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中广协申诉"收视率承诺" 打破收视率"魔咒"后还要多竞争

2014年03月07日07:27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电影《指环王》中主角佛罗多·巴金斯对藏在他口袋里的魔戒又爱又恨,把它戴在手指上会头晕目眩,但摘下来又难挡它的力量。如今中国的电视业也有一枚魔戒,让这个产业里的相关人等为之魔怔,为之疯狂,也为之苦恼,这枚魔戒的名字叫“收视率”。

前些天,有人开始忍受不了收视率的魔咒效应,开始要抛弃它。在2014中国电视制播年会上,电视台和制作公司开始对收视率发难,公布了一组荒诞的数据,证实了收视率存在的荒谬。在相关数据的面前,“收视率神话”轰然倒塌。

好玩的是,看重收视率的是电视台和制作公司,批判收视率的也是电视台和制作公司,但这绝不是自相矛盾,要知道,在被收视率造假祸害得够呛的电视业,受害者是大多数,这次在制播年会上的呛声者,可以视为受害者们揭竿而起,不跟既得利益者玩了。可是,就算那少数几家靠收视率赢得关注的电视台和公司,又真正从虚假收视率得到了什么?

真实的收视率,可以对客观评价电视剧、理性考察市场,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可一旦“收视率至上”,甚至开始广泛地收视率造假,那么它对电视剧真实质量和市场秩序所起到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当收视率成为买方和卖方写在交易契约里的一条重要依据,它其实就已经被绑架了。为了实现在购剧合同里黑纸白字写的收视率达标标准,制作公司买通收视率统计机构给出假数据,电视台也并非全然不知道收视率注水,但为了博宣传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电视剧市场的竞争环境下,收视率成为一枚被操纵的秤砣,随着利益倾向滑来滑去。

为了不让收视率在市场中扮演搅屎棍的角色,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提出了申诉,如果不出意外,随着主管部门的介入,购剧行为中的“收视率承诺”很快会寿终正寝,如中广协所说,购剧要签“收视率承诺”的行为“有百害而无一利”。但当这个魔咒被打破之后,电视台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一部电视剧产品的购买价值?

雷剧霸占荧屏,劣质剧层出不穷,优质剧少之又少,这样的状况暴露了两个现实,一是电视剧评价体系的缺席,二是电视剧创作的萎靡。这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的,正是电视剧评价体系的紊乱,才导致烂剧被匆匆放行。另一方面看,也是因为烂剧急需变现,才催生了收视率造假。让“收视率承诺”消失于购剧合同中,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电视剧质量,不以收视率来衡量作品的质量优良,采取全方位的评价方式,让好剧脱颖而出,成为荧屏主流。

在大数据时代,播出前衡量一部剧已经不是什么很大的难题,电视剧的类型、题材、导演与演员的品牌号召力,编剧的能力和影响力等等,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看清。有了大数据的基础,还需要购片人员具有一定的电视剧审美能力,敢于为自己的选择与判断负责,在购买环节就尽可能地把烂剧挡在门外。

当下荧屏对电视剧有庞大的需求,没有足够的优质剧,电视台不得不用烂剧来填充时间。所以,就算收视率造假、收视率承诺在这个产业中销声匿迹,一定还会有别的潜规则出现。建议整个电视业界反思根本问题,从剧本抓起,欢迎进口剧竞争,用良币驱逐劣币,这才是国产剧健康发展的光明大道。 (韩浩月)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