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刊载于《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媒介融合之后》中陈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不是简单的长话短说、老话新说,把新闻转换成音视频或浓缩成140字,而是要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创新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利用新的思维拓展新闻写作的内涵和外延;是通过新媒体跳出自己的媒介限制,吸引更多的读者,创造更大的价值。”其实这也是本文的关键论点:传统媒体展现新媒体的精髓,关键不在于内容或形式,而是理念、价值和内涵层面上。上文对《人民日报》的“新媒体版”的特色和优势进行了全面的铺陈,但其难免也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
其一,《人民日报》“新媒体版”专门探讨新媒体技术和市场运营的部分,更倾向于观点言论,尤其是开设了专门的版块让官员、领导和干部发声,探讨如何使用新媒体去问政。对于在微博等新媒体上所引发的热点问题,则压缩为“一周热点点评”小栏目,十分“微观”地看微博中发生了哪些热点,不够深入,并没有全面铺展 “新媒体理念”,这种理念不单是形式上的创新,选题、立意的价值的展现都应充分体现新媒体的核心本质。
其二,《人民日报》的“新媒体版”,定位较尖端、前卫,处于新媒体观察的领头,新媒体技术和官员问政两方面内容处理得当,但似乎缺乏了新媒体时代中的重要角色和另一部分的参与者的声音——公众、网民、草根等,甚至将版面定位得过于高端,显得不够贴近生活、不够“接地气”。
其三,《人民日报》的“新媒体版”,言论观点充分,现状分析居多,略为缺乏新媒体中的“媒体属性”,即较缺乏客观报道的部分,从而显得内容不够充盈丰富,但这也与该版自身的定位息息相关。官员问政栏目,官员“自说自话”的部分居多,与读者及网友互动不足。
传统纸媒若简单地将新媒体的内容照搬照抄,这样不单利用不到新媒体的优势,反而让原本是优势的东西,变成了陈旧的观点。纸媒业务操作和运营,应该融入“新媒体的理念”,例如,从微观的文风的改革上到宏观的采编方式的转变上都应该有所体现新媒体的最独特优势——“高效性、互动性、反馈性和个性化”。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系)
参考文献
[1] 彭兰.“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J].编辑之友.2013(01)
[2]彭兰,苏涛. 2012:新媒体时代的升级[J]. 新闻战线.2013(02)
[3]周葆华,肖淼.传统媒体报道中的网络:特征、议题与形象——以《南方都市报》“网眼”版内容分析为例[J]. 新闻界.2012(22)
[4]钱岳林.新媒体与新兴媒体[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08)
[5]吴飞.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方向何在? [J].新闻实践.2013(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