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诞生起,人民日报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忠实记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65年艰辛奋斗,65年春华秋实,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与新时代一同进步,人民日报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人民网特别推出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纪念专题,重温历史动人瞬间。
张连德是个好人,这是很多人对张连德人品的朴素评语。
张连德是我的老领导,他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至今还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我仿佛看到他仍然在办公室里伏案疾书,给读者写信;或是接待来访,聚精会神地倾听来访人的申诉,给他们做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坚定信心,相信党和政府,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张连德十三岁参加革命工作。他聪明好学,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当报务员时勤学苦练,不仅能快速收发中文电报,还能接收英文电报。他干一行爱一行,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尽职尽责,圆满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1977年,张连德出任人民日报群工部主任。当时正是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大量冤假错案需要平反昭雪,群工部也正处在新的发展时期,工作新、难度大。他不畏困难,带领全体同志开创了群工部工作的新局面。
文革结束后,许多遭受冤假错案的干部、群众迫切要求平反。许多在文革中受了冤屈的干部群众给人民日报来信,到人民日报上访,要求帮助他们平反冤假错案。群众来信最多时每天收到四五千封,装满四五条麻袋;来访人最多时每天上百人。为了不辜负群众的希望,张连德除了统筹全部的日常工作,对一些重要的来信来访他会亲自复信、接待,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新疆一位群众来信说,他文革期间因给人民日报写信反映问题,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判刑十五年。张连德亲自跑了多个部门向他们反映受害人的情况。在他的大力帮助下,受害人的冤案才得到彻底平反。东北一位女青年来信说,她丈夫因考上大学变了心,要抛弃她,声言问题解决不了就不活了。经张连德给她写信做思想工作,才使她打消轻生的念头。山东一位女青年因文革中受到诬陷,准备杀死诬陷她的人后自杀。张连德不仅给她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还给她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正当途径,使她放弃了拼命的想法。
张连德作风正派、清正廉洁。他一生不知帮人办了多少好事,从不接收别人的酬谢。他曾帮助北京一位读者根据政策解决了住房问题,来访人送来一千元钱表示谢意,被他婉言谢绝。本报一位职工介绍一位外地朋友来人民日报反映问题,张连德接谈后,经与有关部门联系,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来访者要酬谢张连德,这位职工劝阻说:“张连德不是贪财之人,送什么东西都不会要。”来访人感慨地说:“像这样的领导干部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一位曾得到张连德帮助的人问他为什么那样尽力帮助人时,他呵呵一笑:“人那,应有个同情心,活着不能只为自己,要那样的话,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张连德穿着朴素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他到外地出差,在投宿时招待所接待员以貌取人,看他的穿着不像一个领导干部,便说该处只接待“十四级”以上的高级干部。当他拿出“十三级”干部的证件后,接待员连忙给他道歉,并留他住宿。他的朴素由此可见一般。
张连德担任人民日报群工部主任期间,经报社同意,同大家一道创办了《读者来信》专栏和《读者来信摘编》,很受读者欢迎。这期间由于群工部在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中起到重大作用,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许多媒体对群工部和张连德作过多次采访报道。1985年《读者来信》专栏组被评为中央直属机关先进集体。
张连德虽然没有做出过惊人的业绩,也没有留下鸿篇巨著,但他把一生都交给了党,把毕生的智慧和心血都献给了革命和党的新闻事业。张连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和朴实无华的生活作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来源:《社内生活》2007月05月18日 第4版(副刊) 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