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系列纪录片总导演,美食专栏作家。
云无心,美国普渡大学食品工程学博士,用独立的立场给公众解释美食的科学问题。
一位文艺青年,一位科学青年,因为都研究“吃”,相会在《舌尖2》摄制组。
昨天下午,在浙江省科技馆,两位为大家讲述,即将在2014年春节期间播出的《舌尖2》里,那些关于吃的故事。
蜂蜜
好吃就行了
陈导在现场首次放映了《舌尖2》的几个片花。其中一个讲追蜂人的故事:一对四川乐山的夫妇,每年花300天时间穿越秦岭。他们像行吟诗人一般,从家乡一路走到甘肃山丹军马场。一路上,他们不停地换地方,为的是给蜜蜂制造最佳的采蜜环境。
“这是人们初始的冲动,蜜蜂实际上是人类对甜味追求的第一步。”陈导开口就把美食话题引到科学的康庄大道上去。
事实上,云博士也做过一件关于蜂蜜的很文艺的事——他曾经跟着蜜蜂“飞”,用科学数据统计出,蜜蜂平均采集1公斤蜂蜜,需要飞20万公里。
云博士对蜂蜜的问题很有发言权:“甜味代表着人类迅速得到的能量,蜂蜜是祖先从大自然中最早能直接得到的糖,它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至于说,人们讲蜂蜜所含有的对人体有进补作用的那些微量元素,其实不到1%。现在大家认为蜂蜜有这样那样的好处,可能还是源于我们儿时对背着蜂箱到处跑的追蜂人的崇拜。”
“蜂蜜里头,像紫云英蜂蜜味道清淡,槐花蜜、枣花蜜,香味就特别浓。蜂蜜的归类,是工业化过程中增加了香味剂,还是确实从不同的花里提炼了不同的蜜蜂?”陈导向云博士请教。
“你买到的蜂蜜,是不同的原料,在一起经过标准化处理、封装后的产品。这个过程中,是可以加入一些其他成分来调节口味、黏度等影响口感的因素的。所以从超市买到的产品,其实不完全是天然得到的。我的建议呢,对于个人来说,吃着好吃就行了,不要追究那个蜂蜜是怎么回事了。”
煲汤
千万别把肉扔了
在《舌尖2》里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月子菜的事。一个四川女孩,嫁给广东人。她要做妈妈了,家里就想着给大肚子吃点什么补身子。这双方家长一商量,几乎要动手,男方家里认为要吃猪脚,女方家主张吃糟蛋。结果,他们取了个双方共同认可的补方,煲汤。
他们认为煲汤特别有营养,而且汤煲得越久营养越丰富。
“我们差一点就相信他们了,幸好我们有云老师。”陈导说,因为云老师的建议,让这个故事呈现了一个非常戏剧性的结局。“至于结局是什么,现在不便剧透。请云老师说一下关于汤的事。”
“食品科学中有一条基本原则——任何食品加工过程,都不会增加营养,只会破坏营养。”
不少人都认为,煲汤后的食材没有营养。云博士说,问题就在这里,“煲汤的过程是把固体成分中的一些营养成分,萃取到汤里,就是说实际上只是一个转移。”
比如肉、骨头,这些东西在加热过程中,会把蛋白质分解成香味物质的小分子,产生核苷酸、谷氨酸。这些物质跑到汤里,汤自然格外叫人馋涎。
“但是这些香味的物质,并不是很有营养,跟你放味精是一样的。而且在煲汤过程中,还有一些营养物质其实是损失掉了。其实煲完汤以后,多数的营养仍然在肉块里和别的固体里。”
所以,科学青年又给小清新上一课:一锅汤,汤水里的营养其实没有肉多,千万别咕咚咕咚汤喝了个饱,就把里头的肉给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