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新闻和文学之间的关系,许多的电视新闻工作者都有共同的认识,就是文学会降低新闻的真实性。文学利用创造和虚构,树立艺术内容或者人为。但是新闻的核心和价值却在于“真”。文学中常用的两种手段,却是新闻绝对不能有的。尽管这样,电视新闻的工作者在真实实践的过程中愈来愈感受到一个对立的事情,仅仅单纯直接地给人们讲述事件的真相,观看者、信息接收者反而对那严肃谨慎文字产生了反感或忽视,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受众们更加认可的报道形势是需要联合新闻的真实性和文学的感染力,只有通过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引起观众的关注,形成内心的共鸣。优秀的新闻作品可以直击人内心的,让人读完、看完能有所思考,对社会有些震撼。电视新闻的创作必须是对事件真相的客观说明,论述真实性与文学性以及在新闻创作领域的辩证统一关系。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写作;真实性;文学性
一、电视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一)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能够增加新闻价值
电视新闻是对最近事件真相的说明。真实性就是新闻的灵魂,也是新闻需要要素中最核心的,这个是绝对的、不能改变的。失去了真实的新闻,就是没有意义,也丢失了存在的必要。在真实的实践当中,有一些部门的记者只关注一时轰动,想象新闻、杜撰新闻,就利用自身大脑的想象去完成新闻的写作,一般很容易将自身的思想内容生搬硬套的加给新闻当事人[1]。虽然这类新闻作品遣词造句华丽,但是依然不具有一丁点的新闻价值。
(二)电视新闻应以事实为根据去体现立场
新闻的另一原则便是抒情有度:新闻不能与事件真相相离,因为事件而产生感情和想法需要表达,但是这个表达需要在以真相事实为限度,因此这就对写作者写作有所要求。在完成新闻写作的时候,不可以违反新闻的原则,还要将自身的立场体现出来:支持和反对,批判和颂扬都要有所体现。另外,真实性对于新闻存在和影响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新闻写作的真实性要求都放在一个很关键性的地位,因而它成为了新闻媒体取信于广大受众的关键以及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工作做中追求的重要目标。这更显示出新闻应该以事实为根据去体现立场,多层次的去体现新闻写作的真实性。1948年通过的《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准确,不能任意扭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全国记协1997年第二次修订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第四条就是“维护新闻真实性”。由此可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2]。新闻工作者必须通过对事实的报道揭示该事实发展的原因以及本质。作者在进行新闻写作的时候,需要注意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这样才可以让新闻作品在不失去核心、不违反新闻基本规律的同时,:还让观众喜爱新闻,传播一些社会消息,具备一定社会意义。电视的新闻作品是稍纵即逝的,优秀的作品可以让观众有所思考,有所回忆,从这样的作品里面思考出哲理。
二、电视新闻写作的文学性
(一)电视新闻写作的文学性应与艺术性相结合
新闻作品的写作者也要具有一些文学素养。
新闻写作者写出具有文学性的新闻,这是一个挑战。既需要写作者具有文字功底还要有一些文学素养,最重要的还是有能把所学转换成所用的能力。
电视新闻写作的文学艺术性,也在新闻真相的表达上有所创新。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写别人所写不到的,对于一个新闻,一个事件,有不同的看法、认知。这个是新闻写作中很有难度的部分。就像歌德说的那样:“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3]”也在对各种各样社会现象或者事件的体会和思考中,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这样才可以创作出足够优秀的新闻作品。
优秀的新闻作品,在告诉受众真相的同时,还能让他们在了解新闻、接受新闻的过程中,全面体会新闻中的文学魅力。从1960年开始,中国的著名新闻记者穆青先生提出了“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要在新闻的写作实践当中,把散文特有的自由、灵动、精炼等手法在新闻作品中得以运用。
(二)电视新闻写作应强化文学性的渗透力
电视新闻的创作可以利用强化文学性来对渗透力进一步的加强,来完成更加抓人眼球与形成共鸣的目的。
案例分析:
央视的《新闻调查》,利用解说词和镜头的语言,通用叙事文学的手法,强化感情效果,一样在坚持新闻事实真相的基础之中,有目的地添加了部分感情的内容,让很多本来是很枯燥无味的新闻材料,变得更加生动、全面,使观众有了情感上的共鸣。“各个报纸的新闻记者们用尽各类方式,希望将‘实话实说’的素材变成一种含有文学内容的‘实话巧说’,让新闻更加精炼并富有内涵,用文学性,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记者在进行新闻创作的时候,不仅仅要注重新闻语言的简单、大众、清晰,还需要看重关于语言方面的锻炼,在语言方面有所创新,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新闻语言的创新,就需要利用当前时代中,最接地气的群众语言。这样的群众语言,就从平常的社会生活中而来,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广泛流传,受到观众的喜爱。
三、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一)让受众感受到新闻写作的文学性
新闻的创作,如果仅仅的说明真相和事实,必然会使受众有种枯燥乏味的感觉,人们在体会和品味这样新闻的时候,会没有丝毫的味道,不会有情感方面的共鸣,仅仅是当做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发生,不能深入受众的心灵深处,因此,新闻写作的过程当中,需要一定文学性,这样的需要不仅仅是对于新闻文学色彩的添加,更重要的是,让受众在观看新闻作品时,了解和感受到事件自身所体现的东西。当前的新闻作品当中,常常能够发现一部分文学作品在新闻中的引用,给观看者带来了全新的观看体验,这样不仅能够把我们带进所写的新闻事件当中,还能够使我们更加真实地体会到事件给我们心中带来的冲击,激励,这就让新闻更有生命感。显而易见,新闻当中文学性的加入,完全就是对新闻作品有更好的表达方式[4]。
(二)掌控好真实性与文学性协调的尺度
在新闻创作的过程里面,希望作品可以同时具有文学性和真实性,想要得到这个效果,不是随便地添加和应用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有机的统一和灵活的调整,这样才可以使新闻创作水平有更好的发展。笔者建议:在新闻创作的过程中,文学性的使用要把握适度的原则,有选择的使用,允许有一些夸张的成分,因此,很多时候,文学写作能给大家带来广阔的想象,但是新闻的创作完全不同,因为真实性是基础,要优先保证真实性,所以,在新闻创作的过程当中,文学性要在事件原因、经过、结果完全呈现之外有所添加,要全面的思考,不能对真实性有所影响,因为部分的文学词语含有深刻的语言色彩,假设使用失误,就有可能把读者带到一个误区当中,让新闻作品丢失了本来的色彩,还有在新闻创作的过程中措辞方面,要仔细推敲,力求严谨,最大限度的不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不能对新闻创作的严肃性有严重影响,即使可以在新闻创作里面添加一些文学词语,但是一定不可以超越严肃性,因为严肃性是新闻作品创作的灵魂,一定不可缺少。
掌控尺度,把文学性和真实性全面有效的在新闻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也能够添加一些作者对于事件的感情色彩,这样是新闻创作里面,关于文学性的应用,但是尺度很重要,不能让整个作品都变得偏激,要注意语言色彩的掌握,能让大部分读者能够接受,能产生共鸣是最理想的。
案例分析:
在球赛报道的里面,部分运动员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没有做到估计的期望时,就是作者本身也有一定的怨气,但是这样的思想不能错误的传达给观众,因为新闻创作的过程当中,要对事件有着客观而正确的评价,新闻工作这又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要做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应该为新闻的发展环境树立一个更强的责任感,排除自身的情歌因素,更好的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所以作者需要使用缓和性的文学语言,要让群众收到一个真正的宣传效果,不仅要把事实报道给观众,还需引导人们正确的舆论,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去本着坚持真理、坚持真实的态度去面对读者,以此来客观的表达新闻写作的真实性效果。
在新闻创作的过程当中,希望让新闻创作既要有真实性,还想让读者有更高更好的思考空间,就需要在新闻创作当中,达到真实性和文学性的有机统一,也只有这样,创作出的新闻作品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贾颖为北京市房山区广播电视中心记者)
参考文献:
[1] 丁柏铨.略论“展示”新闻事实[J].新闻战线,2003(7).
[2] 肖伟.全知视角对几类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影响[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3] 陈立生.谁在叙事——试论新闻的叙述主体[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4] 荀洁.模糊化:中国报纸新闻文体的创新[J].莆田学院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