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长传:回忆报社优良传统点滴--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我"的故事

薪火长传:回忆报社优良传统点滴

金凤

2013年06月14日15:55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诞生起,人民日报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忠实记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65年艰辛奋斗,65年春华秋实,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与新时代一同进步,人民日报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人民网特别推出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纪念专题,重温历史动人瞬间。

今年6月15日是人民日报55周年。1948年我分配到人民日报当记者,和报社共度半个世纪风雨春秋。欣逢社庆,特回忆报社优良传统点滴,以表祝贺。

读书空气甚浓,是人民日报的光荣传统。1948年在良乡,范长江同志亲自领导人民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同志认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和城市政策。这是我踏上人民日报记者岗位的第一课。

1949年,第一位社长张盘石同志要求记者、编辑每天早上7时必须赶到报社学1小时《联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大家必须写学习笔记。

五、六十年代,副总编辑安岗、编委李庄和文教组长萧航曾组成学习小组,规定每天抽2小时学习理论。青年记者陈迹、林洪认真攻读《干部必读》的12本马列著作。我硬着头皮啃《资本论》。除马列著作外,大家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哲学、历史、经济著作。大家服膺邓拓同志名言:“不要安心当‘万金油干部’,要努力掌握人类知识精华,作一个有真才实学、有真知灼见的记者、编辑。”

业务抓得紧,工作紧张,精益求精,不许出点差错。1949年人民日报进城时不到200人。记者20名左右,各专业需四五名编辑,最大的国际组7人。工作上一以当十。1949年我和柏生等记者每人每天采写两三条新闻。一年内我写了100多条新闻,50多篇通讯、专访、特写、散文。1958年人民日报记者部和新华社分社合并,我调到农村部,在田流同志督促下,每天写一篇短评,有时一星期赶写6篇社论。工业部范荣康、陆超祺也写得又多又好。工作上不允许出一点差错,记得1950年我在一篇文章中把新疆省会乌鲁木齐错写成迪化(解放前名),公开登报检讨。

领导带头写作,也是报社传统。这方面邓拓同志最突出。他战争年代负伤,腰间戴钢箍,坚持每天上夜班,看大样,写了许多社论,还写了脍炙人口的《访葡萄常》、《克里姆林宫的夜宴》等名篇。他亲自指挥记者采访。1955年我在浙江前线采访,接到他的电话,赶到战俘营采访,写了3篇独家报道的通讯。

对领导同志不称职务称同志,也算得报社传统。我们称盘石同志、长江同志、邓拓同志、冷西同志、老胡同志、秦川同志,没有人称社长。称呼是小事,体现一种精神。

商场有名牌、精品,报社也应有名记者、名评论员。建议报社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名记者、名评论员和专家。人民日报几十年来,出了田流、陆灏、纪希晨等许多名记者,袁鹰、蓝翎、李希凡等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华君武、方成等名漫画家,王若水、汪子嵩等著名哲学家,这是人民日报的光荣。希望报社领导加强努力,培养出21世纪的一流人才。

( 来源:《社内生活》2003月06月15日 第2版 )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