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的晋察冀日报"反扫荡"斗争--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我"的故事

我亲历的晋察冀日报"反扫荡"斗争

许仲英 

2013年06月14日15:55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诞生起,人民日报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忠实记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65年艰辛奋斗,65年春华秋实,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与新时代一同进步,人民日报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人民网特别推出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纪念专题,重温历史动人瞬间。

1940年11月7日,“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天还未亮,报社的印刷工人就印出了由毛泽东主席题写报头的“晋察冀日报”第一期。正当同志们兴高采烈的时候,军区传来消息:三万日军分别从边区东线的唐县和曲阳县、南线的灵寿县出发,开始了向边区中心地区的“扫荡”。报社必须紧急转移!

社长邓拓同志随即向同志们做了紧急战斗动员,提出报社在“反扫荡”斗争中,不仅要保存自己,而且要设法同敌人边周旋,边办报,要及时向边区军民传达党的声音,宣传“反扫荡”的情况,支持和鼓舞边区军民的斗志。他还提出报社离开连家沟前要再出一期报纸。报社的编辑和印刷工人连夜编印出了晋察冀日报第二期。这期报纸发表了邓拓等同志撰写的“粉碎敌寇冬季扫荡”的社论,并继续刊载了八路军主力部队在“百团大战”中取得新战果的消息,以及边区的民兵破坏敌人的交通,边区的群众坚壁清野迎击日军“扫荡”的新闻。

当报社离开连家沟时,日军的先头部队已分别到达阜平城东的王快镇和城南的城南庄镇,报社已处在日军合围地区。根据军区指令,报社必须以最快速度抢在日军前边,渡过大沙河,突破敌人的包围,转移到阜平西南深山中的马兰村一带。报社一百多人头顶繁星,翻山越岭走了一宿,黎明前到了大沙河边。1939年秋天,华北地区曾发大水,这时沙河的水势比预想的大,并且已结了薄冰,牲口驮着辎重过河有困难,报社及时将部分印刷机器埋藏在沙河北岸。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晋察冀日报”的“反扫荡”斗争,既紧张又兴奋。我手中握着一张11月8日的“晋察冀日报”,穿着新发的棉袄、棉裤,跨着两颗手榴弹,虽然我的年纪小,但有走夜路的经验,一宿的夜行军没有落伍,心中还挺得意的。前面侦察的同志已打出一丈多宽的冰凌通道。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谢荒田同志督促大家抓紧过河,以免天亮后被日军飞机发现。大个子的同志把裤脚卷到大腿根儿,扛着铅字盒、印刷器具,提着鞋袜,踏着冰渣下水了……我看了看,那冰水有我腰深,只好把棉裤脱掉,一手举着手榴弹,一手抱着棉裤和鞋子,下水后用身子顶开游动着的冰凌,走一步挪一挪,晃晃悠悠地淌过了沙河。我走出水来,感到棉袄沉重的历害,一看原来是那棉袄下边湿透了。上岸后,阵阵冰冷的山风吹在我那湿漉漉的腿上,好像裂开了许多口子,我穿上那粗硬

的棉裤,走起路来一步一蹭,如同刀割……没过多久,就发现同志们已不见了踪影,我知道自己落伍了,遂不顾一切地向前追去。我到马兰村的时候,见早到的同志正在吃早饭,饭是洋葱干和大麦米熬成的烂粥,同志们告诉我那是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缴获的日军“给养”。我见排字房的几个同志仅仅填了一下肚子,就去排版了,报社要在马兰村争取时间继续出报纸。我放下饭碗也要去干活,谢荒田同志说:你不要去了,他们是有安排的,这回你能跟上来就不错了,报社在这里也呆不了几天,笨鸟先飞嘛,吃过饭,你跟着先遣队走吧。

日军在连家沟一带扑空以后,转向阜平西南山区“扫荡”过来,并已经到离马兰村五里路的地方。报社转移到马兰附近一个叫土咀的小山村,同日军周旋两昼夜,出版了两期八版铅印的“晋察冀日报”。11月11日报社再次突破日军的包围,向灵寿县方向转移。在11月12日的突围过程中,比我大两岁的李双秋同志同日军遭遇时不幸被杀害。报社的队伍根据军区的指示,穿过灵寿县境,转移到河北省西部平山县陈家院附近的滚龙沟村。

滚龙沟村是边区的抗日老根据地,群众的革命觉悟很高。我记得当报社的主力部队来到滚龙沟时,时任平山县青救会主任的吴述俭同志,带领村里的群众列队欢迎。过了些天,日军又从阜平转向平山进行“扫荡”,并且进到离滚龙沟很近的地方。为了掩护报社,滚龙沟一带的民兵和群众,日夜放哨,侦察敌情。日军未能寻到报社的行踪,就撤离了。报社在滚龙沟又得到一个较为安全的住处。直到1941年1月1日“反扫荡”结束时,“晋察冀日报”社在滚龙沟住了29天,出版了25期铅印日报。有的同志说,“晋察冀日报”像一条龙,又在滚龙沟这个新地方潜伏了下来。

这次“反扫荡”胜利后,“晋察冀日报”在“反扫荡”中被分散的人员,都集中到滚龙沟开庆祝大会。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的许多负责同志前来祝贺。彭真同志在讲话中说:“从艰苦战斗中壮大起来的这个党报,有充分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向前迈进。”邓拓同志代表报社同志宣誓:“一定要为党报的事业奋斗到底,为坚持华北抗战,坚持晋察冀根据地奋斗到底”。经过这次“反扫荡”斗争,“晋察冀日报”作为一面旗帜,更高地飘扬在了边区的土地上。社内生活5年12月15日 第4版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