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10期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应对网络谣言的对策

金 霞

2013年10月17日14:45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民众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比例越来越大,信息的传播的自由性也导致网络上大量“谣言”的泛滥,尤其是突发事件或紧急状态下更为严重。主流媒体对于网络谣言需要有新的应对方式,了解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特点,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应对网络谣言的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网络谣言;主流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上、微博中流传着巨大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网民往往无法判断信息的真伪,很多“谣言”被当成真实的信息传播。如2013年3月13日凌晨,有网友在微博中爆料称在83版《西游记》中扮演孙悟空的演员六小龄童,12日早上在浙江病逝,享年53岁。这消息迅速被网友转发,很多《西游》迷都发微博悼念六小龄童。后来六小龄童本人发微博辟谣,称正在拍戏一切很好,并表示会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1]。

一、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的巨大危害

2011年3月11日,日本附近的海域发生8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爆炸,出现严重的核泄漏。日本本土的核泄漏事件没有引起日本民众的大恐慌,却因谣言在我国国内引发大规模的“抢盐”行为。日本核泄漏之后,中国民众因为担心核辐射的威胁,开始广泛传播各种关于防辐射的方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碘盐能预防核辐射”。这一说法在没有得到任何权威部门证实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大肆散播。

2013年3月14开始,出现了民众受该信息的影响去超市抢购食盐的行为。据现有资料表明,这次抢盐的始发地是绍兴。3月份的绍兴正是芥菜上市的时节,每年该时节,绍兴人都要购买很多的盐腌芥菜。然而,这种正常的购买行为,在核辐射的恐慌背景下被人们误解,再加上“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绍兴人购买食盐的量开始大增,这种行为反过来似乎也佐证了“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正确性,于是以讹传讹,一场大规模的“抢盐”潮从绍兴开始蔓延。15日,上海的@林小蓉_毛毛最早在微博上发布关于抢盐的信息“#东京~日本~地震~海啸~爆炸#超市里的盐和紫菜都抢疯了,海啸造成的海水污染……”这标志着关于碘盐预防核辐射、“盐荒”会出现的网络谣言大规模在网络上流传。16日,浙江、广东、山东等地也出现民众大规模抢购食盐的行为,个别地方食盐的价格也从政府规定的1.3元/包被人为提升到10多元一包。17日之后,全国各地掀起“抢盐”的热潮,从南到北,包括北京在内的大部分城市都被卷入了这场肇始于网络的谣言。关于全国各地“抢盐”现象的报道均登上全国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如《广东多地出现抢盐现象》、《浙江抢盐潮蔓延到西部昆明等地》。

随着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抢盐行为引起民众极度的恐慌,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发改委及时通过媒体发出《关于稳定食盐等部分商品市场和价格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各个省市“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 [2]。18日晚,各地的抢盐行为逐渐减少。20日,杭州市公安局抓获一名在这次“抢盐”事件中大肆散布、传播谣言的网民陈某,并依法对其作出法律制裁。在这些得力措施的实施下,民众恢复理性,各地的“抢盐”热潮很快烟消云散。

二、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的传播的特点

在这一突发事件中,可以看到网络谣言流传的速度远远超越人们的想象,14~17号四天之内,大半个中国都卷入了这场网络谣言中。新媒体的发展和人们拥有手机等网络接收设备的普及,网络谣言的传播可以成加速度的方式极速扩散。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的传播也摆脱原始的人际之间的口耳相传和地域的限制,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传播速度加快

在互联网没有普及的时代,谣言从传播到形成规模需要较长时间,而在,在新媒体环境下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就可以达到高潮。上述案例中,网络谣言形成到席卷全国仅仅4天。

(二)三人成虎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上的谣言可以自由无限量的向不定向的人群发送。由于网络谣言在出现伊始,会刺激人们的好奇心理,出现一个大规模、高频率的转发热潮,每个转发者都怀着“我知道你还不知道,你赶紧需要知道”的心态,网络谣言在传播的中过程不断被添油加醋,最后以非常肯定的语气出现,形成常说的“三人成虎”现象。

(三)源头难以查找

网络大部分谣言来源不明,传播者也很难弄清楚消息的最初来源。谣言总是被认为是从他人那儿得来的。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在网络上发布信息时,可以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身份的隐藏使人们抛开现实中发布信息需要负责任的担心,随意发布、甚至怀有恶意的发布信息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而网络的虚拟性也为调查信息发布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增添了难度。

(四)多媒体技术增强网络谣言的可信度

智能手机的发明,使拍照和录像越来越便捷,图像和视频成为网络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在传播过程中辅佐以或视频、图像等,变得更生动具体令人信服。比如“抢盐”的谣言传播过程中,微博上的照片、视频——市民抢盐的画面,无疑增强了谣言的可信度。

(五)影响力巨大

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导致的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作用的减弱。在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中,每一个传播者都有可能主导谣言传播的方式和方向。在网络谣言流传的过程中,谣言本身不断被充实、被人们反复渲染,谣言看起来越来越像真实的。虽然这个过程中有些网民会对谣言本身提出质疑、提出怀疑、甚至否定,但是由于相信和传播谣言的群体过于强大,这些“弱化”的声音完全被淹没在传播者声势浩大的“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的心态之中,“即使是一种弱势意见,附和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最后甚至压倒强势意见而占据上风,造成重大突发事件上迅速形成的网络舆论[3]”。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