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传媒》>>2014年9月下

用都市报的眼光报道主流新闻

——以《东方今报》的传播语态为例

赵国平

2014年11月28日08:26    来源:传媒    手机看新闻

“用都市报的眼光报道主流新闻,全力打造新锐、时尚、大气、独特的新品质”,这是笔者到东方今报社全面主持工作以来,不断强调并强力推进实践的一个办报理念。用都市报的眼光报道主流新闻,就是要借助都市报的先天优势和群众基础,再塑都市报的形象,再造都市报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让都市报在全媒体传播时代,依然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依然能有自己生长的空间。

与时俱进,不懈努力

目前,新兴媒体发展蒸蒸日上,势不可挡。传统媒体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都市报更是面临转型发展,保生存求壮大已经成为全体报人的一种“集体焦虑”。

今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习近平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东方今报》是河南电视台主管主办的报纸,诞生于广电系统,到目前为止,还是全国广电系统唯一的一份综合性都市报。近年来,《东方今报》一直在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目前,已经和省广电旗下所属的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网络、互联网、手机电视、杂志、户外大屏、移动媒介等40多家媒体,形成了紧密合作的机制。《东方今报》利用新媒体,开设了微博、微信、网站,开发了“电视报纸”,电子版上线APP应用,在新媒体领域有了一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新的赢利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之中。

面对舆论新生态、新格局、新趋势、新任务,《东方今报》唯有坚守阵地,不懈努力,坚持政治家办报,认真研究舆论舆情,制定舆论战的恰当战略战术,“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不断创新,《东方今报》才有可能生存下来,才有可能生存得更好,才有可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倡导理念,厘清思路

什么是主流新闻?绝大多数编辑记者都认为主流新闻就是时政新闻,就是看起来“生、硬、冷”,就是官腔官调的官样文章。作为都市类媒体的年轻编辑记者们,对此类报道更是存在很多偏狭的认识。笔者把主流新闻归纳定义为:凡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都是主流新闻。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说24个字涵盖了新闻报道的方方面面。时政新闻仅仅是主流新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通过鲜活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故事传播核心价值观,应该是所有新闻媒体的一种自觉,一种责任和一种担当。

什么是都市报的眼光?都市报的眼光就是老百姓的眼光。都市类媒体的诞生,就是从贴近老百姓生活,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讲述老百姓听得懂的大事小情开始的。都市报的眼光,强调的是接地气、接人气,注重的是真实、可信、亲切、生动、感人,更需追求的是传播力和影响力。

“用都市报的眼光报道主流新闻”,就是要认清主流、站位主流、融入主流、传播主流,成为主流媒体。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众多都市类媒体把自己塑造成为了一种模式:打架斗殴、邻里骂街、醉汉撒泼、偷情杀人、天灾人祸、坑蒙拐骗等,不一而足,此类报道充斥版面和荧屏。老百姓一时间觉得这社会到底是怎么了?媒体又是怎么了?天天怎么都是刊发这样的报道?应该说,都市类媒体的自我边缘化,使得影响力和公信力大打折扣,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一直被视为正统的党报、党刊、党台的主流媒体,在传播主流舆论和主流声音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有些新闻宣传居高临下、空洞说教,照搬照抄各级领导讲话和政策文件,深入挖掘不够,生动鲜活不足,老百姓只能敬而远之;有的存在模式化、套路化现象,传播语言生硬;表现形式刻板,没有亲和力、贴近性;有的形式上轰轰烈烈、豪华艳丽,没有时效性,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都会削弱传统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但我们也要看到,在互联网最发达的美国,报纸依然存在,很多年轻人要了解一些权威评价,首先也是看《纽约时报》是怎么说的,再看看《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又是怎么评价的。很多美国人想要了解美国怎么看世界,会专门订阅或者购买《时代周刊》来看看,作为一种判断和衡量的标尺。都市报受到新兴媒体的冲击是事实,但是多年形成的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不可能在瞬间就化为乌有。创新理念、创新形式、创新产品、创新渠道,依然是都市报富有生命力的重要法宝。近几年来,《东方今报》就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命运之战和前途之战。“中国十大影响力都市报”“中国十大传播力都市报”“中国十大品牌创新力都市报”等荣誉的获得,为《东方今报》这份全国广电系统唯一的都市报形成了很好的背书。笔者也因此荣获“河南省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首届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物”“中国传媒年度创新人物”等殊荣。

思想决定行动,理念推动创新

用都市报的眼光报道主流新闻的理念,在《东方今报》的新闻创新实践中,也是经历了从不理解、不赞成到积极尝试、勇于创新,再到成为全体编辑记者的一种共识、一种自觉。这种理念的转变和实践,可以说让我们尝到了“甜头”:明确了奋斗方向,成为主流媒体,锻造了报媒品牌,公信力影响力明显增强。

理念的调整,先从《东方今报》的传播语态开始。在报社内部的一次宣传总结大会上,笔者引用了微博上曾经广为传播的一条内容,它很形象地说明了在世界范围内的传媒界,广泛存在着的一种畸形传播理念:

布什说:“我们准备枪杀四千万伊拉克人和一个修单车的。”CNN的记者马上问:“一个修单车的?!为什么要杀死一个修单车的?” 布什转身拍拍鲍威尔的肩膀:“看吧,我都说没有人会关心那四千万伊拉克人。” ——这就是公众,他们只关心奇怪的个案。

笔者加了一个标题——“这是个笑话吗?”并在个人微博上进行了转发。它表面上看是一则笑话,实际上却是当今传媒界一种畸形理念的真实写照。其实,都市报人都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态,往往“只关心奇怪的个案”,以至于“语不惊人死不休”,对奇怪个案、对负面社会新闻的过度关注,成为都市类媒体被读者广为诟病的主要原因。《东方今报》也不例外。

“用都市报的眼光报道主流新闻”说起来很简单,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是有许多要探索的地方。笔者认为这个理念最核心的一个词是“眼光”。新闻天天都有,就看你有没有“慧眼”发现并发掘出蕴藏在新闻中的“核心价值”,然后用令人喜闻乐见的“春秋笔法”传播出去。笔者非常敬重的一位新闻界老领导在多年前提出的关于“眼光”和“心态”的观点,至今依然让笔者很受用。他曾讲到一个新闻记者要有“发展的、辩证的、进步的、和谐的”眼光发现新闻,要用“积极的、善良的、敬畏的、感恩的”心态报道新闻,这种“眼光”和“心态”,恰恰是很多都市报编辑记者所缺乏的。“新闻应该怎么说”,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我们首先在编辑记者中不断倡导,要培养良好的心态,历练敏锐的眼光,只有心态调整到位,眼光观察犀利,传播语态好、语法新,好新闻一定会呈现到读者面前。

面对主流“硬新闻”用“软语态”来说。笔者主导策划的年度大型系列报道《改变——河南产业集聚区效应》就是一种尝试。河南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官方语言来说,取得明显成效,“已成为全省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增长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方面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这是一种官方高度概括的表述。但究竟怎样来向普通读者展示这种变化?又该用什么样的版面呈现呢?经过研究策划,我们决定用讲故事的“软语态”来说这个“硬新闻”,采编部门调集了主任、首席记者、首席编辑等精兵强将来参与这个大型系列报道。一开始,大家还信心满满,按照常规思路来写这组报道,很快就交来了第一组稿件,按照程序初审后报到笔者这里。笔者审看后,第一批稿件基本上被全部“枪毙”。此后,有些稿子反复修改多次还未“达标”。主要原因是记者的定势思维、套路写法,无法打动笔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笔者反复强调的观点就是员工要先感动自己,写出来的报道才能感动别人,才有传播效果。最终,笔者直接修改了一篇样板稿件《太康故事:客商变成招商人》,确定在这组大型系列报道的第一期刊发,笔者还以《社长的话》为小栏目,撰写类似编者按和导读的内容,随主题故事同版刊发,同版刊发的还有背景链接,宏观介绍该地区产业集聚区的整体情况。按照这个标准,我们陆续推出了鲜活生动的《长葛故事:老大不出马也不难》《召陵故事:孔雀中原飞》《孟州故事:蛇吞象传奇》等一系列报道。丰富的版面语言,图文并茂地呈现,力图展现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改变的不仅仅是统计数字,更重要的是人的改变,在生存状态、生活理念、管理模式、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变化。《东方今报》记者深入到全省各地的产业集聚区内采访,对所见所闻感同身受,再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广大读者。这组报道得到了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等领导的批示表扬,同时还获得了2013年度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

面对悲情社会新闻用积极语态来说。当代社会面临巨大的变化,每天我们都会遇到一些悲情的新闻事件。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和眼光来报道呢?《东方今报》2013年初发起的《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的跨年度系列报道,就成为积极传播正能量,体现社会友善和爱心,展示河南人自强不息精神的一个经典范本。事件的起因是,《东方今报》全媒体中心总监刘克军,2013年初在网上发现了一则求助信息,说的是郑州一个叫李刚的人,最近查出得了骨肉瘤,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还有一个不到3岁的小女孩,生活着实困难,现在要用钱,想请大家帮帮忙,能到他和妻子开的面馆吃碗面,这样会多赚一些钱用来治病。刘克军第一时间在微博上进行了转发,并迅速安排记者进行追踪采访,在《东方今报》上陆续刊发了一系列的报道,并参与了对李刚病情的全程救治,直至后来他不幸辞世。《东方今报》关注此事后,从去年年初至今,省会其他媒体也迅速进行了跟进报道,这场爱心大比拼还引发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以及全国不少省级卫视的关注。尤其是在央视《新闻联播》也进行了报道,更是引起了万众瞩目。

现在回头来看,按照以往的新闻报道思维定势,渲染悲情是都市类媒体最拿手的一种报道手法,也是运用的最得心应手的报道模式。但是,这次我们的记者并没有这样做。这则小小的求助信息,最核心的新闻价值是展示了得了绝症的主人公李刚的一种强烈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一种精神,也是“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的一个例证。新闻事件中主人公的自信乐观、自强不息、感恩感动,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早已超出了一般的悲天悯人和廉价同情,用积极的语态传播出了巨大的正能量。《东方今报》的发轫之作《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经由地方媒体到中央媒体,从省内关注到全国瞩目,全媒体全方位立体式地报道,目前已经成为“文明河南”的一张最佳名片。

面对问题新闻用建设性语态来说。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职责,但在全媒体格局下,舆论监督又是一把双刃剑。若一旦被网络媒体和移动互联渠道无限制无节操地放大传播,其结果往往已经与原来报道的本意相差十万八千里了。所以说,舆论监督必须坚持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

《东方今报》在2012年度策划报道的《中国式审车报告》就是尝试用建设性语态进行舆论监督的较好样本。这组独家报道抓住了每年都不得不进行的机动车年审的敏感话题,又是广大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想言无法言的热点焦点,何况报道要涉及的又是国家权力机关,难度之大可以想像。从一开始策划这组报道,笔者就对报社员工明确提出了一定要用建设性语态来进行报道。因为这是一个涉及到千家万户的问题,又是在国家现行法规之内合法执行的问题,一定不要以偏概全,要以点带面,要层层解剖,更要事实准确,表达善意,提出建设性意见,最终达到表达民意,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公平、法治”的意图。

《中国式审车报告》从郑州市民身边的苦恼开始(老百姓、车管所、官员、单位等)报道,同时也报道周边或全国其他省市在机动车年审方面的好做法,还要报道世界发达国家在机动车审核方面的主要做法,这样我们报道的视野就从郑州这个点,扩展到了全国,扩展到了世界,最后这组系列报道以《记者上书公安部》戛然而止。值得欣喜的是,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面深化改革提速,国家公安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推出了车检改革措施,自今年9月1日起,使用年限在6年以内的私家车(非营运轿车和其他小微型客车)免予上线检验。(作者系东方今报社社长)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