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采访成思危 一次报网互动的新鲜尝试--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全媒体采访成思危 一次报网互动的新鲜尝试

——记《成思危的三次人生转折》采写过程

本报记者  叶晓楠  石  畅

2013年08月09日09:1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本报全媒体采访成思危

  《成思危的三次人生转折》一文于8月2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名流版刊出,文章在发表的同时配有二维码标识,扫描后即可打开同日在海外网上线的本报记者专访成思危的视频。稿件和视频的同时推出,是本报与新媒体融合、向全媒体业态发展的全新举措。因为文字终究很难事无巨细地叙述出成思危回答本报记者采访时的场景,视频则不同,能够全面地还原采访的全过程。

  《名流》版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经典版面,该版以追踪名人动态、讲述名人故事为主要内容,注重新闻性、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因此,文章经常被大量转载。该版主编刘泉策划了采访成思危的选题后,我们马上与有关方面进行联络,本以为前期的联系工作并不一定会那么轻松,然而却得到了非常及时且肯定的答复。随后,我们进行了紧张的前期准备工作。

  我们几位记者,除了一位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其余几人则都踩着“80后”的尾巴,而我们将要面对的是德高望重的成思危先生。成思危,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前主席,“中国风险投资之父”,单单是其中任何一个头衔便已经有了足够的分量,更不必说成思危集上述于一身;更可贵的是在1948年,年仅16岁的成思危“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优越的家庭生活,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开始了漫长的跨越两个世纪的报国之旅”。

  对于这次专访,我们高度重视,希望能够有所突破。我们先是在网上检索了相关资料,通过深入研读,终于对成思危的人生旅程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接下来工作就相对比较轻松了,草拟采访提纲、协调采访时间、同新媒体部同事预约摄像的使用。

  7月18日14时,来自记者部、总编室、新媒体部3个不同部门的4位记者在海外版办公楼大厅作了集结,准备出发。14时40分,我们到达了约好的采访地点。当是时,成思危还在会客。稍作了一些等待,我们终于同成先生见面了——朴素的穿着,却精神矍铄,没有架子,就像和蔼可亲的爷爷一样。在采访过程中,成思危详尽地对我们的问题进行了回答,甚至对我们即兴想到的一些问题,他也尽可能作了回答。原定40分钟的采访,延长到了一个小时。

  采访归来,我们一起讨论了稿子的角度、结构,对稿子进行了反复修改,力求能够出新出彩;成稿后,刘泉又对文章再次润色、修改、提炼主题;随后,新媒体部的记者邹雅婷又主动联系版面,为文章制作了二维码,在海外网上于文章见报当日同步发布视频……

  拿着新出版的报纸,看着海外网上的专访视频,我们依然沉浸在成思危对人生经历的叙述中,感受着贯穿他一生的报国热诚。成思危的人生信条“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我心”,仍令我们感动。对我们一行几位年轻记者而言,此次采访,不仅仅是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报网互动的一次成功尝试,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