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传媒》>>2014年9月上

创造用户价值  融入媒体集群——

从《城报》看地铁报的发展方向

陈沁蓉

2014年11月26日16:45    来源:传媒    手机看新闻

2012年,杭州市地铁一号线开通。同年12月28日,由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与杭州地铁集团联合创办的浙江第一张地铁报——《城报》正式创刊,这是唯一被授权在杭州地铁各站免费发行的报纸,每周一至周五出版,日均24版;同时出版数字报。目前,《城报》的发行量已达20多万份,在同城报刊中虽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其发展势头不容小觑。这是杭州地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产品,也是公司未来业务的出发点,因此,其定位、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成败将影响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明确定位 突出特色

办报是创意产业,作为创意产业的一份子,就必须有这样的认识:好的产品都是用心做出来的,而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带动产品起飞的一对有力的翅膀。

《城报》的价值观:尊重生活原则,热爱生命,奉行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

《城报》的方法论:强调建设性,突出服务性,实现可读和快读性。

建设性是指报纸不但提出问题,而且努力寻求解决问题之道。我们推荐,但不强加;我们歌颂,但不献媚;我们通俗,但不庸俗。

服务性是指以互联网思维,倡导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努力贡献对读者有用的资讯,致力于挖掘客户价值。

可读性和快读性是指穷尽一切可能,把《城报》内容做得易读、悦读。

《城报》不只是免费提供一份报纸,而是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在与目标读者的平等交流、互动和传递信息中,推广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价值判断。

据一项调查显示,在地铁报的目标读者中,21岁到45岁的群体可以占到80%以上,而这一部分人的社会属性与职场、与互联网密切相关。《城报》的读者就是互联网用户中的上班族、白领群体。那么,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又该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

首先,《城报》是提供内容产品的媒体,和传统报纸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受众群体和生产方式。其受众主要是职场人群,其内容大多是源于编辑整合其他媒体资源,为读者提供“快阅读”。因此,《城报》要求在内容呈现上突出动感排版、视觉享受,做出互联网的特色。其“简约、清新、比较有趣,适合快速阅读”,与其他都市报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性,对于这点,已被读者群和广告商所认可。

其次,《城报》也有一定的原创内容,通过数据挖掘、策划主题,侧重微阅读和生活报道,推介生活观点,比如办公室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复杂的个人感情问题等。通过展现杭州上班族或白领群体的原生态生活,挖掘具有杭州特色的生活标记,让地铁文化和杭州地方文化找到相似处,为这个城市的居民、游人展示杭州特性,以“接地气”的方式使《城报》更具特色。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打造和错位发展,《城报》的定位日渐清晰——精致、婉约、温暖、有情怀的气质特征,成为杭州白领一族最佳的精神读本。

服务读者消费要求 推动地铁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一切决定权在于用户。在《城报》CEO瞿刚看来,一个现代企业要有价值,必须顺应时代,以互联网思维,倡导用户至上的企业价值观,做对用户真正有价值的事。在贴身服务地铁族的消费需求、助推地铁客流转化为商业客流方面,《城报》初步摸索出自己独特的模式,努力成为地铁经济的有力推动者。

《城报》从阅读体验到服务都是围绕职场人群和互联网人群而定,当然,这部分人也是各类商家、企业最在意的人群。这一人群的特点是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接收新资讯的欲望,但时间有限,而且接收资讯的渠道很多,要吸引他们并非易事。因此,《城报》根据目标人群的偏好,配合杭州地铁乘客的平均乘坐时间,将版面控制在16~32版之间,所有的资讯都很简短,但都是精心选出来的,信息量够足,看起来省时省力,很适合赶路的上班族。版面设计以现代简约为主基调,几乎每个版面都有相对充裕的留白空间,处处彰显“浅阅读、深沟通,让生活更有意思”的理念。

这部分人又正处创业、成家、培养下一代的人生阶段,他们有消费需求。《城报》要做的就是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免费提供信息,帮助他们快速选择,为他们潜在的消费行为提供各种便捷渠道。自创刊以来,《城报》陆续推出《商业新闻》《地铁低成本之生活指南》《杭州地铁二维码商超》《生活消费》《杭州地铁消费指南地图》等专栏专版,将报纸和地铁这一特有的渠道紧密结合在一起,一同呈现在目标群体面前。

与传统的报纸相比较,《城报》的运营方式更新颖,比如承办“蹈演青春”街舞大赛、在地铁里角色扮演“月下老人”、“财神”向乘客派发礼物和报纸,并陆续推出行业专刊,为读者提供最及时、全面、实用、权威的消费资讯,让有消费意愿的人群走出地铁就可按图索骥,根据《城报》的报道去消费,因此,《城报》成为沟通商家与消费者的最佳桥梁,为杭州地铁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城报》的目标除了为受众提供资讯、服务,还要努力搭建乘客与地铁公司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杭州地铁建设,提升杭州城市形象。《城报》利用渠道优势,努力做好地铁与乘客间的沟通平台。通过刊发《文明乘车从小做起》《与其急急切切 不如好好排队》《大件行李别走扶梯》等报道引导乘客文明、安全乘坐地铁。《地铁车厢“劝捐族”出没 除了躲开 你还可以大胆举报》稿件,引导乘客向地铁不文明现象说“不”。同时,《城报》非常注重与乘客的互动,号召乘客将地铁中发现的一些好玩、有意思的事情第一时间告诉采编人员,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打造地铁文化。

《城报》采编人员并不多,但却配有两名专职地铁线的记者,这两名记者基本上常驻地铁集团,每当地铁有时间调整、便民措施等消息,《城报》记者都能在第一时间发布最权威、最全面、最实用的信息,为地铁乘客做好服务工作。自《城报》创刊以来,《完全地铁攻略》《杭州地铁1号线FB地图》《1号线地铁——公交换乘指南》《地铁1号线安全搭乘指南》等服务引导性专刊、专版紧扣地铁1号线主题。其中《杭州地铁1号线FB地图》由《城报》编辑手绘,采用小清新的风格,醒目标注地铁沿线一些地标性建筑、餐饮、商场、银行;《1号线地铁——公交换乘指南》将每个地铁站各自的公交路线归纳在一起,犹如一本实用的地铁换乘宝典;《地铁1号线安全搭乘指南》采用大气的跨版形式,整节地铁车厢跃然纸上,紧急呼叫装置、紧急开门装置、屏蔽门手动解锁装置等一系列容易被乘客忽视的安全隐患,都被《城报》美编一一罗列出来,给地铁乘客最及时的提醒。这些专刊、版面都成为地铁乘客争相收藏的珍品,媒体的专业性通过贴心的服务实现了落地。

提高管理水平 整合资源融合新媒体

《城报》未来的工作重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抓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城报》生于传统媒体转型时期,而且又是免费报,所以公司对成本控制极为重视。目前,《城报》采取编辑中心制的采编模式,每位编辑每日需负责3~4个版面,同时承担组稿、编辑、排版、检校工作。尤其是排版工作,没有设置专职的照排岗位,由编辑自己完成,这一点更多参照的是互联网编辑。经营人员兼策划,后勤财务人员兼行政……在杭州地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里,“多面手”是必须的。但成本的控制不等于生产的懈怠,《城报》还将继续在内容领域精耕细作,提升整合新闻资源的能力,鼓励创意策划,将公共信息转化为独家观点,让《城报》成为品牌载体,强化、突出公司的服务能力。

在管理体制上,公司还成立了事业发展中心,根据行业属性分头组织策划各类活动,使之成为品牌建设和经营活动的重要载体。

另一个成本控制的重点是发行量和广告版面。《城报》发行主要是地铁站内和站外,地铁站内由50名小时工每日早上7:00—10:00向乘客发放,约2/3的报纸是在站外向沿线商家、高档住宅小区等发送,主要依托邮局渠道发行。这个发行量和发行比例会根据广告额度、成本等因素随时调整。笔者观察,最近上海的《i时代报》改变了版式,比原来的更短一些,字号大一号,而且广告内容也更多一些,想必也和成本控制关系密切。

整合资源,融合新媒体,积极融入媒体集群。此外,《城报》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融入媒体集群。近年来,传统媒体疲态显露,众多过去耀眼的报界明星,也难以阻止整个行业的衰退。但互联网为传统报业打开了新的窗口。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第一次从最高层面提出了媒介融合。二者的融合不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城报》是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地铁集团合资创办的,其背后是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众多的传媒集群。“群”的概念意味着再也不是单兵作战的时代,而“集”的概念则意味着协同效应和聚合能力。作为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现代传媒集群”中的一员,《城报》和19楼的合作标志着地铁传媒将更多利用报业集团强大的新媒体、多媒体力量,整合多方渠道资源,开发更多的传播平台,融入到集团现代传媒集群的产品和产业矩阵中去。

19楼是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一个互联网社区网站,是专注于提供本地生活消费资讯和分享解决情感问题的平台,其内容恰好与《城报》的本地化、消费资讯等要求相符。两家同属杭报集团的公司具备合作的可能性,2013年19楼开辟了专门的《城报社区》栏目,城报也开辟了以19楼为内容来源的《我的地盘》专版,从实践情况看,这种联动,不但张扬了互联的“共享”精神,也给用户带来了更多便利。

《城报》已在2013年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同时与杭报集团旗下的汉书出版公司合作,拟于2014年9月份对专属移动终端APP完成内测工作。数据营销也将成为未来主要方向之一。杭州地铁仅开通一号线,但单日客流量曾经达到过50万,随着更多线路的开通,客流量增长将非常惊人。对于地铁传媒而言,可以通过合作、购买等多种方式,让乘客数据转化为用户数据,继而转化为营销机会。

《城报》依托的还有地铁公司天然的垄断性经营权,因此,要进一步发挥渠道优势,让城市特性与地铁文化结合起来,挖掘地铁这一独特渠道可能带来的增量。

曾有人说过,地铁报是穿梭于城市地下的文化,它不仅代表了一座城市的品位,更为这座城市的居民提供了资讯、知识和服务。杭州地铁线路将扩张到10条之多,相信围绕地铁的商机将会越来越多,但同时也不可避免会有更多的进入者希冀获取利润。作为先行者,《城报》必须明确定位、目标,擦亮匾额,以品牌立身,转变理念,做好服务。(作者系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