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三年来,有规模有声势有实效,给电视荧屏带来了一股清风。笔者作为一名基层的编辑、记者,积极参与到“走转改”的实践中,采写了一批有热度、有温度、有关注度的报道,其中,蹲点高要市金利镇外来工居住村的采访令笔者至今难忘。这次采访,没有采用以往“走基层”中贯用的“体验式”报道方式,而是沉下心来深挖现象和故事背后的理念创新和真诚服务。挖掘出了为外来工建居住村的“金利模式”,不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给各地提供了鲜活的经验,而且吸引了外地企业家前来金利镇洽谈,表示愿为当地投资上十亿元建设外来工公寓。这些实实在在的效果,给基层电视台的记者很大的鼓舞和启示:“走转改”不能仅仅停留在“体验式”报道上,要不断向“深层次”报道转型升级,才能真正提高新闻节目的影响力。
一、“走转改”给外来工建起“广厦千万间”
近年来,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报道越来越多,其中《浙江台州:外来务工者孩子在墓区度童年》的报道更是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才能高质量地留住外来务工人员,让他们居有定所、住有保障,为外来工建设廉租房,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肇庆台记者走基层来到了高要市金利镇,发现这个小五金镇已建起7个外来工居住村和12个集中点,新闻敏感让记者意识到:金利这种初具规模的外来工居住村背后一定蕴藏着一种强大的支撑其建设的力量,于是记者在金利镇进行了专访,深入挖掘这些居住村建设的资金基础,寻找解决外来工居住、促进地方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妙计良方。
在中秋节到来之前,记者抓住了政府想方设法为外来工“驻家”,让外来工在广东工作地与家人“大团圆”的重大题材,通过深入的采访,用鲜活的事实,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建设外来工廉租房资金短缺的实际,记录了基层党委、政府通过借贷资金建起第一个外来工居住村,留住外来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后用经济增长的一部分收入和外来工居住村廉租房的全部租金,逐年扩大外来工居住村的规模,让外来工安居乐业的真实故事。通过典型事例和专家点评,指出政府和基层组织积极引导、规划、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建设廉租房,是改善外来务工条件,实现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这一作品题材重大,主题鲜明,采访深入,报道及时,所挖掘出来的“金利模式”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这一作品展示了一个能够解决外来工廉租房建设的真实案例和全新探索,在建设和谐社会、幸福广东的大形势下,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新闻播出后反响强烈。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新闻网、凤凰网、中国日报网、广东新闻网以及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多家媒体在随后的三天做了报道和转载。几天后,当记者再次来到高要金利镇采访时,该镇领导欣喜地告诉记者,报道播出后,有企业家来镇里洽谈,希望能尽绵薄之力,出资改建、扩建外来工居住村。目前,佛山企业家投资10多亿元在金利建设4-6幢16层外来工公寓的计划正在加紧规划。
一则报道为外来工建起“广厦千万间”,这样的影响力在地方台的报道中实在不多,“走转改”让我们看到了影响、看到了力量,更看到了希望。
二、“走转改”让新闻报道更具活力、更有影响力
“走转改”不仅要求报道采用富有“亲和力”和“人情味”的报道方式去“接地气”, 而且要求有效传播符合发展需求的基层信息,积极传播促进科学发展的基层实践。能不能深入基层抓住鲜活的事例、生动的细节,是增强电视新闻报道感染力的关键;敢不敢主动地以“权威公信”引领舆论、正视价值,是增强新闻报道影响力的核心,实践证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提升媒体传播能力的有效途径。
“走基层”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发现新闻”的机会,生活中不缺少有价值的新闻,而是缺少“会发现”的眼睛。价值蕴含在新闻事实之中,走进基层深入采访,着眼百姓关切的难点、热点, 发掘能够反映社会脉动、前进方向和时代精神的典型素材,以敏锐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对新思想、新观点、新突破进行有深度、有价值、有影响的报道;对不符合科学发展甚至阻碍科学发展的问题,要敢于、善于进行舆论监督,通过有理、有力、有度的报道促进问题的解决。
“转作风”让新闻媒体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在新闻报道的选题方面要主动出击,在被“安排”的采访工作中,要善于选择报道的新视角,捕捉新亮点。同时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新题材、新观点、新情况、新问题。在报道中,要注重细节,避免套路和套话,要传递有效信息,既要报道新闻事实,又要表达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因为只有有思想、有价值的传播才是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体要通过这种有影响力的传播,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思想方法、工作途径以及发展经验。
“改文风”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倡导改进文风,创新表达;倡导改变拿通稿、填画面的习惯;倡导突出新闻现场、新闻事实;倡导从观众的需求出发,用心研究新闻写作。作为电视记者,“改文风”就要潜心钻研电视特色,要更加关注画面语言,在报道方式上,可以更加灵活,如记者现场、人物采访、相关链接、专家点评等,甚至可以采编结合,进行连线互动等,各种报道方式的精心搭配,不仅可以增强现场感、时效性,而且可以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
三、“走转改”要从“体验式”报道向“深层次”报道转型升级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中央台、省台和各地方台的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写了大量优秀的“体验式”报道,记者由采访者变为亲历者,让基层普通百姓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原汁原味地反映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体验式”报道只是“走转改”的初级阶段,要深化“走转改”、提升影响力,还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在报道方式上向“深层次”报道转型升级。下面就以两个实例加以说明。
例一:本文开头时提到的中秋节前对高要市金利镇外来工居住村的采访报道,假如用“体验式”报道,跟随一位外来工从火车站接回其父母,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他们团聚的快乐,通过和他们一起拉家常、谈变化,和他们一起煮饭、做菜、吃团圆饭,以点带面,展现整个外来工居住村真实热闹的过节场景,并以记者手记的形式,畅谈记者对当地党委、政府为外来工建“幸福家”的感受。这样的报道,可以说有点有面,有内容、有细节,是一个很好的“体验式”报道。但是,记者没有仅停留于此,而是深挖这热闹背后的故事,挖出了一个在当前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能够为外来工建起一个个居住村的可行办法,这在广东甚至沿海发达地区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种深层次的挖掘就使整个新闻更有价值,也更有意义。
例二:《我当了一天送奶工》的报道,是一位记者当了一天送奶工后写出来的。记者接触到的这位送奶工是位下岗工人,他十分珍惜自己这份新的工作,每天凌晨2点多起床上班,在早晨6点20分前大约4个小时的时间内要完成400包牛奶的派送任务,上下要爬160多个楼道,风雨无阻,天天如此,每送一包牛奶的收入是9分钱。记者当天才爬了20多幢楼的楼梯,送了40多包牛奶,就累得走不动了。记者由此体验了送奶工的艰辛,并从送奶工的平凡劳动中感受到不平凡的精神境界和工作责任心。这是一篇不错的“体验式”报道,可以说以小见大,从平凡的工作看到了普通劳动者不平凡的敬业精神。假如继续深挖其背后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可否有办法提升送奶效率,可否不用爬楼梯就可将奶送到订户手中……也许这些办法不是记者一时半会儿可以想出来的,但是可以提出来留给观众去想,这样,节目就办活了,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也提供了一个促进科学发展的平台。
深化“走转改”,提升影响力,“走转改”要向“深层次”报道转型升级,这给记者和媒体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走转改”的电视新闻报道不缺一线的画面,缺乏的是对画面背后蕴含的特有价值的挖掘,这就要求记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报道团队的综合素质,增强传媒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要建立促进“走转改”常态化的长效机制,激发记者常驻基层,创作出更多能够揭示社会发展趋势、引领时代发展的精品佳作。(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广播电视台)
来源:《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