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学者专栏>>王维佳>>学术研究

互联网政治的现实与未来【3】

王维佳

2013年12月13日10:13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三、网络消费民粹主义

对互联网民主加以肯定的第二种主流观念是消费民粹主义。它强调通过自由选择的消费权利来消解传统的权威和正当性。因为已经脱离了对政治选择权的讨论,消费民粹主义相比自由主义更强调个人权利保障的消极一面。在这种观念中,政府和传统是“恶棍”,市场是“英雄”,只要开放市场打开言路,让各种各样的文化在市场当中自由流通,民主的权力就会自然获得。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信息商品的极大丰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消费盛世,似乎为人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选择,可以充分满足他们的欲望和需求。按照消费民粹主义的理解,互联网容纳了不同品位和不同取向,相比传统媒体有更大的包容性,它摧毁了传统媒体的教化功能和权威性,赋予年轻人和亚文化群体更大的自主权,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年轻化,这正是互联网带给当代都市社会文化的一种强烈冲击力。它承袭了商业电视节目、商业电影、流行音乐卡带和电子游戏盛行时的那种逃离正当教化束缚,充分展现感官刺激和自由意志的气质。在新媒体时代的大众社会中,对技术进步的追求演变为对体验新技术消费的狂热。年长者笨拙的动手能力和接触新信息的技术障碍使他们完败给自己的晚辈,以致他们中很多人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权威。在这个过程中,与启蒙精神格格不入的相对主义消费文化却往往被披上时代进步的外衣,这实在是一种讽刺。这种新媒体消费文化所催生的年轻化到底意味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还是消费能力代替和排挤了社会经验和政治判断力,让公众文化日益平庸化和单向度化,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回答的问题。在欧美社会,这种消费文化的大规模兴盛在二战之后就已经出现,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媒体形式都没有当今互联网所催生的“全媒体”娱乐那么包罗万象和生机勃勃。从网络游戏到流行音乐、通俗阅读、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直到人际交流,互联网的空间几乎提供了当前都市年轻一代的所有信息消费需求,对于这一代新媒体的使用者来说,互联网就是他们的生活空间。

有学者曾做过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网民们最关注的网络信息依次是生活、娱乐、社会、健康和时尚,而倒数前六的依次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科技、法律、军事和国际热点。 不难看出,网络虽然拓宽了人们了解时政甚至参与时政的渠道,但网民关注的焦点并不在这方面。吊诡的是,在同一个调查中,人们大多认同互联网让自己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并认为互联网提高了自己参与政治的热情。但经常参与互联网上有关各种政治事件讨论、参与由互联网论坛发起组织的游行、抗议、抵制活动的人并不是网民群体中的多数。 由此可见,虽然网络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人们参与政治的可能性,但由于消费社会的形成和去中心化的影响,人们的参与能力并没有随着参与可能性的提高而得到相应的提高, 且不说那些直接以视听体验快感为诉求的商业网站,即使是社交媒体上所提供的内容也同样让消费娱乐信息占据了主流。众多研究已经揭示,所谓的网络公众议政平台上的讨论,其实绝大部分也不是公共话题,而是明星趣闻和娱乐八卦,而少数的公共议题又被意见高度一致,阶层背景和政治目标高度一致的群体所把持,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互联网政治到底是复活了开放互动的公共空间,还是压抑了民主和公共讨论,恐怕还需重新讨论。

另外,从社会生活意义上来看,新媒体消费看似无限的选择权塑造了一种平等、舒适、安逸的假象。当年轻人,尤其是家境并不富裕的年轻人,开始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时,这种布尔迪厄所说的“文化游戏”便难以为继。作为“新穷人”的他们会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做出对个人社会处境的复杂分析,终日重复的无聊劳动又那么令人烦扰。正如布洛赫所言:“千万条道路中却没有道路,千万个目的中却没有目的”。难怪美国流行歌手钱妞(Ke$ha)2012年的新歌“年轻时就死”(Die Young)在十几岁的孩子中如此流行。对于这一群年轻人来说,要么持续地在这个幻觉般的网络消费空间生存,要么干脆拒绝生存。他们已经无法解释社会,也懒得解释社会,更别说做出什么有意义的政治参与和抵抗了。

总之,互联网极大丰富的多样化消费选择,让面向大众的教化和严肃的公共信息传播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这个意义上,它在反主流的同时,也是反公共和反民主的。大众的偏好莫名其妙地获得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合法性。如前文所述,阿伦特在论述公共性问题时,主要针对的就是二战前中产阶级被消费文化埋葬,丧失了政治判断力。在这个意义上,消费民粹主义非但不带来民主,而很可能通过对公众议政能力的消解带来反民主的集权状况。

在互联网的史前时代,大众媒体,尤其是新闻媒体,除了获取注意力和利润之外,尚且由于其固定的机构、成规模的生产和稳定的职业群体而不得不保留一些专业主义的伦理规范。然而到了网络消费文化崛起之后,传统媒体福特式的信息生产模式逐渐被淘汰。在这一过程中,原来起到一定约束作用的媒体从业道德迅速衰落了,而商业媒体中那些负面的东西,如炒作话题、简单定性、追求刺激和轰动效应的市场逻辑则越发膨胀。网络传播时代各个群体对任何一个社会话题的讨论都很难逃离依靠宣传手段来聚拢人气的方式,这种状况不仅对文化、艺术、教育和科学研究等领域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让这些原本引领社会进步的知识精英越发的浮躁和媚俗,而且将关切公众利益的政治议题也统统消费化和媒体化了。由此,各种简单粗暴的、示威性的言论在网络空间大行其道,公共讨论的空间不仅浅薄化和单一化,甚至有时已经有了黑社会拉帮结派和党同伐异的倾向。各种试图在网络空间中尽情表演、浑水摸鱼、一夜成名的舆论明星层出不穷。他们往往号称“公共知识分子”并“代表草根发言”,而实则无异于一个个以浅薄言论换取注意力资源的跳梁小丑。在这种媒体环境下,那种所谓言论自由市场中真理必然胜出的天真言论更像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玩笑话了。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