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一大早,国家会议中心的11号安检口,安检仪器不停地滴滴作响。北京APEC会议周举行的第一个会议——APEC高官会吸引了大批记者。
记者们携带着各类器材,挤得水泄不通。距高官会开幕还有半个多小时,摄影记者们的“长枪短炮”汇聚成一片海洋。一位记者手上拿着纸、笔和录音笔,脖子上挂着大相机,守在会场入口处,只要有高官进场,他就见缝插针,抛出一个问题。俄罗斯APEC会议特命大使索罗金是高官会的“常客”了,本报记者刚问出第一个问题,其他媒体的同行就闻风赶来了,录音笔、手机、话筒,将他团团围住。直到工作人员提醒会议即将开始,采访才被迫中断。
“半个月前,我们不少同行已经对会议安保、媒体服务以及北京的市容绿化做了大量报道。”一位美国记者表示,中国日益上升的国际地位决定了今年的北京APEC会议非常重要,“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找到一些抓人眼球的话题,挖掘新闻背后鲜活的故事,多做报道。”
“我们这次派出了40多人的报道团队,是我们电视台历次报道APEC会议的最大规模。”香港凤凰卫视主编部总监陈一宏对记者透露,凤凰卫视当天邀请专家对这次会议进行深入评析,多次与前方记者连线,在重点时段播出关于此次高官会的新闻。
“北京让前来参会的APEC高官们感受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新加坡《海峡时报》的报道从会场布置、传统习俗、饮食、安保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北京迎接APEC会议的措施,并配以生动的图片进行报道。
高官会是闭门会议,所以开场10分钟之后,记者们必须退场,但善于“挖”新闻的记者自有高招。一位在会场外成功“围堵”到高官的记者分享经验:她早就认真研究了会场的周边环境,一旦会议代表出来喝茶、休息,就与他们攀谈,“我今天抓住茶歇的工夫,15分钟采访了三个代表团的成员。”
(本报记者邹志鹏、成慧、张光政、张慧中、暨佩娟、韩硕)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0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