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传媒》>>2014年1月下

提升媒体引导力  聚合社会正能量

夏凤祥 曹福军 贾 岳

2014年11月26日15:27    来源:传媒    手机看新闻

社会的发展需要正能量,而媒体作为社会的晴雨表、传感器、扬声器,在凝聚、传递正能量,遏制、消解负能量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有公信力、责任感的媒体,必然代表社会良知,引领社会风尚,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而“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蛊惑民心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像自己一样卑劣的民众”。只有让舆论的正能量持续发酵,才能涤荡消解社会中消极阴暗的负能量,才能有效激发全社会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这是时代赋予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任务。

在新闻单位工作多年,笔者深感这一行“笔下分量千钧重,舆论导向大如天”,引导得力就能传递和放大正能量,处理不当也会制造和放大负效应,因此不可不察、不可不慎。据 此,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媒体要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

媒体的基本功能是:报道客观 的事实,传递公正的观点。无论何时 何地,媒体都应坚守客观真实的底 线,向社会传递去伪存真的信息,传 递让人变得更加善良、更加温暖、更 加幸福的信息,传递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的信息,用正气、正能量消解负面思潮、清除社会戾气、调适焦虑情绪。一个社会所需的,不是大量负面新闻所暗示出的不安定感,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一个负责任的媒体要敢于暴露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又善于挖掘社会和人性光辉的一面,用浑厚清新的正能量冲击涤荡浑浊污秽的负能量。从小学开始,我们的课本里就出现了雷锋、赖宁等英雄人物,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道德精神通过文字一代代传承着,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标准。而曾几何时,因“彭宇案”“小悦悦事件”等极端事件对全社会的伤害,让我们感到道德下降的担忧和焦虑。但是,每一个善良而正直的人心中都深藏着一种渴望,渴望我们这个社会少点冷漠多点温暖,渴望人与人之间少 点戒备多点相助。任由世事变迁,爱 与善始终是社会的主流、时代的主 题。“不畏浮云遮望眼”,也正是 藉由媒体的发现和报道,“最美妈 妈”“最美司机”“最美教师”等 的人性光辉为我们照亮了道德的方 向。在社会因一次次受到不道德行为 伤害、一次次因为人性的冷漠而陷入 迷茫和困惑的情况下,媒体和普通人传递的这股正能量给了大家信心和希望。社会需要爱,时代呼唤爱。对善行、对爱心的感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媒体要做的,就是传播和散发这种感动,温暖人心和社会,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这几年,《河北日报》一直在 致力于“善行河北”的主题宣传,推出了“青县现象”、平乡县特教学校穆孟杰、“油条哥”刘洪安、“道德9 0 后” 群 体、 “ 最 美农 民 工 ”王俊旺等多个道德典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个个平凡“草根”爱心善行的持续发酵,向社会传递温暖与感动,为时代前行汇聚起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媒体要有效甄别、过滤负能量,警惕被其裹挟

这些年,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 同时,社会上的一些假、恶、丑现象 也呈现某种蔓延乃至泛滥之势,形成阻碍社会发展的负能量,由此导致一 些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某种混乱。在 这种大背景下,一些由偶然事件引发 的负面情绪经由网络等无限放大后, 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易放难收,制 造或加剧不同阶层和人群的隔阂与对立。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这种事件层出不穷。但这些,绝不是社会的主流,主流媒体对此更应保持清醒认识,如果毫无节制、不加引导 的对一些负面消息“如实”报道, 往往会“只见树木”,以偏概全。试想,如果每天媒体被天灾人祸、坑蒙拐骗、色情暴力等负面新闻充斥,就会给公众造成一种假象:好像所有的食品都有“毒”,所有的工程都是 “豆腐渣”,所有摔倒的老人都会讹好心人,所有的校长都有问题……整个社会都被阴暗的负能量包围,人们 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更有甚者,一些媒体追求经济利益,价值导向发生了偏离,为吸引眼球,每天对发生的 新闻“精挑细选”,过多关注一些 “腥”“星”“性”的新闻,而对身边发生的正能量新闻“选择性”地视而不见。内容上,八卦新闻、小道消息充斥版面;形式上,语言夸张煽 情,缺乏深入理性的思考;标题制作上,为惹人耳目而夸张做作,甚至断章取义,成为“标题党”。对于这种庸俗、低俗甚至媚俗的负能量新闻,媒体报道时一定要慎之又慎。特别是对于某些极端声音、极端事件,有时忽略未尝不是一种理性,而过度关注却往往事与愿违。

当记者面对一个盘根错节、跌 宕起伏的重大新闻事件时,不能习惯于抓住其喧嚣的表象,从而采取不断批评、责问、煽情等老套而又似乎永不会过时的手法哗众取宠,而应当秉持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以职业的眼光,不仅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为受众呈现真相,而且要提供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引领正确的社会舆论。在一些谣言和不负责任的非议面前,主流媒体更应该挺身而出,以自己的权威 报道拨云见日、去芜存菁。2012年 2月,一些网站首页赫然出现了一条 保定某医院确认一例非典的信息,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河北日 报》及新闻网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辟谣,并及时报道了保定警方依法查处这起散布谣言案件的消息,之后 又在深度报道专栏《新闻纵深》中对这起“谣言疫情”的成因、危害进行进一步报道,请法律专家进行相应的法规解读,使得这起谣言在民间舆论场尚未完成形成蔓延之态时得以澄清和平息。

媒体要以积极的建设态度,理性做好舆论监督报道

对负能量新闻的有效甄别、取 舍、引导,并不是刻意回避社会矛 盾,更不是要粉饰太平掩盖矛盾。相反,媒体要敢于触碰敏感话题,引导社会热点、难点。这里,能不能把 坏事变成好事,把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关键看舆论监督是否坚守真实和善意的底线,站在建设性立场去纾解矛盾、弥合对立,理性引导促进问题的合理解决,而不是先入为主贴标 签、迎合情绪煽风点火,加深误解、扩大裂痕,使矛盾进一步扩大化。对于一些矛盾与问题,媒体当然不能一味“瞒报”,但也不能为逞“激愤”一通“猛报”,更不能追求轰动效应一通“乱报”。在披露问题的时候,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能图 “快”抢新闻,违背客观现实;所披露的问题不能钻牛角尖,更不添油加醋,以偏盖全,甚至断章取义,煽动公众情绪,反而不利问题的解决。媒体必须做到“帮忙不添乱”,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正能量。《河北日报》坚持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把握好尺 度、边界,做到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2012年先后组织了《六问省会商城》《石家庄火车站前 打车难调查》《关注保障房建设》等 系列报道,从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衣 食住行等问题入手,引起省领导的高度重视,促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媒体自身要做正能量的“发光体”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特别是 主流媒体,不仅以其特有的视角、 特定的方式报道社会、解读社会, 还以其特殊的方式和价值标准影响社会、引导社会,只有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和舍我其谁的担当,才能释放正能量,并与全社会的正能量同频共 振。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更应当认识到面临的 挑战、肩负的使命,做公平正义的推动者、真理道义的维护者,为推进时代进步鼓与呼,为共筑“中国梦”释放正能量。为此,2013年,河北省新闻界在共同发出《奏响最强音 汇聚正能量》倡议书的同时,还成立了新闻道德委员会,由新闻行业和社会各界代表组成,向社会公布了监督 投诉电话,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和 自身建设。社会责任感不仅体现了新闻从业者的情怀,更决定新闻报道的格调和一家媒体的品格。《燕赵都市报》秉持“民生立报”的理念,始终牢记社会责任,用道义力量凝聚社会大爱,大兴助学助残助孤助贫之风,持续推出的爱心报道以及“阳光流动课堂”“快乐操场”“送流浪孩子回家”等公益活动,受到各界广泛好 评。其中,“快乐操场”的成功经验被民政部推广到全国13个省市。“利群阳光助学”“福彩助学”等活动开展以来,已筹集资金6000多万元,资助12000多名学子。

(夏凤祥系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曹福军、贾岳系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办公室主任、副主任)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