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灾难报道的叙事角度探析【2】

——以《中国新闻周刊》7·21北京暴雨相关报道为例

姜晨

2013年10月15日16:1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3、抗雨救灾报道的叙事视角分析

表3

 

《中国新闻周刊》关于抗雨救灾的报道只有一篇,在《大雨中的“冷”与“暖”》这篇报道中运用内视角叙事的比重比较高,达到64%,文章同样呈现给读者一个赋有现场性和画面感的效果。而且,从该篇文章的题目的“冷”、“暖”中可以看到,该文章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抗雨救灾者的颂扬上,还包括对在灾难中呈现的人性冷漠的一面的报道。

文章大量运用内视角的叙事手段,对暴雨中爱心车队,好心人的免费留宿进行赋有现场感的刻画,同时也对暴雨灾害中出租车司机的哄抬价位,天价旅店的非正当行为有着详细的叙述。

内视角叙述有着较强的主观性和感情色彩,本文采用比重较高的内视角叙事,显示了对爱心市民的抗雨救灾行为的颂扬和对趁乱谋取暴利的部分人的谴责。

4、灾难反思报道叙事视角分析

表4

 

暴雨倾城,其灾难报道不能仅停留在罗列灾情、展示伤痛或者颂扬救援等模式上,对灾难的反思以及引起的社会议题,也必须深度挖掘。

《北京暴雨考验城市管理智慧》从北京的城市管理以及城市建设的缺陷上对7?21暴雨进行的反思,《提高城市的透水性》从城市的排水系统的漏洞以及国内外城市规划对比中对此次灾难进行思考。从表格中得知,两篇文章均没有采用内视角叙事,《北京暴雨考验城市管理智慧》全文的全知视角的比重为81%,所占比重较高,外视角的比例为19%。《提高城市的透水性》全文的全知视角的比例为72%,外视角的比例为28%。两篇文章的叙事基本上采用的是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和外视角相较于内视角来说感情色彩比较弱,报道比较客观。对灾难反思的报道需要一种客观严谨的态度,所以《中国新闻周刊》对这两篇文章叙事视角的处理态度就不难理解。

三、结语

通过对8篇报道进行分析,可以看对《中国新闻周刊》7·21北京暴雨的报道基调:

在报道灾难本身、灾民遭遇和救灾的题材上,采用的内视角叙事较多,不加掩饰的强调突出灾难的画面感,画面感较强,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同时,多采用多重内视角的叙事角度,使得报道内容更加丰富,事件更加全面。在灾难反思的题材上,没有使用内视角叙事,报道保持了客观严谨的态度,感情色彩较弱。

新闻叙事采用何种视角,如何调整视角,以及多视角如何组合,是十分复杂的。而对我们而言,叙事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和向别人讲述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的方法。

灾难新闻的报道需要越来越多的叙事性解说,因为我们知道从人们的好奇心理上来说,在知道灾难性动态消息后,更多的是想要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恰当合理的叙事能够使媒体避免传统灾难新闻的叙事模式,使新闻的内容与表达形式相得益彰,才能吸引读者阅读下去。

( 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注释:

1(荷)米克·巴尔著,谭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曾庆香著:《新闻叙事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