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诞生起,人民日报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忠实记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65年艰辛奋斗,65年春华秋实,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与新时代一同进步,人民日报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人民网特别推出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纪念专题,重温历史动人瞬间。
1984年10月,《人民日报》一版发表了段存章同志写的长篇通讯《新班子与改革同命运》,介绍了山西省原平县新任县委书记吕日周带领全县上下立志改革的生动事迹。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原平县,掀起改革的浪潮,短短的时日,就取得惊人的成效。
1985年8月下旬,人民日报总编辑李庄同志来到太原,他说:“我特别想去原平看看。”由我及李庄同志在太行工作时期的老战友刘江、鲁兮陪同,李庄同志来到了原平县。他细心听县委、县政府谈了改革的情况,并参观了原平县办的几处吸引农民进城办实业、进行商贸活动的场所,还参观了几家国营大企业。吕日周在谈当前存在的问题时说,有的同志取得一些成绩就沾沾自喜,对改革的实践报喜不报忧,看不到改革中的问题;有的同志对于来自群众的意见听不进去,甚至一意孤行;有的同志对改革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受挫后又心灰意冷,等等。针对这种种情况,县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报忧排忧”活动。李庄同志认为这个活动很好,要我立即写一条新闻送报社发表。8月26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刊出了我写的《原平县开展“报忧排忧”活动》新闻,并加了副题“顺利中看到不足,前进中认清困难”。
李庄同志特别关心县级进行的改革。一个县尤其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县,如何通过改革寻求一条从本县实际出发的发展之路,使县域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是他访问原平时所考虑的一个问题。他同吕日周等同志集体座谈、个别谈,边听边记录,详细询问每一个细节,特别注意改革中的许多具体事宜,如干部如何考察、选用;涉及工人、农民实际利益时如何恰当处理;个别试点(重点)如何与全县工作保持协调一致,既抓重点又不忽视全面;如何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如何防止“一阵风”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吕日周等县委领导同志都有明确的回答,李庄同志听了很高兴。李庄同志在探求《人民日报》如何正确反映县级改革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以引导改革向前发展。
8月29日,李庄同志去左权县麻田镇,凭吊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新闻烈士。
在麻田镇西的太行山东麓,矗立着一座“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这座1986年5月28日建成的纪念碑,巍峨壮观,正面有杨尚昆同志所题“太行新闻烈士永垂不朽”,还有陆定一同志所题“一九四二年五月华北新华日报社社长等四十余位同志壮烈牺牲烈士们永垂不朽”。1942年5月26日,在一次反击日本侵略者的“扫荡”中,新华日报(华北版)所在的麻田、桐峪等地被敌人包围。在突围中,包括社长兼总编辑何云同志在内的40多人壮烈牺牲。9月1日,青年记者协会延安分会300多名新闻工作者在军事学院大礼堂悼念何云等烈士,王若飞、博古、凯丰、胡乔木等同志也前往悼念。亲身经历这次反“扫荡”斗争的李庄同志,记录了烈士牺牲之后新华日报社内的真实情况:“……新华日报(华北版)全体幸存者抗住了沉重的打击。炕头不那么拥挤了,饭场上人少了,欢声笑语没有了,人们默默地工作,先回到驻地的同志一个人做两
人三人的工作。就这样,1942年7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正式复刊,发表社论《坚持敌后抗战反对悲观失望——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一周年》。当时太行人民把新华日报(华北版)视为主要精神食粮,看到自己钟爱的报纸正式复刊,听到党的亲切、有力的号召,一些人一度产生的消沉情绪很快消除,振奋起不畏困难,不知疲倦的革命精神,迎接黑暗之后的黎明。”(见李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忆1942年经历的两件事》)李庄同志几十年后又来到他英勇战斗过的左权县麻田镇,静静地看着那矗立在太行山上的“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心潮澎湃,激动异常。令人欣慰的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缔造的新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新闻乐章,已经奏出无限快乐和美丽的旋律,人民共和国日益强大了。
(来源:《社内生活》2004月12月25日 第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