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从丹纳三因素说探渝派纪录片美学风格之源【3】

曾子龙

2013年12月06日14:13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结语

“‘渝派’纪录片可以比喻为‘石缝中的黄桷树’。黄桷树是重庆的市树,在重庆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它把遒劲的根深深地伸向石壁中,少许的水分便能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坚韧顽强挺拔。”“‘渝派’纪录片散露出的是一种坚韧、顽强的人生态度,正是有了苦难,才觉得坚强更加弥足珍贵,正是因为这份坚强才能向生命发出豪迈的召唤。它忠实记录重庆的大农村问题,它同时又将山城重庆大江大水的血性豪迈和顽强不屈融入到片子当中。镜头内外,都是面对苦难人生的不屈和反抗。”作为渝派纪录片掌门人的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雷卫在谈到“渝派纪录片”时如是说道。[14]

通过对丹纳“三因素”说的审视,我们看到了种族、环境、时代对“渝派纪录片”生成的巨大影响,渝派纪录片也因此具有了区别于“京派”、“海派”、“川派”纪录片的特殊美学质素。正是种族、环境、时代这三者拧成一股绳,才有了“渝”味无穷的渝派纪录片作品。

重庆独有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造就了重庆独特的审美文化。这一点不止表现在渝派纪录片身上,在各个门类的艺术作品中均有所体现。重庆籍画家、四川美院院长罗中立在其著名绘画作品《父亲》和《八月阵雨》同样显示出了浓重的渝派色彩。有人在评价《八月阵雨》时写道,“人们就这样生活着,从不自怨自艾,更无需怜悯”。 [15]此评语用来描述渝派纪录片也同样适用——

渝派纪录片用镜头烛照真实的生活,是一种敢于直面人生的纪实美学:悲凉的色调,咏叹调的背乐,镜头里为生存而生活的主人公,他们从不自怨自艾,更无需怜悯——作为巴人的后裔,他们性格的深处、灵魂的内里,基因的属性永远是顽强、豪迈与不屈。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

参 考 文 献

【1】 于洋.87岁徐朝清老人辞世 天梯爱情成绝唱.重庆时报,2012-11-1

【2】【14】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将变身为纪录频道——“渝派纪录片”的产业扩张.时代信报,2007-10-22

【3】 欧阳宏生.广播电视学导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4】 叶朗. 美学原理. 北京:北大大学出版社,2009

【5】【9】【12】【13】 王润田.论大型历史考古纪录片-巴人之谜与远祖之谜对渝派纪录片的建构功能.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6】 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7】 张雅欣.渝派纪录片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7)

【8】 邓光和.王庆和他的纪录片《三个月亮》.当代电视,1999(10)

【10】 范瑞利. “渝派纪录片”代表作《进城》的影视人类学意义.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11】 李岚.“诗圣”是如何炼成的——从丹纳“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说看杜甫诗歌的成就.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2011-1

【15】 黄宗贤.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