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决定了,我要走我自己的忍道,朝着一个绝对不会后悔的路,一直往前走。”这是漩涡鸣人的经典台词之一。《火影忍者》连载15年终将完结,对相陪多年的粉丝而言,不仅意味着一个故事的结束,更多的是对那份情感的追溯。对我国的漫画家和企业而言,“火影”已成为一种现象,不仅值得去研究,更值得去学习。
创作从业者说
皮揣子作者张少杰:
“火影”画工水准稳定
我觉得火影的成功和完结的原因是一个,那就是故事的可开发性。当一个故事有足够大的展开空间,有足够吸引人的地方,它就有很长的生命力。相反,如果故事编不下去了,也就该完结了。
我认为热血漫画是漫画的最基本形态。面对用户最广泛,形象最正面,取向最正常,适合长期大范围宣传和对外输出,也容易扩展领域和开发周边。越是长期连载,故事构架就越大,越考验作者和编辑的功力。作者会在长时间的绘制中磨炼画技,在作品受欢迎的高低起伏中寻找经验。同时,也考验了出版方的稳定性以及能否长期对作者和作品提供支持与把控。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一整套产业链,是无比严格的从业标准,是日积月累的业界精神。
我们国内的营销模式就是初期摸索阶段,借用火影里的一句话:“努力没有捷径……”市场就是市场,我们和日本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我们还不成熟、不理智、不重视。说白了,我们还欠几十年的火候。
动漫形象皮揣子作者张少杰(长弓手皮揣子)是《火影忍者》的粉丝之一,不过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同时也是一位漫画家。提及《火影》马上要完结,张少杰称:“从一个漫画爱好者的眼光看,我觉得这部作品在画工上保持了稳定的水准。但在情节上,比起后期怪力乱神的故事展开,我更喜欢早期一个菜鸟小忍者慢慢成长。”
回忆起首次接触《火影》,张少杰说是在2001年,“当时我正在准备高考,压力很大。某天,一个同为漫画爱好者的同学对几本《火影忍者》单行本大加批评。我把书拿来翻阅了一下,马上就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这个漫画一定会火。从那时起一直关注到今天。”
之所以得出“一定火”的结论,张少杰的理由是:忍者元素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个吸引人的重点,这个故事把忍者和很多现代元素结合,并以众多伏笔和复杂精彩的人物关系,构建了一个完全架空的世界观。同时,一个以忍者为基础的世界,也是最吸引他的地方。
阿狸作者Hans:
良性竞争呵护作者激情
在日本漫画杂志上,所有连载作品都是一种竞争排名关系,可参照《食梦者》。所以,《火影忍者》能连载15年,一定是作品紧紧抓住了所有读者的心。这种良性竞争关系一方面让作者更有压力,也更有激情,同时保证了大部分读者能看到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我觉得一部好的漫画能成功,首先还是靠故事。自从手冢治虫通过电影镜头创作漫画大获成功后,无论好的日漫或者美漫,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所以我觉得在故事的打造上,我们仍然需要更加努力,同时希望能有更多像日本《少年跳跃》这种杂志平台,能挖掘更多新人,让我们的国漫越来越好。
大概是2005年,Hans听朋友说有套日本忍者的漫画很棒,一看便追到现在。“我觉得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一个奇幻的世界里,渐渐见证一个孩子的成长,见证奇迹的诞生。《火影忍者》这部作品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世界观,作者把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加入了故事,并重新赋予了新的概念和定义,而在人物塑造上,作者也是通过各种冒险,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把鸣人和佐助的性格刻画得鲜明丰满。”
运营管理者说
北京梦之城文化有限公司
COO王玲:
长期连载吸引商业支撑
热血作品的连载长度往往取决于作品在市场上的被认可度,作品受市场认可就会有继续连载的机会。《火影忍者》、《死神》、《海贼王》、《柯南》等长期连载作品的粉丝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作品,从而可以获得更多商业机会。
在日本,业内竞争非常残酷,但会有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优秀作品的后续商业化运营。其漫画、动画、游戏、周边等同一内容的不同展现形态,也会促进粉丝的互相转化和持久忠诚,交织出更大的商业利益。正如少年热血漫画提倡热血、友情和梦想,优秀的内容能够赋予读者无限的正能量。为合适的人提供合适的作品和合适的衍生品,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国内和日本的营销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以内容为主的作品,多在平媒期刊或网络平台上连载;以形象为主的营销,多会选择新媒体平台上推广;以动画为主的内容,多会选择视频媒体和院线。所以营销核心是根据自己拥有的内容选择最合适的平台,做最有效的推广。更重要的是,除了推广,后续还有什么样的商业机会做支撑。
日本承载动漫产品的平台非常丰富,出版社、媒体时段、互联网平台,都会有多层次和多人群的覆盖。所以国内动漫产品本身质量有待提升,市场可供成长或优胜劣汰的环境也还有待成熟培育。
学术研究者说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
地铁与漫画文化有可能结合
“日本漫画原创性非常高,而故事漫画首先就是以好故事取胜,能吸引读者一集集地‘追看’下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认为,日本漫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也很强,“比如宫崎骏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往往会带动一个完整的团队,整个团队能做出风格非常统一的作品。相较而言,我们的动漫故事往往创新不足,观看者当时觉得很喜欢,成长几年后就不喜欢了,或者说完全不适合新一代观众的口味,这就说明这些作品稳定性不强,受众也不稳定,因此很难把一个故事做很多年,就更别提持续发展了。”
在孙立军看来,日本的故事漫画大多以月刊、周刊连载的方式发行,这种“静态的电视”方式不但成本低,还非常有利于漫画的传播。“很多读者看完第一遍还会看第二遍,之后还可能推荐给同学和朋友看。而且日本的地铁文化和漫画文化有非常好的结合,在地铁里读有大量文字的报纸会非常累,因此大家倾向于看全是图画的漫画,这样的环境也给故事漫画市场打下非常好的基础。”
“日本动漫市场的成功还要归功于成熟的体系。”在提到发行渠道和方式时,孙立军表示,很多动漫故事都是先在平面刊物上积累人气和口碑,进而把适合电视制作的故事做成电视动画或者出版DVD,之后再把有潜力的故事拍成动画电影,而这样类似“金字塔”的方式能够循序渐进地了解市场,也能良好地控制成本。“当然这种方式不是绝对的,宫崎骏、迪斯尼的很多作品都没有采取这样的方式,但依然能成功,动漫的商业模式本来也应丰富多彩。”
反观我们的动漫市场,大量的企业和制片方在毫无市场铺垫的情况下,直接孤注一掷地投资动画电影,一旦票房不好,就“玉石俱焚”,也失去了继续创作的信心。孙立军还提到动画电影市场的另一问题——营销为王,“有的公司大肆夸张宣传,当观众走进电影院就会失望而归,这种过度营销是在透支观众对国产动画的信心。”
除了故事原创性、整体环境、发行渠道等问题,孙立军还提到动漫人才缺失问题。“即便专业的学生能在大学里学到完备的知识,但毕业后要么过于好高骛远,要么有才华但几年后因为待遇、信心等问题转行网络、游戏等,造成人才的不稳定。”即便有各种问题,但孙立军认为,“我们比10年前有了很大进步。毕竟日本和美国经过了长达二十几年的市场培育,我们养成自己的动漫风格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而且市场上已经能看到一批有诚意的作品,比如《魁拔》系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