复聆听了前一代人不断念叨的那段历史,比起他们的前几代人来说,他们今天的日子更好了。但是,相对于北京来说,里庄还是老区,孩子们还在没有玻璃窗户的教室求读,我们在描绘孩子步行在泥泞路上的自然和真实的同时,更不应该忘记其中的艰辛。不管这里的孩子长大后如何肯定这样的幼少时光,对于渴望美好的孩子来说,泥泞路上的求读岁月毕竟灰色了些,就像作为后来者的我们现在听起来上山下乡的年代多么的诗意,可是,曾经在田野流浪青春的一代人,终是叹息的声音要沉重些,好了伤疤后闲适赋章的“回忆录”,也只能是回忆中的“美好”。那些孩子何尝不希望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缤纷的玩具中守护童年?
(来源:《社内生活》2003月11月26日 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