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诞生起,人民日报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忠实记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65年艰辛奋斗,65年春华秋实,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与新时代一同进步,人民日报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人民网特别推出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纪念专题,重温历史动人瞬间。
一提起平山县里庄,我心头总会掠过家园的温暖。是的,作为人民日报社的一员,那是我精神的家园,是我未曾谋面的故乡。今天,我有无限的欣喜与激动,因为终于有机会可以完成那梦寐以求的心灵回归之旅,去那里找寻灵魂深处的慰藉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离别了北京的晨曦,汽车载着我们在京石高速公路上奔驰。进入河北境内不久,云便多起来,太阳在云中穿行,偶尔从密云的缝隙中探出头来。待遇到平山县前来迎接我们的同志时,已临近正午,天气也格外阴沉了,看起来要下雨。
当微微的秋雨开始零落时,我们到达里庄村口,在老支书的带领下,沿着村中的泥路向报社旧址走去。老支书告诉我们,旧址就坐落在前面那个苹果园中间,现存的遗迹还有两处,一处是以前的印刷车间,一处是前社长邓拓的旧居(注:这是当地老乡记忆错误。华北局《人民日报》创刊时,邓拓同志并不在人民日报社工作,当时的社长和总编辑是张磐石。―――编者)和编辑室。我们穿过果园,首先来到印刷车间遗址。黑黑的门框旁边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醒目的红字:“人民日报1948年6月。”跨过那扇门,我们进了“院子”:两侧的房屋已经倒塌,断壁残垣上长着的杂草当风抖着。
看到这景象,同行中有人觉得悲凉,颇感惋惜。但我以为,保存得好,自然是件好事,但不可挽回地破败了,也不要难过,因为,沧桑的岁月总会带走许多东西。况且,曾经在这里工作战斗过的每一个人,都只愿默默无闻地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奋斗,他们只想悄无声息地走进历史,无意让后人来凭吊。对于我们而言,这不是一次朝圣之旅,而是一群远离故土的后生正满怀深情地追寻先辈那已远去的岁月,寻找自己的根。
断壁残垣之外,树上挂满了硕大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我想,当时,报社周围也该是田地吧?闲暇时,报社的同志们走出编辑室,和当地的农民兄弟一起交谈,倾听老乡对土地的渴望、对丰收的憧憬、对幸福的向往。“土地”、“农民兄弟”、“老乡”、“倾听”、“渴望”、“憧憬”、“向往”这一连串的字眼,不正是我们的前辈曾经走过的足迹吗?这不正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最好诠释吗?
编辑室在印刷厂旧址不远的地方,那也是一个小院落。我们轻轻走进去,院子很干净,一个当时用的梯子斜搭在墙上。正屋的两扇黑门半敞着,隐约可以看见一张桌子,走进去可以看见桌上简单的摆设。低头通过右侧的小门走进东厢房,听说这是当时报社领导的卧室,室内除了有一个像是书箱子的东西之外,别无他物。
侧房是编辑室,中间放着一个旧方桌。我想这就是那时的办公桌了,在这上面,不知道编辑过多少《人民日报》!毛泽东利用《人民日报》退敌而撰写的稿件也许就是在这张桌子上编辑的吧?或许这张办公桌真的见证了这首由中国最伟大的战略指挥家和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共同书写的东方史诗。
沿着苹果园的小道,我们慢慢远走,微雨还在星星点点地零落。就让我们从这里出发吧,带着心灵之乡赋予我们的正义、善良和勇气!(来源:《社内生活》2004月09月23日 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