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新媒体技术与网络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

赵娟娟

2013年10月15日15:2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全媒体传播时代。各种新型媒介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功能,创造了以兼容并包、参与互动、服务用户、资源共享为特点的网络公共文化空间。但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利用其为公共文化建设服务时也必须注意文化泛娱乐化、文化权利异化、文化公共领域扩大化等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公共文化;公共空间

 

一、 网络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

哈贝马斯认为,18世纪资产阶级社会中出现的俱乐部、咖啡馆、沙龙、杂志和报纸,是一个公众们讨论公共问题、自由交往的公共领域,哈贝马斯从空间角度构筑出形成公共文化的现实基础。在 20 世纪的 100 年中,中国人对于“公共文化”概念的使用,主要也是从空间上来理解的,这里的“公共”限定词是指面向社会公众的场所。

所谓“公共文化空间”简单来说就是各种类型的公共文化的聚集地。在我国,公共文化主要指具有群体性、共享性等外在公共性特征的文化,主要以文化站、群众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为依托,借助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发展群众参与性、资源共享性的文化。 公共文化所在的公共文化空间包括物理公共空间、社会文化公共空间、信息网络文化空间,这三种公共文化空间共同构成了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外部存在方式。 而信息网络文化空间的建构主要依赖于新媒体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互联网开辟了一种新型的文化传输模式,打造了不同于传统地理意义上的公共文化空间。这种网络公共文化空间强调公共文化的整体性、公开性、一致性等内在公共性特征,并为公民提供充分的参与、互动、反馈空间。网络公共文化空间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抛弃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政治逻辑”,重新树立以公民为中心的“受众逻辑”,在提供公民需要的公共文化基础上逐渐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和参与意识。

二、 新媒体建构网络公共文化空间的技术优势

以互联网等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蓬勃发展。这些新媒体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改变人们生活,促进信息传播上都表现出其巨大的潜能。宽带技术、3G 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web 技术、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在传播公共文化、构筑公共空间上凸显出其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网络社交媒体

社交化媒体的发展不断延展着其作为新媒介的文化传承功能。社交化媒体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它是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新型信息传播平台。近年来,社交媒体将其服务范围扩展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务微博的兴起就是很好的例子,其交互化和参与化的独特优势,有力地促进了信息资源与公共服务的开放与共享。2012年上海新闻出版局开通了“书香上海”政务微博,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该微博同时在新浪、腾讯、东方、新民四大网站上线。上线仅一个月,总粉丝数已突破 6 万,运行至今,总粉丝数超过 22 万。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利用政务微博将信息化手段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公民提供了优质的网络公共文化服务。

(二)数字公共服务云平台

“云计算”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搭建数字公共文化媒资库,汇集多种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并通过多功能平台进行信息发布。还能解决我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重复建设、标准不一、资源不足、覆盖不足等问题并促进信息资源整合,使数字文化服务覆盖范围更广、成本更低。目前,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在我国已经非常普遍。2012年11月21日,我国领先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浪潮集团发布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浪潮公共文化服务应用及支撑平台”整体方案。该平台应用先进的云计算模式,涵盖文化资源从收集、整合、共享到管理、应用的全部环节。云平台技术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能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等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海量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传播, 还能通过“一站式”门户平台和丰富的智能终端接入,为公众按需索取、随时随地获取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提供保障,真正打造“参与式”网络公共文化空间。

(三)移动新媒体

移动媒体主要指以各种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的媒体,包括移动电视、移动多媒体、移动通信媒体等。移动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手段,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移动电视打破了信息传输的时空限制,其传播渠道的移动性,传播内容的即时性使受众在时间流逝和空间转移中了解最新动态和资讯。

手机通信媒体作为“第五媒体” 具有互动便携、隐私贴身的特点,成为受众使用最广泛的新媒介。用户能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接收文字图片等多样化信息服务,实现用户与信息的同步。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即时、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可能,并构建出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交相呼应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鲜明的特点在于打破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与受众之间的空间距离,重构了公民与文化的接触模式,实现了由地理空间到虚拟网络空间,由固定文化内容到多元文化信息的转变。

(四)互联网门户平台

门户网站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门户网站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希望通过门类众多的业务来吸引和留住互联网用户,成为网络世界的“百货商场”或“网络超市”。门户网站在发展过程中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通过集纳各种信息服务,采用“包罗万象”的策略维持其核心竞争力,因此,门户网站用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是门户网站与公共文化发展的共同需求。门户平台还能通过对受众使用媒介习惯的观察,对用户浏览信息的跟踪,建立起庞大的用户数据库,有针对性的提供个性化公共文化服务。2003年杭州市政府开通“中国杭州”门户平台,使政府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还为市民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服务资讯,满足市民的真正需求。在互动平台开设“网上直播”通道,直播孔庙祭祀典礼、西湖读书节闭幕式,大型文艺汇演等,使民众足不出户便可享用多元公共文化资源。

三、 网络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特点

网络公共文化空间是传统的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文化服务机构的补充。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人际交往的模式,并打破了原始的地缘文化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公众与传统地理意义上的文化空间的距离。网络公共文化空间重新成为聚合文化资源,吸引受众的新天地,并在公共文化的传播上体现出其独特的特点。

(一)内容提供上:兼容并包,受众创造成为可能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市民文化,是市民社会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公共文化空间不仅局限于政府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创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还包含各种用户自创的文化内容。以政府创造为主的主流文化与以受众创造为辅的大众文化共同构成了互联网空间的文化形式。这不仅丰富了公共文化的内涵也体现了互联网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为用户定制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和选择,用户创造内容 ( UGC)正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文网、开心网、豆瓣网及新浪微博等UGC模式已经利用其传播优势为受众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大众文化的资源共享。用户可以通过信息转载、图书推荐、影视评论、音乐分享等方式与其他用户共享文化资源。网络公共文化空间在发挥主流公共文化的教化功能的同时,打破了公共文化以政府为唯一主导者的模式,将大众文化纳入公共文化的范畴。,它不仅满足了公民对文化的个性化需求,创造了多样化的文化形态,也使其自身从单纯的文化内容生产者转变为聚合内容的文化服务平台。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