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
“棱镜”袭来,究竟谁受伤最重?隐私被侵犯的美国民众?情报能力遭打击的美国情报部门?尴尬面对舆论的美国政府?还是世界各地“躺着中枪”的广大网民?这里,或许没有赢家。
事件回放:
一切源于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他曾先后效力于国家安全局和中情局,最近的工作是受雇于美国政府承包商博思艾伦,被指派到夏威夷的国家安全局部门担任系统管理员。如今,他被列为美国史上三大揭秘者之一。
5日,英国《卫报》扔出了第一颗舆论炸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一天之后,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称,过去6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12日,斯诺登现身香港接受《南华早报》采访,称美国在全球进行了6.1万次渗透行动。
已经披露的信息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据美联社报道,英国《卫报》记者表示,在今后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内,《卫报》打算刊登几十条报道,进一步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控项目。
当地时间14日,是欧盟司法委员维维亚娜·雷丁指定的日子:当天,在都柏林的会谈中,雷丁希望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就“棱镜”项目回答她提出的7个具体问题。自6月初被曝光以来,“棱镜”项目持续搅动众人的神经。这一轮震荡中,究竟谁最伤?
美国民众:隐私换安全
隐私受到侵犯的美国民众似乎应该最伤,但是,“9·11”留给他们的惨痛回忆让多数人情愿牺牲部分隐私换取安全。“9·11”后诞生的《爱国者法案》就允许美国警察机关搜索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医疗、财务和其他种类的记录等。而美国《华盛顿邮报》皮尤研究中心10日公布的民调显示,56%的人赞同国家安全局的监控方案,即秘密跟踪电话记录,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41%的人认为“不能接受”。民调还称,45%的受访者表示,若政府的数据秘密收集项目真能阻止另一次类似“9·11”的恐怖袭击,那政府就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民众网络活动的监控。
不过,“棱镜”项目还是再次引发美国全国上下对于安全与隐私的热烈讨论。分析指出,究竟哪些信息被认为是有威胁性的?谁来决定?这一系列操作的不透明或将造成民众的不信任。
情报部门:困难境地
美国情报官员担心,“棱镜”项目的曝光,将妨碍美国追踪恐怖分子,有关报道更成为他们避开美国监视的“指南”。而泄密事件频发,也让外国情报机构不愿更多与美国分享信息。正如美国情报总监克拉珀9日发表的声明所说,“棱镜”项目被公开将“对我们的情报能力造成巨大、严重的损失”。
更严重的是,《华尔街日报》指出,斯诺登泄密事件揭示出“9·11”恐怖袭击以来美国情报领域的一个弱点,其罪魁祸首便是针对全球个人情报搜集的激增,以及存储、审查和管理这些情报的政府承包商的大量繁衍。据国家安全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有大约120万美国人拥有参与最高机密的安全许可。其中,有38%的人都是和斯诺登一样的承包商员工。如今,从最普通的数据破坏到尖端的黑客行动,已经很难想到一件没有承包商参与、由情报机构独立完成的工作。
美国政府:四面楚歌
美国政府无疑承受了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
部分媒体把美国描绘为一个越来越危险的、充满秘密监控的国家。比如,路透社专栏作家约翰·班福德把“棱镜”项目描述为“不过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政府不断向电信企业施压,要求他们向国家安全局及其前身秘密提供合作的最新章节而已”。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权组织美国公民自由联盟11日正式起诉联邦政府,指认后者开展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棱镜”侵犯言论自由和公民隐私权,违反宪法,请求联邦法院下令中止这一监视项目。
同时,各方都努力与美国政府撇清关系。“棱镜”项目涉及到的互联网巨头呼吁政府采取更透明态度,披露安全机构要求企业提供相关数据的情况,以证明这些企业的“清白”。大洋彼岸的德英忙着与美国“划清界限”。11日,“棱镜”项目还成为欧洲议会全会的辩论主题和议员炮轰的对象。媒体甚至猜测,“棱镜”项目可能会给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谈判带来新的困难。
分析更指出,由于世界主要技术公司的总部都在美国,美国政府就可能接触到世界上的大部分数据,这就意味着,遍布全球各地的网民隐私都有可能被“棱镜”项目所侵犯。
不过,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在国内外的激烈抨击中,美国政府依然表示,将继续推行监视、监听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