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内容上回应公众热切关注的问题。
这是党报改革的根本之道。
一些党报以前给人的印象是:在许多应该发声的事情上失声,与人民群众存在着一定的隔膜甚至是相当严重的隔膜。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只要领导不关注,或者领导不发话,一些党报就可以不关心、不关注,就可以视若无睹;即使人民群众呼声很高,也可以用三缄其口或者“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办法来对付。笔者多年前就曾经提出过:应该努力改变有些地方存在的公众的兴奋点党报兴奋不起来,党报的兴奋点公众兴奋不起来的状况;改变只看重领导的眼色,不在乎群众的脸色的状况。[7]在自媒体时代,如果党报继续这种状况,那么离人民群众就会越来越远。
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方面已经作出了很大改进。近期以来,它能经常就公众热切关注的问题及时发声,并在此过程中充分表达公众的心声,真正成了人民群众的代言者。
请看《人民日报》近半年来的三个案例——
案例一:对采访民政部的过程进行报道包含尖锐的批评之意。
2013年1月4日,兰考的一场大火使袁厉害收养的7名弃婴死于非命。一时之间,这一事件成为全国舆论关注的焦点。人民日报记者就此事采访民政部,一上午连拨15通电话,最终未获结果。1月8日《人民日报》载文晒了记者的采访纪录,批评民政部采访难,批评的尖锐程度是多年来所罕见的。它说出了人民群众想说的话,人民群众当然就把它视为知己。此事以及类似之事,树立了《人民日报》敢于为民代言和仗义执言的良好形象。
案例二:就北京警方对朱令案的表态所作评论说了大实话。
在人们对19年来一直未结的朱令案提出种种质疑的情况下,有关方面终于有了回应。北京警方法人微博“@平安北京”发布消息称,对该案件“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并坦承“碍于证据灭失等客观因素,此案最终无法侦破”。《人民日报》旋即发表题为《朱令案,公开是一剂解毒良药》的评论,指出:“不透明是‘阴谋论’的温床,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信息沟通的不畅更容易引发人们的集体负面揣测。具体到朱令案,因为缺乏权威信息,围绕着扑朔迷离的案情,真假难辨的种种内幕,各种罪行的严厉质控,‘舆论审判’的偏激情绪,‘权大于法’的揣测推断,让社会付出了高昂成本,也透支了人们对司法的信心。”[8]此篇评论肯定了北京警方坦诚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所言极是。它又一次道出了人民群众心中真正想说和最想说的话,给人的感觉是它越来越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了。
案例三:发微博批评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沦为“家奴”。
媒体人罗昌平通过微博实名举报时任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能源局局长的刘铁男以后,该局新闻发言人根据刘的授意,表示罗昌平举报内容纯属诬蔑造谣,正在报案、报警,并称刘铁男本人已知晓此事。而5个月后,刘铁男被证实正在接受调查并被撤职。《人民日报》微博就此事评论说:“从被实名举报,到新闻办负责人否认严斥,再到今天证实接受调查,刘铁男的‘剧情’跌宕起伏。实名举报在先,组织调查在后,这再次说明,创造条件让公众监督,是反腐制度化不可或缺的正能量。同时也要警醒:新闻发言人本是公职,怎会沦为‘家奴’,为个人背书?”[9]这篇微评论,引人注目之处有二:一是用了“家奴”“背书”两词,可谓一语中的、入木三分,说话到位、精准而又很有分量;二是用微博发声,把自媒体拿在手里,更方便与读者的对话与互动。
在以上三例中,既有对正例的肯定和褒扬,也有对反例的批评和抨击(舆论监督自然而然寓于其中),表达的是人民群众真实的心声。这就从根本上体现了民意,赢得了民心。看来,党报改革应更注重以心换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