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报社职工业余京剧团--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我"的故事

难忘的报社职工业余京剧团

李文辉 

2013年06月14日15:55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诞生起,人民日报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忠实记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65年艰辛奋斗,65年春华秋实,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与新时代一同进步,人民日报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人民网特别推出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纪念专题,重温历史动人瞬间。

五十年代初期,报社年轻人较多,但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当年,报社有不少京剧爱好者,既有爱看戏、听戏、和聊戏的“铁杆戏迷”,也有爱唱戏、拉胡琴、画脸谱、能说戏和精通文武场面的“行家”。生、旦、净、丑,除缺少唱旦角的女同志外,行当俱全,可谓人才济济。这些戏迷们经常聚到一起聊戏,或者清唱一段过过戏瘾。偶尔相邀到剧场看一场名家演出,那是“奢侈”的事了。记得有一次,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从香港归来在京演出,有几位同志连看三场,几乎花去相当一个星期的伙食费。章世鸿同志更是酷爱京剧,休息时在家听京剧名家的唱片,尤其是杨派名剧《文昭关》,有时晚饭后还跑到大栅栏一琴师家学杨派名段。

京剧爱好者们经常在一起活动,很多戏都唱得很熟了,简单的清唱和聊戏已感到不满足,于是有同志提出了彩排的建议。报社工会见有这么多同志喜欢京剧,又有一定基础,就研究决定正式组建报社职工业余京剧团,由康昌铨、费继寿、袁右铭、章世鸿、赵克惠、翁祖尧和我负责筹备,并组成剧团领导班子。由于工会经费有限,仅置办了文场的胡琴、武场的锣鼓等乐器和马鞭子、髯口等几件简单的道具,报社第一个比较正规的职工业余文娱组织―――“人民日报职工业余京剧团”就这样诞生了。

剧团成立后,决定首先排演几出折子戏,记得有《打渔杀家》、《空城计》、《辕门射戟》和《夜审潘洪》等。那时候的职工文娱活动,完全是利用业余时间,有的同志下了夜班立马赶来排练,有的则和要好的同志替换休息日来参加活动。彩排没有合适的场地,剧团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办法。一般对词、吊嗓子或二、三人的对手戏,就利用业余时间,分散在办公室、车间、集体宿舍或家里练习。只有星期天才聚会到煤渣胡同礼堂响排。当时,一些社领导住在煤渣胡同宿舍,有的还上夜班,怕影响他们休息,只好把伴奏和演唱的声音尽量压低。有的同志打趣说:“我们成了‘地下剧团’啦!”

有耕耘就有收获。当年春节联欢会演出,受到社内职工和家属的热烈欢迎。节后又到北蜂窝宿舍为工农联欢会演出,尽管是严寒的冬天,又是在露天的篮球场,可是职工、家属和附近的农民,把一个篮球场挤得满满的。

折子戏演出成功,大大鼓舞了大家的热情。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自己的文武场面,每次演出都要请北京市自来水公司的乐队给伴奏。为了给以后剧团的发展创造条件,剧团决定组建乐队。康昌铨、费继寿同志会打单皮(板鼓),又熟悉锣鼓经。还有两位相当不错的琴师:杜云义和杨直云同志。打击乐器没人会,就邀请活版车间的徐玉山、李贵渤、乔凌元同志分别学习演奏钹和大、小锣等乐器。经过半年多的刻苦努力,终于有了具有一定水平的文武场面。

剧团组建的第二年,参加演出活动的同志越来越多,一些原来不太爱好京剧的同志也积极参加演出。上有领导的倡导和支持,又受群众的拥护和欢迎,剧团上下情绪高昂,决定排演一出大戏。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选定了一出几乎家喻户晓的三国历史剧《龙凤呈祥》,即“美人计”、“甘露寺”、“回荆州”等刘备招亲的故事。

剧目选定了,当务之急是聘请一位既有一定水平,又有经验的导演。那时戏剧界不时兴走穴,花多少钱也请不到好导演。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一位同志的关系,找到当时的中国京剧院副院长、著名戏剧家马少波同志,他很快给我们派来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盛长先生。叶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工作极为热情。由于我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叶先生一招一式手把手地教,一字一句地纠正唱腔,一次又一次地做示范动作。有时带病还来,从不耽误排戏。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家住在和平门外,从不让用车接送,也不要交通补助,更没有在报社吃过一顿饭。有一次,叶先生在外地演出回京后病了,我们几位同志到他家看望他。叶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让在戏校学戏的小女儿叶红珠(现已成为著名演员)为我们表演京剧选段。老艺术家的品格和艺德令我们敬仰,我们深深地怀念他。

在叶先生的精心指导下,同志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多次彩排,终于达到了演出的水平。经有关领导观看审查后,在报社春节晚会和工农联欢会上演出,比折子戏演出效果更好,反响更强烈。北京市自来水公司京剧团的领导(京剧演员转业)看完我们的演出后说:“你们在这个条件下,把这出戏演到这个水平,真是很不错了。”叶盛长先生也说:“首钢、开滦煤矿等大企业的京剧团都拥有许多专业学戏的转业人员,你们是全部由业余爱好者组成的剧团,能排练这出大戏,演到这个水平,真是很不容易!”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排练和演出的情景还记忆犹新。但是,在业余京剧团花费了许多心血,付出了艰辛劳动的同志,有的已长离人世,如康昌铨、费继寿、杜金良等。有的调到了其他单位,如张仲增、曹世忠、杜云义、杨直云、白世良、袁右铭等。仍在本报的章世鸿、赵克惠、翁祖尧、赵学信、蒋国祥、刘嘉琪、马忠福、王立身等许多同志,都已离退休,安度晚年。还有许多串演群众角色或做幕后工作的同志,也都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来源:《社内生活》 2004月04月15日 第4版)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