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11期

论怀旧老电影的持久魅力

杨晓明 郭秋林

2014年11月24日09:44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要】:自十九世纪以来,电影就成为一门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伴随着世界电影史,世界各国跌宕起伏的民族命运、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都在电影中得到了展示。如今,电影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电影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优秀影片不断问世。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对老电影的忠诚和喜爱。那些由老电影铸就而成的文化记忆,永不退色,流淌在人们的血液中。

关键词】:老电影;艺术魅力;精神;感动

在艺术家族里,电影和电视都可称得上是后起之秀。虽然电影在制作上始终受商业利益的影响,但是,当它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形式、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后,它就成了社会精神和文化教育的强有力工具之一。一百多年来,那些优秀的电影作品尤其是老电影,在世界范围了产生了广泛影响,激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文章以老电影为研究对象,就老电影的魅力进行了探讨。

一、难以磨灭的时代记忆

以前的电影,无论是在设备、构思、技术上,还是在制作、放映条件上,与现代的电影相比,都显得有些粗糙。如今的电影,动辄几百万的制作成本,动辄是大规模的明星参演、大团队制作、各种特效和各种带有噱头的宣传,但是,能让人有重复观影冲动的,为数甚少。反观老电影,缺乏高科技手段,也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它们仍备受群众喜爱。人们谈起老电影,总是唏嘘不已,更多的人还会发出“今非昔比”的感慨。一些人认为,虽然同是电影,但是,今天高科技、大制作、在电影院或家庭影院里看到的电影,商业味道过于浓郁,电影的艺术味道大大冲淡,在观看时,即使是看的惊心动魄,但是情感激发与参与已经很少。而老电影,虽然技术有限,在声光影呈现上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波澜壮阔的岁月河流,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思和一个时期的民族心态。这些,才是最难复制的。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被大众广泛接受的老电影为外国译制片,《列宁在十月》《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列宁在一九一八》《乡村女教师》等,在中国民众中受到了热烈欢迎。在今天看来,这一时期的电影讲述的故事与历史事实有一定的差距,许多情节都是编造的,电影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也有被过度拔高之嫌,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们的喜爱。许多当代作家都描述过小时候观看露天电影的场面:傍晚,大银幕在村口大树下扯起时,就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此后,他们以亢奋的状态等待电影放映时刻的到来。电影还未放映,银幕前就摆好了板凳。月上枝头时,电影开始,一个村子的人都出动了,妇女们还拿着没有纳好的鞋底,姑娘小伙们隔着人群相望,熙熙攘攘,比过年还要热闹……看电影《列宁在十月》时,看到人们喊列宁为“弗拉基米尔”时,下面的人都“哦”了一声,原来这是列宁的名字!被特务暗杀的同志跳楼时,男孩们都会跟着他喊一嗓子“瓦西里”。当然,对瓦西里“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那句名言,许多人至今仍旧是津津乐道。如今,那种新奇、期待、激动、紧张的心情再也不会有了,那种带有集体狂欢性质的凑在一起看露天电影的日子,再也不会重现。对于有怀旧情结的人来说,失去的,总归是令人怀念的,与其说怀念老电影,不如说怀念那个永远无法重回的时代,也许,老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此。

早期的国产电影起步慢,发展缓慢,但是也出现了许多令人称道的优秀影片,改革开放之前,国产战争片是唯一能与外来译制片相提并论的“名角”。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抗日、抗战电影,《柳堡的故事》(1957年)《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狼牙山五壮士》(1958)《风雪昆仑驼铃声》(1958年)《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地雷战》(1962年) 《小兵张嘎》(1963年)《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地道战》(1965年)等,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在那个休闲娱乐方式单调的时代里,电影成为人们最为宝贵的娱乐方式。通过电影,人们不但体会到了革命先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还会通过思考与自我审视,珍惜现在,发愤图强。可以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老电影为一代又一代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它是民众的精神食粮,它不仅激活了人们的青春,还给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以正确的指引。同样,人们对电影的忠诚和热爱,也被印到心灵深处。最终,这种影响,会幻化为年轮,永远存在。

二、历久弥新的精神感动

老电影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还体现在其精神价值上。许多钟爱老电影的人说起老电影的好处时无不是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一位老艺术家如是说:“我小时候喜欢看与解放战争有关的战斗片,《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两个小八路》《五朵金花》《上甘岭》《农奴》《董存瑞》等,我看过好多遍。记得第一次看《董存瑞》电影,当看到董存瑞牺牲时,我都哭了。回到家,心情仍旧很低落,妈妈看到我不开心,问我为什么,我把自己的感受说了。我的母亲,平时对我很严厉,那次却拥抱了我,并对我说:“你能想到这一点,说明你是个好孩子。你好好学习,长大后多为别人做好事,一样是英雄。”这句话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那以后,我成绩提高很快,直至考入上影,做了一辈子与电影有关的工作。”银幕战斗英雄的故事,能对一个孩子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从中可见电影的内涵与激励意义。这正是老电影历久弥新、至今备受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

老电影中有许多千锤百炼、厚积薄发的精品,民众可以透过它们,感受到精神的鼓舞、电影的魅力。《英雄儿女》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的一部经典电影。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战场,在王成壮烈牺牲后,王芳在以哥哥为榜样继续战斗,并最终和养父、亲生父亲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这部电影在故事情节上,不但有残酷的战争和澎湃的革命激情,还在故事中穿插了父女、兄妹、战友分离死别的情感戏,突破了以往的军事电影“不问亲情”的局限,故事设置巧妙,内容充实,主题多样,在当时广为流传。从中,人们不但可以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画面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还能感受到英雄儿女的革命激情,又能接受温馨感人的亲情、道德教育。我们相信,无论何时,当王成大喊“为了祖国,向我开炮”时,所有人都会为之动容!事实上,正是受“英雄儿女”精神的鼓舞,许多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科学家才纷纷回归祖国,为四化大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电影主题曲《英雄赞歌》的歌词:“风烟滚滚,唱英雄……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用来歌颂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任何时候都不过时。观众同样可以英雄为榜样,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树立顽强拼搏的精神,不怕困难,刻苦专研,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今天,中国大国地位崛起,国家外来入侵威胁已经解除,但是,我们仍旧需要王成一样的献身精神,仍旧需要重温那种精神感动,并带着这种感动永远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三、无可争议的经典与辉煌

老电影最能吸引人的地方,是它那对人性的刻画,是它在故事讲述方面的流畅,是它其中蕴含的质朴情感。反观民众,对于那些优秀的影片,他们也是非常买账的。以电影《少林寺》为例,这部1982年出品由香港电影公司投资出品的功夫片,讲述的少林寺僧人救唐王的故事。影片以觉远和尚为报父仇、出家学武为引线,表达了反抗暴政、反对分裂的主题。电影由中国武术界的年轻精英担纲主演,演员、动作、器械、景色全部是真人真戏真家伙真景,不但拍摄是一镜到底,故事也流畅、精彩,电影插曲《牧羊曲》《少林少林》更是广为流传。这部电影,开创了一个功夫片新时代,捧红了一批电影明星,使得少林寺名扬海外。最令人惊奇的是,在票价平均不到1毛的时代,它竟然取得了将近两亿的票房。演员的纯真,电影人的执着,群众的热情,都让人叹为观止。这部电影的成功,与导演的严谨认真的创作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是分不开的。导演张鑫炎在创作时坚持“弘扬中国传统武术艺术”的理念,坚决不让商业化因素影响影片制作。为此,在剧组已经花掉40万港元的情况下,他坚持要重新挑选真正的武术运动员来参演电影,坚持要去风景优美的嵩山实地取材拍摄,目的就是使得观众在观影时候能真实感受到武术、飞瀑、碑林、佛像、碑碣、壁画的美感。于是,才有了这部态度严谨、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臻上乘的影片的诞生,影片才能引得观众争先观看,才能远销至泰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才能引发时代习武健身热潮,才能创造出令人咂舌的票房神话。这对今天的观众和电影人来说,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事实证明,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宝贵的财富,我们在积极进取的同时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做好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对于电影人来说,寓教于乐也是非常必要的,今天的电影人,在文化创作活动中,仍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保持谦虚、谨慎、认真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经典如同祖传的茶器,经常拿出来擦拭,才能焕发出耀眼的光彩。重温那些经典老电影,总能让我们收获不期而至的感动,总能给电影人以更多的营养。不止观众,时代文化工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中央电视台开设的《流金岁月》栏目,西安广播电视台自2014年1月1日起开设的经典影视剧赏析栏目《西安早视》,这些老电影观影栏目总能受到观众、学者的好评。同样,电影工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也乐于借助于老电影对新电影进行文化分析、对比,部分电影工作者还在老电影改变上做出了不懈努力,老电影《林海雪原》《红旗牌》《烈火金刚》新电影都陆续跟观众见面。原先的黑白影片变成了彩色电影,原先单调的战斗主线出现了分支,感情戏出现了,集体主义理想变成了个人主义价值观,这种对历史的彩色化、多样化更改,难免会受到人们的质疑。但是,我们应该从中看到的是,正是民众对老电影的喜爱,才促使电影人加大了老电影改变、革新的步伐,这其中固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这种不足也可以成为促使电影人不断前进的动力,指引中国电影走上新的发展道路。换而言之,我们今天在欣赏老电影时,不止要关注老电影放映的新环境,还要看到老电影的发展与演变,看到新时代给老电影带来的发展机会,看到电影人的努力,同时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老电影的新发展给予客观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有利于经典影片创作的社会环境,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光韵再生的魅力。

(杨晓明为西安广播电视台《西安早视》栏目制片人,郭秋林为西安广播电视台旅游节目编辑)

 

参考文献:

[1] 林增伟.黑白电影的艺术魅力[J].电影文学,2010(11).

[2] 曲妍.浅谈电影主题音乐的艺术魅力[J].电影文学,2013(8).

[3] 郭学勤.“期待视野”与林杉电影的艺术魅力[J].当代电影,2005(11).

[4] 张平莉.身体的美学:浅谈体育电影的艺术魅力[J].电影文学,2012(5).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