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11期

搞好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报道“命题”管窥

——美国一些相关做法的参考借鉴

薛中军

2014年11月26日08:58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顺利步入小康社会绕不开的主要障碍是三大差别问题,而直面并逐步解决乃至最后消灭三大差别,搞好当下中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无疑,搞好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抉择。然而,当下个别地方新闻传媒对此方面的报道力度还不够,尚存在一定的弱化、盲目、缺位问题,值得注意。搞好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消灭城乡差别是中国发展务必攻克的难题,中国新闻人要大力做好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传播,为促进中国顺利步入小康社会而承担自己的责任。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建设;研究;报道

曾有评论指出:“城镇化应该是当今中国领导人最为关注的首要政策和课题。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转型期,要求由速度扩张转向质量提升。”[1]毋庸讳言,其实中国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问题由来已久。因为它关系中国百姓整体幸福指数,因此力求逐步解决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届领导人一直重视并积极实践解决的问题,可谓卓见成效。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有提高,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三大差别问题似乎不再那么引人注目。

然而,伴随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中国与国际接轨各种转型期到来,中国社会三大差别问题出现了多元发展的复杂状况。比如,一方面某种程度地出现三大差别缩小态势,可喜可贺;另一方面某种程度地出现三大差别加大的不利因素与状况,令人堪忧。当然,之所以喜忧相伴,皆与中国社会的国情、社情、世情不可分割。然而,无论如何,它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步入小康社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非解决不可。于是,不断强化搞好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成为中国顺利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诚然,搞好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不在表面,重在本质,需要综合治理。事实上,党和国家现今主要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同志,早就高瞻远瞩地意识到中国顺利步入小康社会进程中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性所在。因此,他们早年的博士毕业论文都是相关此方面问题的研究。从中可见,搞好城镇化建设、消灭城乡差别是中国发展务必引起足够重视并一定要攻克的大难关。从这个角度而言,当下中国新闻人在做好其他报道的同时,直面相关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这个看似不新的选题,实则是具有赋予新内涵的新“命题”,意义价值重大。当然,为积极促进中国顺利步入小康社会勇敢担当,是中国新闻人责无旁贷的道义所在。

那么,当下中国新闻人在坚持新闻原则,尊重新闻信息传播规律的同时,为积极促进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作贡献,搞好相关“命题”传播,应该主要把握什么理念呢?笔者认为,不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道法”自然把握农民为本理念

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美国早年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的经验,也许值得我们借鉴参考。比如,美国非常侧重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主体圆点的“辐射”式多层次城镇体系,美国新闻传媒也极其重视相应的信息报道传播。美国以大城市为中心主体圆点的“辐射”式多层次城镇体系模式渐次主要体现为:全国性大“都市圈”→城市带→中心城→区域中心城→地方小城→中心镇,即看中以点带面,连片发展。以笔者曾访学旅居一年的美国纽约为例,它的都市圈就以曼哈顿商业中心为主,全球瞩目的纽约金融街等则属主要城市带,纽约所属几大区则属中心城,中心城又与区域中心城相连,外围则是地方小城及更远的中心镇。当然,美国极其注重法律规约下的城镇化建设发展,并在此框架内寻求交通方便化,以及工业化、产业化、商业化、信息化等的综合发展。总体分析来看,美国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布局主要注重“龙头”效应。比如,以整个国家而言,以各大都市为主要龙头,各有“辐射”式发展;以中等城市而言,以中心城为主各有“辐射”式发展;以地方小城而言,则以各中心镇为龙头,各有“辐射”式发展。从而,全国性地表现为城乡一体态势,力求大大消除贫富、城乡差别。

李克强同志指出:“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特别是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以及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研讨城镇化科学发展的问题,这很有必要,意义重大。……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需要立足国情,开阔视野,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也需要一些重大的政策考量。”[2]

不言而喻,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其中农村农民人口占多数。因此,消灭中国三大差别中的城乡差别,扫平中国顺利步入小康社会路障的重中之重,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之路,不可小觑。显然,它需花大力气解决好。诚然,近年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出现了很多值得肯定的典型,有关传媒的报道恰到好处。比如,2013年3月30日下午,央视“新闻直播间”曾发表标题为《农村就地城镇化、10万农民住新居》《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社区产业配套、农民就近就业增收》的专题报道,侧重报道河南新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果与收效,从而让受众知晓了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状态。再比如,2013年4月19日,《光明日报》头版发表标题为《海南琼海:不砍树、不拆房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的通讯,主要报道琼海农村城镇化建设充分保护和尊重现有农村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生态、生态本质情况,展现让农民在家享受城市人生活品质的做法和成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述报道都充分注意并体现了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一定的“道法”自然把握农民为本的理念。“道法”自然农民为本,即尊重自然、社会规律,就是按辩证客观发展规律办事。

但是,也不能不注意到,目前新闻界关于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报道力度尚有不足,尤其是一些地方传媒的相关新闻传播仍未到位,一些地方乱象不断,亟待修正推进。比如,个别地方的政府人员误读中央政策,将党中央的好政策执行歪了;个别地方政府人员将农村城镇化建设简单理解为通过征收土地“造城”,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更有甚者,个别地方政府人员贪污腐败,克扣农民应得款项,借机敛财,致使一些农民误认为政府在强行用地,以致造成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和谐局面的极端事件发生。事实上,曾有传媒报道,有个别地方农村农民因误会,特别是对有关部门个别人员的粗暴征地或不服、不满、不甘,而产生自杀、自残行为等。显然,相关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急需中国新闻力量的大力监督、参与、引导。李克强同志明确表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3]

不难发现,搞好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把握好宏观微观相结合的农民为本理念是多么重要。此时,中国新闻人秉持好人本理念精神,起好上传下达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好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报道功效作用,意义价值不可低估。

总之,中国新闻人在报道中把握好宏观政策与地方微观具体状况的辩证性、同位性、协调性等,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相关新闻报道,既要注意相关信息报道传播的全息性,也要注意相关信息报道传播的个性,更要注意尊重自然社会规律,把握一定的农民为本理念,按辩证客观发展规律办事,从而起到良好的正能量信息发布之导向作用。

二、“顺势”而为注重教育素质提升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注意搞好诸多人口文化继续教育和素质提升,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有许多路径值得探索。在这方面,笔者认为,美国早年一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的相关做法或许会给我们提供一定的参考。比如,美国很注重城乡一体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法律等的设施普及,即使在边际中心镇也设有相关社区大学、社区图书室、社区护理院、社区医疗点、社区法律中心等,尽量保证农村人口继续教育的实现,以利于人们综合素质提升,以及应享权益的兑现。尽管有时因为诸多社会问题,导致一些人的上述权益付之东流,但对有条件的有钱人而言,上述一切都不成问题。当然,由于美国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倡导市场化为主、自由经济理念,因此也造成一定的社会混乱动荡以及极端事件的不断突发。尤其是贫民窟、种族暴乱、犯罪骚乱等导致社会危机重重,对经济社会发展曾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这不利的一面,应引起中国相关部门的警觉与注意。

事实上,就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而言,注重诸多人口的教育和素质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为,它关涉很多新近进城的农村农民人口。比如,2014年7月30日上午,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新闻发布会现场新闻,标志着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从根本上的大踏步迈进。其实,早在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三个1亿人”概念。有专家解读,它相关政府工作重点。第一个“1亿人”就是要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和常住人口城镇化之间的差距。就是说,我们从现在到2020年,要使1亿已经进城、有意愿、有能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家属在城镇落户。站在人的权利保障等更高层次看,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们没理由不付出努力,来更好地保障人民随着就业岗位变化而自由流动和迁徙的权利……。第二个“1亿人”,重点是城市的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改造……。另外一个“1亿人”,是希望今后在中西部地区还可以通过城镇化就近转移1亿农村劳动力。因为经过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也进入了快车道,就近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明显增加,还有一些甚至从东部地区回流。[4]

显然,实现城乡一体化,搞好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辅相成,涉及大量原有农村农民人口进城、城乡接壤改造等。因此,需要从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生态、卫生等方方面面入手整合,而这所有入手关键可能会遇到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即诸多农村农民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状况。所以,中国新闻人在报道中注重农村农民人口继续教育和素质提升之补益,任重而道远。不能不注意到,近年由于农村农民进城人口的文化素质局限等,曾引发诸多误会和各种社会问题。当下,恐怕也没人敢否定人们没文化、少教育、素质低下带来的可怕恶果。当然,这关系诸多方面问题。比如,有认知问题、常识问题、心理问题、精神问题、生理问题、道德问题、法律问题、环境问题、安全问题等,各种案例不胜枚举。

所以,并非农村农民人口进了城,或者农村本地城镇化了,那么所有人就都具备了与城镇化水准相匹配的一切。城镇化不在表面,相关本质,一定程度地体现在精神层面。因此,中国新闻人在相关农村城镇化建设报道中,强化进城人口的文化继续教育和素质提升,关注社会综合治理,已迫在眉睫。这方面,有一些好的新闻报道值得借鉴。比如,2014年4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曾报道引题为“产城融合就近城镇化、以人为本城乡共繁荣”,主题为“宜人成都渐行渐近”,副题为“将形成由1个特大中心城区、7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组成的城镇骨架”的消息,主要介绍四川成都与近郊农村城乡一体发展,农民在城镇化建设中生活改善,在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多方发展中受益的状况。可见,相关强化进城人口的文化继续教育和素质提升,可能涉及方方面面,它需要政府多方面的综合治理,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诚然,虽然“城镇化过程中人的走向是不太容易人为去影响它,因为人口的流动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分布决定,很难随我们的主观意志所左右。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引导部分经济布局的调整,做一些顺势而为的事情,但也必须把握规律,小心而为之”[4]56。然而,无论如何,中国农村农民人口的城镇化流动已成一种势在必然,那么关涉诸多人口文化继续教育和素质提升问题,也就成为值得注意解决的诸多问题的关键点。

当然,全球资讯一体化时代,相关中国全民族全人口的文化教育和素质提升也必须不断强化,不仅不能有丝毫放松,更要与时俱进。这是因为,科技在不断发展,世界在进步,社会变化突飞猛进,只有全民族全人口的文化教育和素质提升与外部社会发展相适应,才会提高应对世界变数的本领,才无愧于当下科技时代发展的不断更新与要求。

总之,搞好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报道传播,在“顺势”而为中注重加强人们的文化继续教育和素质提升,意义非凡。

三、“上善”若水“公益”“爱心”并举

事实上,当前美国作为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水准。然而,美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并非均为政府财力所为,不论是早年还是当代,美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许多财力是出于各方人士的“公益”“爱心”聚集,许多动力是来自于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美国新闻人绝不是现今才开始注重像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等捐钱的“公益”“爱心”之举,将其视作新闻传媒争相采访报道的热点,一定程度上,他们也极其重视为弱势群体鼓与呼的“公益”“爱心”行动。

比如,上世纪美国城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鼎盛期,美国社会出现众多的黑暗面。当时,美国新闻人的“公益”“爱心”行动,就主要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声援支持方面,抨击社会时弊绝不留情。当时,美国新闻人的许多新闻佳作都特别注重倡导不以牺牲大多数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完成城镇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世纪的60年代,正逢美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极盛之时。当时位于伊利湖东端、尼亚加拉河南口、原为印第安人村庄的美国纽约州第二大城布法罗,市区发展已有8个县,与周围农村城镇化发展已连成一片,颇具规模。然而,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梅敏锐地注意到,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黑暗面,即关于福利方面有许多不公平状况。于是,通过采访调查写下了14篇相关系列报道。其中,1960年6月20日发表在《布法罗晚报》的《福利城:房东的天堂》这篇报道,获得普利策新闻奖。这篇报道,真实地向受众详细叙述了纽约市伊利县福利城住房,明显存有坑害弱势群体问题,体现了新闻人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更体现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监督意识。[5]显然,新闻人的“公益”“爱心”,不仅体现在倡导捐钱捐物等良善之举方面,也体现在监督、批评等方面,体现在“上善”若水的人文关怀精神本质方面。唯有如此,才会有利于消灭各种社会危机、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其实,因为“城镇化会带来巨大需求。所谓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城镇化就是会带来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变。它的劳动力从生产率比较低的农业、农村,转移到生产率比较高的工业、城市,这个劳动生产率自然就提高了。所以,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做的最大的一篇文章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变,还有区域二元结构的转变、产业二元结构的转变,中国经济的动力就在这里面”[6]46。而且,“城镇化是一个过程。它实际上是随着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非农产业比重越来越高后,农民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由农村转移到城镇去居住的一个过程”[6]57。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若有地方官员工作失衡、失误等,就有可能给中国城镇化建设带来不利。

比如,2014年7月28日,中国上海《时代报》“新视线”版“锐评”栏目发表唐骋华的言论指出:“马路上铺土种豆这种笑话该休矣。”该评论主要议论的是近日江苏某地多条新建的柏油马路在即将通车前,于一夜间被大卡车拉土覆盖,为应对违法占地督察,种上黄豆“复耕”之事。文中同时举证了其他几个地方的几个类似事件。诚然,此类事若相关地方部门人员真能知错即改,也无可非议。笔者认为,怕就怕在有关地方政府官员错误领会有关精神,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盲目跟风,那样的话就会贻害无穷。不难发现,这类事件也充分证明,中国许多地方政府官员尚未领会有关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精神之本质所在,还存有诸多不理解中央政策懵懂走过场的行为。长此以往,不仅仍会造成类似“笑话”层出不穷,更会对中国步入小康社会进程带来难以估量的伤害。其实,有专业人士早就指出:“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严格耕地保护是一种特殊要求。因为中国人口多,所以对粮食安全的关注比较高。……城市的空间布局和规模,应该更好地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现在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5]59

这是因为,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相关许多转变,而这些转变过程中务必要包含使老百姓受惠、使城市功能提升的内涵。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不关涉方方面面的无数问题。比如,养老金、最低保障标准问题等。显然,大规模城镇落户人口诸多问题全由政府承担,会带来极大的财政压力。所以,势必有许多弱势群体需要关爱、救助。无疑,这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的理解、关注和投入,这无形中就对新闻报道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坚持新闻原则,尊重新闻信息传播规律,也要“上善”若水秉持“公益”“爱心”并举的人文精神。

总之,相关搞好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报道,不仅要对农村农民传播到位,对地方政府官员传播到位,也要对原有更多城市居民传播到位。要让全体人民知道,当下中国搞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唯有如此,才会让全体人民更多地理解中国步入小康社会的步履艰难,理解当下中国搞好农村城镇化建设多么需要所有人的“公益”“爱心”,理解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可能需要的奋斗或牺牲。

综上所述,搞好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消灭城乡差别是中国发展务必引起足够重视、务必攻克的难题。因此,中国新闻人在做好其他报道的同时,要大力做好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传播,其意义重大,值得重视。无论怎么说,中国新闻人积极为促进中国顺利步入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承担使命,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功德千秋。(作者为上海大学教授,美国密苏里大学、纽约城市大学长期访问学者)

参考文献:

[1]外媒:从习近平李克强博士论文看中国城镇化方向[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DS/s18c_124730496.htm.

[2]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新华文摘,2013(1).

[3]周范才,王玉宁.瞭望东方周刊[J].2013年3月25日(在线)报道.

[4]陈晓.城镇化中的“三个1亿人”问题——专访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J].三联生活周刊,2014(12).

[5]李天道.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5:202.

[6]李鸿谷,魏一平.2014:形势与目标——专访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宁吉喆[J].三联生活周刊,2014(12).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