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爱情天梯”的故事为引子,导入了渝派纪录片的话题。作为“石缝中的黄桷树”,渝派纪录片的题材来自于社会底层,将山城重庆大江大水的血性豪迈和顽强不屈融入到片子当中。文章结合法国美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元素说,一一分析了渝派纪录片受重庆独特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如巴人遗风、山城地形、三峡移民、战时陪都等)的层层影响。正是种族、环境、时代这三者拧成一股绳,才有了“渝”味无穷的渝派纪录片作品所具有的区别于“京派”、“海派”、“川派”纪录片的特殊美感。
关键词:重庆;渝派纪录片;美学;种族;环境;时代
引言
2012年底的一条新闻令人动容——
50多年前,重庆江津的刘国江与大他10岁的寡妇徐朝清坠入爱河。为了躲避闲言碎语,他们携手私奔、隐居深山,从此相守数十年。刘国江为了徐朝清的出行安全,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石梯,这一凿就是半个世纪。2007年,刘国江老人去世,留下徐朝清孤独的思念。如今,徐朝清老人也追随她的爱人而去,享年87岁。[1]
两位老人已然远去,空留6000多级一锤一錾历经半个世纪开凿出的“爱情天梯”长存人间。我们聊以庆幸的是,在两位老人的有生之年,重庆的电视人以纪录片的形式为我们留下了两位老人的真实影像,使世人关于“爱情天梯”的美好记忆伴随着年月的消逝依然能有所凭借。
这就是《深山望远》,重庆电视台系列节目《巴渝古镇》的第一集,同时也是渝派纪录片的代表作之一。
一、 石缝中的黄桷树
“渝派纪录片”这一概念的出现,源于2007年《时代信报》对时任重庆电视台纪录片部主任雷卫的一次采访。
“‘渝派纪录片’可以比喻为‘石缝中的黄桷树’,它的题材来自于社会底层,以冷色还原小人物,它特别记录重庆的大农村问题,它同时又将山城重庆大江大水的血性豪迈和顽强不屈融入到片子当中。镜头内外,都是面对苦难人生的不屈和反抗。”[2]
学者欧阳宏生在其著作《广播电视学导论》中将中国的纪录片分为京派、海派、川派这三派[3],以北京、上海和四川为各自的根据地,分别以长者、妇人和友人的姿态出现在中国电视荧屏上。
那么,作为一大派系而存在的“渝派纪录片”是怎样区别于固有风格的纪录片而高举起“渝派”的大旗呢?“渝派纪录片”又是有着怎样的美学特质使其能够在中国的纪录片江湖上显山露水?笔者在此试结合丹纳的“三因素”理论,从渝派纪录片的产生及美学特征等方面予以分析探究、寻求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