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灾难报道的叙事角度探析

——以《中国新闻周刊》7·21北京暴雨相关报道为例

姜晨

2013年10月15日16:1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一、引言

当灾难发生后,受众希望通过媒体了解灾难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其造成的危害后果,从而对灾难做出相对的反应或行动。通过对灾难新闻中叙事视角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新闻语篇中的态度倾向。叙事视角(narrative perspective)就是指:叙述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事件无论何时被描述,总是要从一定的“视觉”范围内描述出来。

2012年7月21日,北京城特大暴雨造成77人遇难。面对这场灾难,国内各大媒体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中国新闻周刊》对此次灾难作了及时详尽的后续报道,本文利用叙事学中叙事视角原理,对《中国新闻周刊》关于7·21北京特大暴雨的相关灾难报道进行梳理和研究,试图从微观角度找出该周刊灾难报道的主要叙事视角并分析其灾难报道的特点、倾向性。

二、《中国新闻周刊》不同报道主题的叙事视角分析

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把叙事视角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全知视角。

内视角叙事是让故事中的人物或参与故事中的人物作为叙事者。全知视角,叙述者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即没有视角限制而获得了充分的自由,这种叙事视角适合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灾难新闻事件。因为它可以从全方位的角度、以全景式的方式对灾难新闻事件进行全程描述。外视角指的是故事叙述者和故事本身没有任何关系,观察位置处于故事之外。采用外视角的新闻看起来比较严谨,外视角适用于就事论事的新闻报道,特别是对于灾难性新闻而言,一般适用于动态消息的报道,报道灾难的最新情况、伤亡人数。

根据报道主题不同,本文将灾难报道细分为四个类别,分别为针对灾难灾情的报道,即灾难本身的报道,灾民遭遇展示伤痛的报,抗雨救灾的报道以及对灾难发生进行反思的报道。

1、灾难灾情报道的叙事视角分析

根据热奈特对叙事视角的分类,《中国新闻周刊》关于灾情报道的文章的叙事视角划分如下:

表1

 

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关于灾情本身报道的三篇文章运用内视角进行叙事的比例分别为69%、51%和58%。一篇报道的叙事视角是可以不断变换的,但总有一个叙事视角占据主要位置。三篇文章运用内视角的比例均高于外视角和全知视角。

内视角叙事角度的亲历性,可以让报道看起来更加逼近雨难发生的原本的状态,具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在灾难发生的时候,新闻记者很多时候是不在场的,为了再现事实,必须采访在现场的当事人和目击者,通过他们的描述来复制一个“灾难现场”。这种具有亲历色彩的描述会使叙事不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使得报道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易于抓住人心。

一般来说,如果叙述者作为故事内部的一个人物采用内视角叙事,则其与故事的距离最近,但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偏见和感情色彩;采用外视角叙事,叙事者与故事保持的距离稍远,由于外视角的叙述者没有卷入事件本身的的漩涡之中,因此较易于对事件进行宏观把握和客观评价,相较于内视角叙事,因此往往较为冷静、客观、可靠;而作为一个无所不知的作者,全知视角的叙事者其与故事的距离保持得最远,也显得最为客观公正。

其中,外视角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29%、17%,全知视角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4%、20%、25%,外视角与灾难事件的保持的距离较内视角远,全知视角较前两个视角距离事件更远,外视角和全知视角占有比例较小,报道的主观性较强,客观性缺失。

2、灾民遭遇报道的叙事视角分析

表2

 

《雨中消逝的生命》和《暴雨中消失的女孩》这两篇文章把在雨灾中遇难的两个个体作为报道的主角,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两篇文章采取内视角的比重分别为47%和52%,内视角叙事占据了报道主要的位置。小说家詹姆斯曾经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种方式,每一种讲述方式都会在读者身上唤起独特的阅读反应和情感效果,因此讲述直接决定着这种效果能否得到表现。”

该报道将女孩遇难前后的灾难现场展示在读者面前,其具有震撼的现场感会引发读者对受灾者的同情和对灾难的深层次的思考。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一个人怎样死却可以写成悲剧。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