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继2009年7月1日扩版后,《人民日报》在2010年1月1日再次扩版,版面由20版增至24版。在本次的扩版当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在每周二所开辟的专门的版块——“新兴媒体版”,主要栏目包括:“新媒体高端论坛”、“新媒观察”专栏、“趋势”、“热词”、“业界速览”、“排行榜”等,随时追踪着新媒体领域的动向和变化,时刻观察和思考着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影响,关注着新媒体变革所带来的社会生活的转变。在2009年10月,在以“合作、应对、共赢、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媒体峰会举办以后,这是主流党报《人民日报》为了适应新媒体大潮、拓宽报道思路、抢占话语先机而促进和推动自我与新媒体内容融合的初次探索。
从2013年的1月10日起,《人民日报》再次改版,将原本每逢周二开设的“新兴媒体”版转变为每逢周四开设的“新媒体版”,一般放置在报纸的第14版中。
从版面名称的转变,首先可以窥探《人民日报》改版的最基本的立场:在中国知网以“新媒体”为关键词,可搜索出相关文献不下3万篇,作为党的喉舌的中国最主流的党报,《人民日报》对“新媒体”一词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已经基本上与学界和业界对该词的认可度保持一致。
一方面,《人民日报》紧跟潮流,新开辟的“新媒体版”,明显更加贴合新媒体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这个概念已经在大众脑海中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无疑比“新兴媒体”一词更加适合。
与此同时,两个版面的立足点也存在根本的区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工程师钱岳林认为,“新兴媒体”涉及更多的是显示方式的变革、安放位置的变化等,而“新媒体”更侧重于基于网络技术,依托于计算机、移动设备终端等发展而来的新技术。较之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形式、内容及类型中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初次登场的“新媒体版”上,《人民日报》刊载了一篇长达4000多字的《致读者》,试图站在最前沿、最尖端的位置上,对新媒体领域的“发展趋势”,采用“8个猜想” 的创新方式进行预测和勾勒,并通过这种方式,全面、细致、清晰地阐述了“新媒体版”的定位和宗旨——立足于新媒体发展的最前端,探讨其现状、预测其趋势、针砭其弊端、判断其影响,同时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与发源于新媒体的焦点事件或与新媒体息息相关的各种新现象、新观点、新问题。
虽然不是初次尝试,但从媒体定位和媒体性质上看,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在《人民日报》上构建有深度、有广度的平台,集中式及聚焦式、大范围及多角度地探讨“什么是新媒体”、“该如何看待新媒体”和“如何利用新媒体”等的问题无疑是一次创新的尝试。
有理由相信,传统纸媒的理念与立足于潮流尖端的新媒体的理论和观念,其实也可以和谐融合,相得益彰:传统纸媒专门开辟的新媒体版块,在内容上与形式上均体现了新媒体的突出特点,尤其是其“个性化”和“互动性”,使得新媒体的理念在传统纸媒平台上晓畅贯通、一脉相承。
其一,在形式上,《人民日报》“新媒体版”的特色可以用以下14个字概括:“版面设计常规化,栏目形式多样化”。
一方面,从版面布置上看,《人民日报》“新媒体版”的版面设计大气正统,分区明确,主次分明,文字与漫画结合相宜,但版面空间较紧密,版面形状较统一。“版面是报纸一个版的整体表现形式” ,读者对于一个版面的最初印象在于其进入深度阅读前的“第一眼”,因此,版面的设计和美化对于吸引读者非常关键。“新媒体版”的设计风格和特色秉承《人民日报》整体的办报风格和特色,是《人民日报》媒体性质及办报宗旨的延续和传承。从总体上看,“新媒体版”的布局和谐、比例均衡、次序井然,让人感觉得体、舒心,但不免略为显得单调和呆板。
另一方面,从栏目设置上看,每逢周四与读者见面的“新媒体版”自创版之日起便以固定的四个栏目呈现内容,包括:
一、对新媒体给社会领域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思考和判断,这一栏目主要以署名专稿的“观察专栏”的形式呈现,篇幅最长,通常配以新闻漫画,是该版的核心内容,处于版面的显眼位置。
二、对新媒体前沿技术的动态和动向的观察和评估,这一栏目以署名稿件的专门栏目的形式呈现,篇幅次于上述栏目,通常配以编辑的按语。
三、“问政:看领导干部用网”栏目,主要采用署名约稿的形式,专门刊登全国各地官员对于“新媒体时代中官员如何利用网络问政”这一问题的观点、意见和建议等,并配以@人民日报网友围绕同一话题的评论、质疑和争议。
四、基于@人民日报 微博的“一周热点评述”栏目,专门邀请评论员对一周内@人民日报 所发布的热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原创微博进行点评,一般每周刊登3~5条微博及其点评。栏目的形式多元化,每个栏目所呈现的内容从角度、层次和深度上看都不一样,能在同一版面中最大程度地呈现尽可能多的内容予读者。
其二,在内容上,《人民日报》“新媒体版”的特色主要可以用以下16个字来概括:“技术内容前卫新潮,网络问政色彩浓厚”。
从议题选择上看,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类为新媒体技术的前端动态及其社会影响,集中探讨的新媒体技术包括微博、微信、APP、视频网站等,及其所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正负面影响。从这一层面上看,“新媒体版”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前沿动态和信息流向抓取得极其精准,对于新媒体领域的特色、特点和亮点敏感度颇高。
例如,2013年5月2日《APP的“泡沫”会吹破吗?》一文,便立足于较为专业和高端的视角对移动终端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APP)在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困境,如产品同质化、创新能力不足、盈利模式不清晰、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再如,2013年5月23日的“新媒体版”中刊登的文章《互联网新职业的喜与忧》中,便将讨论的聚光灯聚拢到了目前较为热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和互联网新职业勃发的现象上。微博运营官、网店装修师、网游陪练等均是迎合目前互联网发展状态相应而生的新奇的职业,通篇文章对于中国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的“网络新职业的现状”、“所面临的问题”、“发展方向”作出了深入的探析。
二类为官员网络问政专题,即来自全国各地给级别的官员、干部围绕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问政新方式、问政新观点、问政新变化各抒己见,同时配发少量的来自于@人民日报 的粉丝对于该论题的反馈。
例如,2013年5月2日的《网络涉腐舆情处置需要规范化制度化》一文,表达了广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对于网络涉腐舆情处置的全新看法:要建立畅通、健全的投诉渠道,弥补目前网络反腐的偶发性;要建立网络举报流程的审批制度,避免“误伤事件”;要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切实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该类议题占据“新媒体版”议题的大部分,从微博问政、微信问政、网络反腐到民生政务……话题集中且新锐,但不足之处为预设立场过于明显,官员发声处于主导地位,网民发声占有量还是过少。
三类为直接从@人民日报 中摘取的微博内容,该类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网络舆情的方方面面,但基本是一周内在微博上发生的热点、焦点,或是在微博中影响度较大的观点、看法等。除了微博原文的摘录,还附有专门评论人员的评论,对信息进行了精心的二次加工,让已经传播过的信息被包装成了有价值的新观点,再次予以传播。这一部分的内容直接体现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内容也较为软性和吸引、舆论监督明显、人文关怀程度高。
例如,在2013年6月13日“新媒体版”中的“一周热点评述”栏目中,刊载了@人民日报 中的一条标题为“【少年,你已经赢了!】”的微博 ,该微博转发量超过十万,评论数量也高达3万,影响力惊人。微博原文主要讲述的是一名今年参加高考的少年,抱起因痛经而昏迷的女生奔跑送医,最后两者均没错过考试的励志小故事,在高考期间成功制造了一场“励志小风波”。虽然在传播效率和传播范围上,纸媒比不上微博,但其以“新观点”制胜,精心加插了独特的点评:“中国好考生,不只是高考状元们的专属称号。在人生和社会的考场上,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一场场考试,这位男生用热心和关爱交出了他的答案,也获得了社会“评卷人”的肯定。”
其三,从新媒体理念上看,《人民日报》“新媒体版”的理念特色可以用以下16个字概括:“专业性强、预测度准、互动率高、个性化显”。传统媒体欲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和特长,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复制,简单地“长话短说”,而是要参照新媒体运营当中的“本质”的理念,例如“互动、即时、高效、多元”等,在业务操作的过程中将这些关键的元素呈现在传统媒体当中。两者的融合不应该仅仅是内容上、形式上、渠道上、管理上的简单重合,而是要将其上升为理念,深深渗透到传统媒体的传统的采编生产和管理经营的流程当中。“理念的融合”才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和效果。《人民日报》“新媒体版的理念特色即在于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