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井喷与谣言四起--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网络传播》>>2013年第8期

信息井喷与谣言四起

马冉冉

2013年08月20日16:46    来源:网络传播    手机看新闻

十年前,《纽约时报》在头版和内页发表七千五百字的内部调查报告,承认自己的记者杰森? 布莱尔自2002 年10 月以来在七十三篇报道中造假、捏造和抄袭。该丑闻轰动世界,令百年老报《纽约时报》蒙羞,更让整个报业名誉受损。

十年后,波士顿马拉松赛爆炸事件发生,一些传统媒体为了抢新闻,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引用了社交媒体的信息,催生和传播了众多谣言。其间,美联社的推特账号被黑,发布了奥巴马受伤的假消息,经其他新闻媒体转发后,造成美国股市瞬间蒸发2000 亿美元。

历史上似乎没有多少知名媒体能逃脱假新闻的“诅咒”,这些假新闻稀释着媒体的权威,更消耗着受众对媒体的信任。不同的是,十年后的今天,网络成为假新闻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铺天盖地、呈现爆炸式增长的网络信息,给记者编辑们提供了广泛的新闻线索、丰富的新闻题材,这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似乎是个机遇,但是稍有不慎,更有可能成为一场信源危机。

信息井喷与谣言四起

在过去的十年间,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影响。网络正逐渐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源,而在诸如报纸、电视台、网站等传统的传播手段之外,媒体也开始用微博、脸书、推特等社交手段来传播新闻,甚至新闻采编、制作、传播的整个流程正因网络而发生改变。

然而,伴随这些变化而来的还有不容忽视的潜在问题。

网络信息量井喷的同时,与其所相伴的,是各种谣言的泛滥,尤其是在社交网络上,脸谱、推特、微博等社交平台为普通大众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平台,使每个网民都能成为信息发布者,也使海量信息在网络上鱼龙混杂、真伪难辨。

信息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 年1 月至2013 年1月的100 件微博热点舆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数据经某纸媒引用后竟成了现实版“谣言”,而且是以头版头条的方式报道的。事实上,其所依据的原文说的是“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并非是其标题所说“热点事件的三分之一是谣言”。

这些网络上的不实信息一旦经传统媒体发酵,就极易造成负面效应的累积,导致各种严重后果。传统媒体若不对网络信息进行认真核实,不对一些网络曝料加以甄别,就可能被其误导,传播不实信息,使信息井喷带来的信源机遇变为潜在的信源危机。

信源危机对传统媒体的威胁不仅在于网络谣言,还在于媒体对网络信源的过度依赖。正如《中国青年报》记者曹林所说,“某些传统媒体整天炒网络上的冷饭,被网络设置的议题和话语牵着鼻子走,却无能创造性地设置话题引起微博和网络的讨论,这是传统媒体败象的一种体现。”

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造性的思想和独立的判断,在信息井喷、谣言四起的互联网时代,媒体更应该发挥专业优势,深入新闻现场,扎实调研采访,以权威的信息发布还原事实真相,维护好传统媒体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自身影响力。

假新闻与公信力

《纽约时报》家族的第三代掌门人Arthur OchsSulzberger 说,“这个世界从不缺新闻。如果你要看新闻,你可以上网,可以找到很多垃圾。但我不认为很多人有担任编辑的才能、时间或兴趣。所以当你买《纽约时报》时,你不是买新闻,你是买判断。”对于报纸的未来,他显然并不担心,因为在他看来报纸的公信力不是网络所能轻易代替的。而如今,不断频发的假新闻和对网络议题的盲从跟风正让传统媒体引以为傲的公信力逐渐流失。

假新闻一直是新闻媒体的顽疾。尤其是网络时代,一些媒体不经认真采访,不去专门求证,盲目求快地转载刊发网上的一些东西,导致假新闻更加频发,对媒体公信力造成了致命性打击,也对社会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好在,不管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不管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社交网络时代,媒体从未放弃对新闻真实性的坚持和对媒体公信力的追求。自布莱尔丑闻后,《纽约时报》开始设立“公共编辑”(public editor)职位,以独立身份确认记者的新闻来源是否可靠。如果一篇报道中有数个无从证实的来源,那么编辑与记者们便要特别小心,即使名记者也要接受质问。“公共编辑”代表的是读者公众,专职是熟读每天的报纸,找寻本报记者报道的错处,以及各部门负责编辑的疏忽。例如,记者往往写道:“据一位隐名的政府官员透露……”或“据白宫一个最高来源说……”或“某某方面证实这个措施已在筹划中,但不愿透露姓名……”等等,这些都是“公共编辑”们重点检查的对象。曾是《布法罗日报》主编的MargaretSullivan 去年成为新上任的《纽约时报》公共编辑,她号召新闻从业者应尽可能确认每一条信息的真实性,“记者需要尽一切努力帮助读者知道应该去相信什么,帮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复杂而有争议的话题。”除此之外,《纽约时报》还在新闻编辑部内部设立了“标准编辑”(standardseditor),进一步监督和管理自己的新闻产品。

而前不久发生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则让美联社重新修订了《美联社员工社交网络使用手册》,这是自该手册制定以来的第三次重要更新。最新修订版要求记者要格外小心,并指出,“美联社鼓励员工以各种形式在社交网站上添加有关美联社报道内容的链接。他们也可以添加来自其他媒体报道内容的链接,除非内容本身散布谣言或言辞不当。无论其他记者或新闻机构做何种报道,美联社的员工都禁止在网上散布谣言、宣传未经证实的消息。”

进入社交时代,新闻工作人员接触社交媒体越来越频繁,而媒体也开始对记者、编辑使用社交媒体制定一整套的管理规定。除了美联社外,路透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媒体机构,也先后出台了员工使用社会化媒体的管理规范,其中都含有识别谣言与陷阱、保证新闻真实性方面的内容。从新闻专业操作层面看,这样的规范对我们而言同样值得汲取。毕竟,对一个媒体的最佳褒奖,不是奖杯,不是荣誉,而是公众的信任。

网络谣言的监管与“自律”

尽管近年来论坛、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迅速增多,但是与之相关的监管却未能及时跟进,新媒体监管法规滞后,同时传统媒体盲从跟风,对信源运用不当、求证不力,导致各种网络谣言再三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这些足以令监管部门和媒体行业反思。

2013 年5 月2 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中国新闻网等媒体虚假失实报道查处情况的通报》,通报了中新网关于深圳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中华工商时报》关于天然气将大幅涨价、《信息日报》关于流浪汉因拆迁变富翁等3 起虚假事实报道的核查处理情况。同时要求全国各新闻单位引以为戒,举一反三,进一步建立健全采访、编辑、审核、刊发等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审”制度,强化终审责任,不得刊发、转载未经核实的社会自由来稿和网络信息,除出于国家安全、保密等特殊原因外不得使用权威人士、有关人士、消息人士等概念模糊的新闻消息来源。与此同时,从5 月9 日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秩序专项行动,针对当前网站登载新闻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整治新闻来源标注不规范、编发虚假失实报道、恶意篡改新闻标题、冒用新闻机构名义编发新闻等违规行为。一场网络谣言阻击战正在打响。

各大网站也在积极行动,千龙、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百度、第一视频、tom、中华、和讯、天天在线、北青、优酷等26 家北京属地重点网站向社会公布网络谣言举报方式,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对网络谣言等违法不良信息的打击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没有哪个国家能对网络谣言免疫,对网络谣言加强监管已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议题。作为当前互联网整体发展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在这方面也探索出了一些经验。从美国的实践来看,他们在强调利用设立监管机构、提升监管技术、加强立法建设这些“他律”手段的同时,更注重充分调动行业企业、民间机构、网民等群体的积极性,倡导利用“自律”的手段来抵御和化解网络谣言的影响。这些“自律”的做法和实践值得我国政府和媒体学习借鉴。

互联网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事,让记者动动手指就能发现新闻热点,也为网络谣言和虚假报道的传播提供了条件。针对新的传播环境中所衍生或凸显的信源危机,相关监管部门和新闻媒体都应给予高度重视,共同营造和完善具有公共性、开放性、规范性的健康网络信源环境。

分享到:
(责编:韩鑫、燕帅)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