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半价看了《雪国列车》,好值啊!韩国演员对着老外就是说韩语很酷。心极大的片子,好在导演能量更大!”昨天傍晚,赵薇发微博。
这是本周一开始上映的韩国大片。幕后是拿奖专业户“《汉江怪物》导演奉俊昊+《老男孩》导演朴赞郁”。豆瓣、时光网平均分7.75,近期口碑最佳。但头两天的票房不过1365万元,同期上映的美国影片《极品飞车》单日就有1900多万的进账。
在韩国本土地位远高于偶像剧的韩国电影,却在中国经历新一轮的寒流,也难怪本报周二刊登的《最火韩星其实都是丑大叔》,引来了众多读者感慨:怎么我都不认识。
早在赵薇点赞之前,《雪国列车》已在网络上赢尽口碑。中国网友称赞该片“甩了中国电影一万节火车车厢”,韩国观众力挺该片顺利登上2013年韩国本土电影票房第二位,票房折合人民币突破4亿元。遗憾的是,该片这几日在中国市场的成绩就显得面子挂不住。
这并非个别现象。
2013年共有三部在本土创造高票房的韩国制作在中国上映——《夺宝联盟》、《铁线虫入侵》、《狼少年》。其中,《夺宝联盟》的观影人次突破1303万,在2012年韩国本土片中排名第一。但在中国,这三部电影的票房合计不到3000万元人民币,不及国产片《富春山居图》的1/10。
2009年7月,灾难片《海云台》成为韩国影史上第5部超过1000万观影人次的电影。一个月后,影片在中国公映,票房不过855万元人民币。
当视频网站疯狂砸下百万元争抢韩剧独播权时,韩国电影在中国的际遇俨然是在那列在寒冬里奔驰的“雪国列车”,行进得很艰难。
“韩剧、韩流在中国很火,但跟韩国电影的票房扯不上关系。”资深业内C先生从10年前就已经运作韩国电影在华上映。他印象深刻,2010年,河智苑、玄彬主演的韩剧《秘密花园》风靡中国,轰动效应丝毫不逊色于《来自星星的你》。但一年后,河智苑主演的韩国电影《深海之战》在中国公映,票房不过2000多万元,“河智苑还亲自来北京做宣传。”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语言。”C先生观察,内地观众对韩语、日语等小语种的接受能力远不及英语。“中国片商对英语批片都比较讲究,会做一个英语原版和一个中文配音版,方便观众选择。但对韩国、日本等小语种电影,就只会留一个版本,因为多做一个版本就意味着多一点花费。”
C先生表示,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迅猛,培育出了一批新观众,他们更看中本土明星和导演,让包括韩国电影在内的海外影片受到了冲击。“韩国一流电影演员从来不是演韩剧的那些小帅哥,中国观众很少能分清楚谁是谁,又怎么会慕名去买票呢?”
有影院人士告诉记者,现在每周上映七八部新片,甚至有时候一天上映七八部新片,影院也很纠结究竟如何排片。而排片除了参考首映日成绩、业内看片会、院线指导,还有就是看宣传和主创阵容。“观众更重视后者。”
韩国电影大多是批片,就是被中国片商买断版权的海外片。批片市场版权费现在已经涨到过百万美金,在大批国产片高强度的营销下,批片片商很难在宣传上大手笔投入。比如《狼少年》。该片的版权费加上宣发花掉过千万,最后被惨烈地淹没在冯小刚贺岁片的宣传攻势里。
这也是为什么一边是韩剧被疯抢,一边却很难有韩国电影在中国上映的原因之一。“每年引进多少批片是有配额的,用一个少一个。按照市场的认可程度,我买一部韩国电影来做,和买一部二线的好莱坞电影,显然是后者风险更小。”C先生说。 本报记者 江波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