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文本结构中的新闻价值【2】

——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新闻价值

李艳艳

2013年10月15日14:53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 “史上最牛司机”涉嫌五项交通违法

? 史上最严研究生考试成绩2月22日起公布

? 武汉两会“史上最短”

? “史上最长工作周”结束 节日安排呼唤更人性化

? 新规驾考科目一被指“史上最难”

以文本结构的视角看新闻价值,我们不禁会思考,如何选择文本和图片,才能使得写出来的新闻报道更具新闻价值性?因此,本文所采取的视角,不同于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或者新闻价值判断标准与原则,而是从事件是如何通过文字和图片的选择和使用来呈现其新闻价值的——即新闻文本结构如何体现和建构新闻价值的角度来探讨。

3.文字与新闻价值

文字是如何建构新闻价值的?实际上,在新闻编辑室中很多稿件在文字上的变化(特别是标题和导语部分)都是为了使其新闻价值达到最大效果。其手段包括改变新闻稿件的行文结构,特别是把更具新闻价值的段落前置;删去无关痛痒的段落;修改或替换某个词汇;还可以通过强调消息源的权威性来达到新闻价值的显著性效果,或者使用效果强大的词汇如“史上最……”等来加强其新闻价值。这些文字有其立场,特别是那些精心挑选出来的词汇或句子代表着记者或者编辑的某一立场和态度。

表格二:文字与新闻价值评估指标

 

表格二总结了在新闻报道的文字当中,通过不同文字的选择和使用,能构建不同的新闻价值。这种文字分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立场。这种立场在评价性语言里很容易看出。涉及到情感的文字,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其态度。其他如词性、数词和量词、明喻、暗喻、比较、影响等也是评估的参考指标。

例如:凤凰网“北京暴雨”专题中有一篇转自人民网的特写报道——“北京暴雨,我们守望相助” 一文,开头有一段“核心阅读”(如下):

7月21日,特大暴雨袭击北京!截至22日17时,已发现37人遇难。面对这场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大降雨,无论是否相识,无论身处何地,人们心手相牵,守望互助,用爱心和坚守传递力量、传递温情。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表示判断性词汇有:特大暴雨、最大、遇难、守望互助;表示情感性词汇有:心手相牵、守望互助、温情、爱心;表示强度词和数量的词汇有:37人、22日17时、自1951年、最大降雨、特大暴雨;表消极意义的词有:暴雨袭击、遇难;表积极意义的有:相牵、互助、坚守。这些词汇的使用,使得这个事件具有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北京是首都)和时新性等新闻价值。

在这篇名为“北京暴雨,我们守望相助”的特写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词是(见表格三):

 表格三: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0个词

在这个文本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词当中 “车”、“水”、“路”是因为暴雨这样特殊背景而使得其使用频率也逐渐增高的。其他词汇属常用词,但是,即便是常用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也能建构不同的新闻价值。如词汇“一”的用法: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