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冲奥片”《夜莺》三问:为何是个“混血儿”?

2014年11月04日10:33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冲奥片”《夜莺》三问

  关键词:电影《夜莺》

  ◎李思雪

  纵观近几年的最佳外语片得主,从《爱》、《一次别离》到《谜一样的双眼》、《入殓师》等,都具备“四两拨千斤”的、以小见大的功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夜莺》是符合这种审美标准的。但是,相比于这些影片中探讨的复杂而深刻的伦理议题,《夜莺》最终归于和解的普世价值,未免浅显、单调。故而,虽然这次送选的影片用西方人熟悉的视听语言讲述中国的本土故事,但最终能否赢得奥奖的青睐?笔者态度悲观。

  为什么代表中国内地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的是个“混血儿”?

  无论《夜莺》能否成为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黑马,它已然是中国内地选送参评影片中的“黑马”。

  2014年是公认的华语导演齐发力的一年,张艺谋交出主打怀旧催泪牌的《归来》,刁亦男手握已经斩获柏林金熊的黑色文艺片《白日焰火》,姜文的《一步之遥》虽然姗姗而至但也吊足了观众胃口。除去后者不满足奥斯卡奖报名的条件(在报名截止日期十个月之内必须满足公映天数达到一周)之外,前两者显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年度内地导演之作的高水准,颇具“选送相”。但10月初,《好莱坞报道者》的名单一公布,众声哗然:哪里杀出这个“程咬金”?

  导演菲利普·弥勒,除了法式温情片《蝴蝶》,普通观众很难再想得起他还拍过什么片子。虽然有秦昊和李小冉,不过充其量只是配角——主角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女孩杨心仪和老戏骨李保田。至于影片本身,虽然国庆前就在拍摄地广西进行了一个礼拜的商业放映,但是送选消息之前,几乎没人知道它,没人谈论它。

  一方面,在影片投资上,中国制片方占75%左右,是绝对的股东;另一方面,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聚焦社会转型期中国人的家庭关系,是一部契合当下社会情状又颇具中国特色的影片。代表内地选送,也算是无可厚非。

  纵观近几年的最佳外语片得主,从《爱》、《一次别离》到《谜一样的双眼》、《入殓师》等,都具备“四两拨千斤”的、以小见大的功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夜莺》是符合这种审美标准的。但是,相比于这些影片中探讨的复杂而深刻的伦理议题,《夜莺》最终归于和解的普世价值,未免浅显、单调。故而,虽然这次送选的影片用西方人熟悉的视听语言讲述中国的本土故事,但最终能否赢得奥奖的青睐?笔者态度悲观。

  为什么法国人觉得那是中国而中国人觉得那是法国?

  影片故事讲述老人朱志根惦念对亡妻的承诺,想要带着作为他们爱的见证的、已经18岁的画眉鸟,回到家乡去。恰逢儿子崇义和儿媳倩影正在遭遇婚姻危机,两人忙于出差无暇照顾孙女任幸,小女孩被迫和老人一起踏上了一段从北京到阳朔的还乡之旅。

  据法国几家媒体报道,影片中呈现的清丽秀美的阳朔地貌风光、善良热情的淳朴民风,让西方观众赞叹。摄像机镜头从北京的车水马龙摇到西南的原生态村落,再一次为西方观众留下了一个关于中国的视觉奇观。古老和现代碰撞,自然和都市并存,煞是符合我国对外打造的国家形象,西方观众会点点头:哦,这就是真实的中国。

  但对比国内影评网站的评价,观众们从这部影片中看到了太多《蝴蝶》的影子,甚至直称其为“中国版的《蝴蝶》”。中国观众从这个小格局的故事中,看到的仍是法式的情调与气息。而听起来略微拗口的台词,也让观众一眼看出影片出自一位外籍导演之手,对于本土的表达缺乏真实感和亲切感。

  影片制作历时四年,导演菲利普·弥勒更是游历多个城市,亲自学习中文,试图在创作中,展现“真实”的中国,可谓野心不小。这株源自法国、又移植到中国大地上的艺术之花,究竟最后能够开出怎样的结果,我们拭目以待。

  为什么一部画眉做主角的影片要叫《夜莺》?

  影片中确实有一只出镜率很高的鸟,但那是一只画眉,而不是片名中的“夜莺”。好生令人奇怪。

  这不得不引入另一个合拍片的有趣现象:本片的法文名Le Promeneur d’Oiseau,直译为“带着鸟行走的人”,意指影片中的老人朱志根。而影片的英文名对应地叫做The Nightingale,翻译成中文则是“夜莺”。而画眉和夜莺,都是以叫声优美著称的鸟儿,只是画眉基本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而夜莺则是欧洲鸟类中的贵族。故笔者猜测,导演为了让东西方观众在各自的文化语境中找到习惯并认同的意象,大胆地将这两种鸟进行了合并与替换。

  但是,如果导演通篇都用夜莺代替画眉,或者用画眉代替夜莺,倒也罢了,他却偏偏让“夜莺”这个中文名称在影片中出场了一回。那是朱志根对着儿子崇义回忆自己带着孙女逛鸟市,却因粗心大意将孙女弄丢的一幕。老人说,自己因为听一只夜莺唱歌,入了迷,才没注意到自己放开了孙女的手。此处,为何突然提及了一个前文中从未进行铺垫暗示的意象?老人为何不是为画眉或者其他鸟吸引了视线,而偏偏是夜莺呢?

  其实《夜莺》讲述的也是一个“回归”的故事。崇义和倩影的婚姻中,爱情与体谅回归;在爷爷与孙女日渐疏离的关系中,亲情与理解回归;在父亲与儿子的长久隔阂中,信任与宽恕回归;对于从小生长在都市、电子设备不离身的小女孩任幸来说,一次还乡之旅也意味着回归到自然与故土;对于年轻时就到大城市打拼、而错失了陪伴临终妻子的机会的老人朱志根来说,最后他搬回老屋,是昔日美好记忆的回归,是落叶归根。

  老人因为痴迷于夜莺的歌声,而放开了孙女的手。片中人物也都或多或少因为痴迷于常态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如事业、前途、都市生活)而忽略了生命中其他一些简单却重要的感情(如爱情、亲情、思乡之情)。从更抽象的层面上说:夜莺是西方鸟类中的歌后,画眉是东方群鸟中的“金嗓子”,借助这个小小的细节,导演是否试图表达:中国人不要因为痴迷于西方的现代文明,而忽视和遗忘了自己传统的、自然灵性的山川大地和古老的、历久弥新的文化精神?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