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放射状传播
放射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信息源向无数接收者发送。这是网络谣言特有的传播模式。比如通过微信、微博、网络论坛、网上聊天软件、RSS等散布谣言,这样可以使信息在同时被无数人接收。这种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关注,传播效率极高。
(4)“漩涡”型复式传播
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三大媒介的角度迅速将讯息传播给不同接收领域的各个用户节点,形成漩涡型复式传播。在一场完整的谣言传播过程中,往往既有人际、群体间的多渠道组合,也有大众媒介、互联网络的交叉,多信源、多途径的信源加工和传递,形成信息引力巨大的传播漩涡,爆发出的舆论效力不可估量。
4.传播效能
克罗斯认为,谣言= (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6]这个公式可以作这样更进一步的解释:既然是“积”,只要重要性和暧昧性有一方是零,谣言就无从发生。如果问题对人们不重要,无论状况多么暧昧,流言也不会流传。同样,问题再重要,但状况不模糊,流言也不会广泛传播。[7]
“七五”事件、鄯善暴力袭击事件等在国内国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境外的敌对分子到处造谣,制造恐怖氛围。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形象上给新疆蒙上巨大的损失。比如,今年的鄯善暴力事件,导致了当地哈密瓜农的水果滞销,收入下降。
三、谣言传播的控制
1.破解谣言传播的根本方法是消除谣言产生的原因,应从其传播根源上下工夫。只要及时发布具有说服力的权威信息,让人们了解谣言的谬误在哪,并说明深层次的原因。那么,所发布的信息会连同谣言一起进入直接传播途径,两者存在着的根源性矛盾即可使得谣言在传播进行过程中被不断弱化,直至露出本原,使三股势力之遥无空可钻。
2.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全面的反谣体系。
(1)建立全面的谣言审核机制与转发控制。网络信息传播就是信息选择的过程,需要进行审核。对信息源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对网络发帖内容审核和发帖网民身份审核。网络转发是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对于特殊新闻,可建立转发控制机制。建立全面监测和管控各种谣言发布或传播的载体与通道。政府安全部门要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各网络载体或通道上的舆情信息进行全面、实时监测。除了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可监测各种新闻信息外,同时也监测各种网络谣言。一旦网络媒介或通道上出现某个网络谣言信息或事件,监测系统可实时汇报并跟踪。
(2)建立反谣网站。政府在应对网络谣言事件的能力和方法及反应速度等方面有所欠缺。在网上出现某个事件谣言后,政府仍试图依赖所掌握的传统媒介来辟谣,试图利用其权威性来达到辟谣的目的。然而而这些信息载体通常是网民不关注和较少关注的领域,这会因为辟谣信息落后于谣言信息而无法发挥作用,并造成网民无法知晓政府辟谣信息的问题。因此,政府要改变仅仅依靠传统媒体和政府网站的思维,要通过开始政府博客、空间、微博及建立与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公共论坛等交流机制,通过多种网络载体将辟谣信息及时的全方位、大力度的发布出去,并根据谣言发展情况不断发布新的辟谣信息,建立政府信息与网络谣言信息赛跑的机制。
3.培养网民理性精神
(1)增强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从网络谣言重视证据这一点来看,网民亲自核实细节,就有可能发现其中的谬误。第一、倡导理性发贴、理性讨论。针对网上发布的诸多新疆的帖子,网民往往不经思考就欣然的接受。其实这其中的许多信息只要稍作推敲就可以辨别真伪。比如七五事件中,网络上发的许多图片上的地址就不是在乌鲁木齐,这么明显的漏洞许多网民都没有发现,还是压根就没有这样的质疑思维呢。第二、鼓励网民对网络谣言进行反思与总结,提高对谣言的防范意识。并且带动更多的人去净化网络环境。第三、提高网民的社会认知水平。
(2)明确权利与义务的范畴。公民享有法内的言论自由权,政府应该提供畅通社会公众正常的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公民言论自由,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但是,网民在享受现代网络传播带来的快捷便利和网络言论的相对自由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履行公民义务,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维护舆论环境,净化网络环境。
(作者系:方明江 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参考文献:
[1] N. DIFONZO. P. BORDIA.Rumor Psychology: Social and Organizational Approaches [M].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7: 13.
[2] R. H. KNAPP .A Psychology of Rumor[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44(8).
[3] 杨发仁编.《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研究》.第5页.1997.新疆社会科学院.
[4] 视频:“世维会”策划煽动7-5事件全过程公布.CCTV新闻频道.2009年10月15日http://video.si na.com.cn/news/c/v/2009-10-15/224746307.shtml
[5] 柯贵幸.迟毓凯.王波.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应对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2009(1):31-32
[6] 胡钰.大众传播效果[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0: 35-40
[7] 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新华出版社.2011年.第 74~75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