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片面理解“民生新闻”的内涵。民生新闻大多报道的是市井新闻、市民新闻,对真正民生新闻的报道范围有限。美国学者W. Lance Bennett认为:“一般我们所指的硬新闻是指一个社会人应该了解的内容,包括许多政府行为、竞选代表的立场、影响我们的国际形势发展、可能改变我们生活的政策、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历史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与此相对应,软新闻是反映那些诉诸情感的、短暂的新闻。[5]”软新闻除了依靠本身固有的戏剧性和耸人听闻来激起观众的情绪反应以外,没有什么重要性。目的是为了抓住目标观众的注意力,以期能够得到更高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现在的新闻越来越多的追求短期的收视效益,用比较能刺激观众眼球的、刺激的、绯闻的、低俗的、窥视的内容来形成简单的视觉和心理的浅层刺激获得收视率,实际真正值得关注的、有意义的、代表民生的却正在被忽视。
3.新闻报道同质化严重。报道形式的同质化,导致各个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风格趋于雷同和僵化,同时加上制作质量低,致使一档新的民生新闻节目很难在众多电视台的民生新闻中脱颖而出。所谓同质媒体是指定位相同,思路风格相似,相互之间具有相当强的可替代性的媒体[6]。在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新闻市场上大量风格相近、内容雷同、形式相仿的新闻产品同时存在。同一区域的同类栏目、相似的新闻选择标准和相互抄袭模仿。不同地区的受众在观看新闻时,不同的只是方言和空间上的差异,这种报道形式上的同质化,再加上内容上的大同小异使人除了方言的区别之外很难有新的收视新意。
四、民生新闻走出误区的几点意见
1.正确理解“民生”的含义。以民为本,更多地把百姓生活中的愿望、生活中的困难和批评意见作为反映的重点。从新闻从业者独特的审视眼光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报道深入浅出。健康的民生新闻应博采众长,广泛吸取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等诸多新闻内核,并在突出关注民生的特质中。建设民生新闻独有的理念与模式,民生新闻应更多地反映社会的真、善、美。新闻从业人员应以独特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民生新闻”栏目应关注时政新闻,为民众释疑解惑,拾遗补缺。
2.着力增加深度报道。追踪报道,观众反映的许多问题因为种种原因并不是一蹴而就,马上就能解决的,这就需要记者持之以恒的对一个问题一追到底,直到问题得以解决。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被当做新闻报道的“核心竞争力”受到各个层次新闻制作者的广泛关注,民生新闻更应如此,深度挖掘事件内部原因,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法,增强报道深度。例如“黑三轮”现象整治中,记者对街道办、三轮司机、交警、市容,分别作了跟踪采访,最后得出有效结论,促进了不文明现象的整治工作。
3.做好社会监督的角色定位。民生新闻节目只有做好自我的定位才能更好的摆正自己的姿态,在新闻的制作和播出上才能更好的发挥监督职能,从而避免越位的情况。对于民众来说,媒体不是职能部门,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当问题出现的时候还是应该及时诉诸于有关职能部门;对于媒体来说,媒体只有监督的权利,不能充当职能部门进行中间调节或处理。新闻媒体的作用应在于表达民意层面,靠披露事实真相,将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告知民众或政府,促使民众或政府完成某项事务。
五、民生新闻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电视新闻所走过的每一步都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正是这些特定的环境因素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兴盛提供了机会,从而使其表现出传播内容与方式的独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城市化发展的逐步完善,社会生活中的主要问题将由现在的“就业难、升学难、看病难”等等民众基本生存保障和较低的物质需求方面转移到较高的物质生活要求层面以及精神生活层面。民生新闻要求得长远持久的发展,就要始终以平民视角为出发点,发挥自身优势,在内容方面突出民生政策的发布及解读、民生新闻的深度报道与评论、民生信息的贴切服务。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侯迎忠.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 章剑华等.数字——《南京零距离》[J].现代传播,2003(2).
[3] 杨文萌.同城竞技的民生新闻——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都市快报》五周年回眸[J].新闻知识,2007(2).
[4] 张西静.《都市快报》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知识,2008(11).
[5] (美)W.Lance Bennett著.杨晓红,王家全译.新闻:政治的幻想(第五版)[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6] 陈国权.为同质竞争辩护——《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如何在同质竞争中双赢[J].新闻记者,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