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2014年底10期

文化哲学视阈下媒体从业人员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张铁云

2014年11月28日15:29        手机看新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客观上带动了以采编、收发信息为主要任务的新闻行业的日益壮大。现代社会的正常运转已越发离不开新闻机构的健康发展,使得新闻从业人员成为社会中一个特殊而不容忽视的职业群体。目前,我国该职业群体大多数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中青年知识分子,但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普遍较低,从事着比较繁重的工作,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和经济诸多方面的压力。重要的是他们服务的对象是整个社会人群,每一个人都与新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有可能成为媒体人员的服务对象。因此,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着其自身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而且关乎整个社会新闻行业的长远发展。

世界的发展趋势已经证明,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地震、饥荒、病菌或癌症,而恰恰在于人类自身。在知识经济时代,快节奏、高风险、高竞争和高压力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成功的机遇和成名的可能,还有更多无法回避的心理重负和挑战,后工业社会的现代性问题越来越突出。近年来,传媒从业人员得抑郁症甚至自杀的新闻屡见报端,让人们不得不对传媒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关注。有鉴于此,本文试在文化哲学视阈下,探析媒体从业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机制,冀以找寻出其源头,为解决问题、促进媒体自身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借鉴和有益参考。

一、文化哲学:“人”的生命价值的回归和提升

现在,文化哲学已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显学,然而遗憾的是,因其理论边界的模糊性和复杂性,国内外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具体明确的定论,文化哲学研究领域的合法性问题一直备受挑战。但一般而言,从学科分类角度来看,文化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探寻文化本质、特征及其规律,建构对人类文化活动的总体性反思的哲学理论。因此,研究文化哲学,抑或从文化哲学层面分析其他社会问题,应首先从分析文化及人类文化实践活动开始。

1.文化及其本质

笼统而言,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成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文化是一种相对于有形物质、排除了人类在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部分的精神性存在。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着眼于人类卓立于动物的独特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关系的一种表征性存在,即打上人的实践活动烙印的客观存在。

人类生存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形态,主要包括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两大体系。前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强调“以文化人”,把文化作为国家统治、感化臣民的手段或正道,不管是市井社会,抑或人本身都融入了“以文化人”的痕迹。与之相对的是,西方文化更倾向于自然的人化,讲求“以文化物”,以发展和完善人自身的需要为依归对大自然进行改造。或许正是由于理念指向的不同,西方文化由于其外向投射性,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发展出了璀璨先进的自然科学文化,而东方文明由于其内向投射性,注重人自身的修为,产生了非常完备的伦理文化。但不管是注重“以文化人”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偏重“人化自然”的西方文明,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共同的,即“人化”,“都是人本质所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 ①,这种“人化”植根于自发的文化模式或自觉的文化精神之中,内在于人的各种实践和主观意识活动以及总体性文明的各个层面,既制约着现实总体中的人的发展,又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

2.文化哲学的产生及其内涵

文化哲学玄幻无际,难以攻关,故今无定论,但笔者以为如果换个思路想问题,厘清文化哲学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时代背景以及衍生过程,或许能够为更加明朗地研究这一课题及其具体规定性提供建设性启示和思考。

在现代性话语体系中,“哲学的终结”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热门话题。“在后现代主义一系列的反对中心,否认本质,消解结构的冲击下,‘哲学消亡’论似乎也让人无可奈何。事实上,近代黑格尔哲学以后的哲学面临又一次巨大的哲学危机。在这次危机中哲学面临失去传统哲学的三大研究对象:上帝(第一存在)、物质(自然界)、灵魂(精神界)。”②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通过理性主义和主体性的洗礼,将人从上帝和神性的束缚中彻底解救出来,承继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衣钵,充分肯定和赞颂人的精神性自由和价值性追求,高扬理性之光芒以驱散现实社会专制之流毒。理性主义战胜了上帝的神威,使上帝在哲学世界的地盘越来越小。19世纪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三大发现的问世以及技术化进程对人类社会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越来越多地从自然物中直接攫取或加工改造的食物走进人们的物质生活,宣告了哲学在自然科学方面神秘性研究的破产,传统哲学的生存道路再次被挤压。而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冯特开创的实验心理学以及心理实验室的创立,使心理学开始摆脱哲学的统治而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人们开始运用实验法而非哲学思辨的方法去解释人类的精神现象,使灵魂逐渐在哲学研究对象中脱离出来。这导致哲学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化,传统的形而上学哲学面临巨大危机,而其与现代自然科学理论范式的结合,使这种危机性和它本身的局限性——追求严密的理性逻辑、绝对真理与普遍规律,脱离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忽视人的存在性价值,剥夺人类特殊性和差异性,借用自然科学的普遍化方法建构自己的哲学机制——变得更加严峻、更加暴露。

传统哲学的衰落,开始迫使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将哲学的视角转向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世界,重新思考人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哲学关注的中心由外在性的上帝和自然界指向内在性的精神价值及个体得以存在的生活世界。从康德对理论理性的批判性考察和限定,到卡西尔开创符号哲学,提出用符号的方式解释社会实践,追求人类自身的知识,反对超验实体,再到马克思创立实践哲学,彻底摧毁传统形而上学的根基,实现哲学研究方向的真正转变。无疑,实践哲学范式是对传统哲学范式的背叛,也是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即文化哲学的建立。

文化哲学范式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产生,是与纯粹意识哲学和思辨理论哲学相对的。这种范式“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人类文化对象和文化实践结果的反思,而进一步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做总体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③一言以蔽之,文化哲学通过研究人类的文化实践活动、探讨文化的本质即“人化”,最终表达的是对人性的无限关注,强调“人化”的根本目标是充分而合理地发扬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彰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媒体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现状

1.心理健康概念厘定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适应性列入“健康”的范畴,这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且在深层次上吻合了西方哲学关于健康、幸福的优秀传统。早在古希腊时期,伊壁鸠鲁学派就曾提出“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的著名论断。心理健康属于心理学学科研究的问题,在这方面做出独特贡献的是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前者从人格健美角度出发,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不受潜意识支配、能够控制的理性活动,既摆脱了过去的压抑,又对现在和未来充满了期待,符合这一标准的人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世界的一切,承认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既不孤芳自赏,也不妄自菲薄。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强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有更高级的需要,能够实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认识,在不违背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他们不力求于补足生活的缺失或努力减少现实的紧张,而是扩大和丰富生活经验,在现有的生活中增进快乐和幸福。

我国学者综合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心理学家的心理健康观,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并不是消极地维持正常状态,治疗、矫正和预防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而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正确了解自己,立足现在,朝向未来,渴望在生活中迎接挑战和建立新的奋斗目标,从而推动自我成长的最佳心理状态。④

2.中国媒体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现状

媒体从业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和政治文化的复杂性,往往承载着更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在新世纪之初阶段,每年或每隔几年都有媒体新闻从业人员过早去世,从2009年以后人数明显增多,尤其是2014年4月和5月间的20多天内,竟有6位知名新闻人自杀或患病去世,给业界同行和社会大众以极大震惊。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新闻从业人员死亡类型主要包括两种:自杀离世与患癌症去世。造成这一恶果的原因是:媒体竞争激烈加上新闻时效性等要求,导致长期熬夜,工作生活无规律,随时处于待命状态,过度劳累;传媒行业具有高度的社会影响力,深感责任重大,工作压力超乎极限;家庭情感问题纠葛;等等。2006年在第七个记者节前夕,《青年记者》编辑部联合全国各大报业集团和大众网对“新闻从业状况”进行网下网上抽样调查,结果表明:80%的人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个小时。其中,53%-63%的人每天工作9-10个小时。调查还显示,新闻从业者工作中最担心的问题是“精神压力大,怕干不出成绩”。 ⑤持续紧张的高强度运转带来超负荷的工作压力,而超负荷的压力就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提出严峻挑战,就有可能使这个职业群体处于焦灼、强迫、忧虑、抑郁状态,最终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问题,导致心理疾病。上海首家“记者心理沙龙”曾要求活动的参与者填写一份职业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有43%的活动参加者(媒体从业人员)处于较为严重的压力状态,83%的记者感觉“不轻松”,大多数人伴有焦虑、压抑、躁动甚至是抑郁的心理行为活动。2006年中国医师协会也发布了一项针对北京1182名记者身体状况的调查结果,身体完全健康的人仅28人,胃病成为职业通病,84.2%的人有疲倦感。⑥

当前国内新闻从业群体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危险的亚健康群体,工作压力和超负荷与矿工、医生、警卫人员等职业群体位列前榜。无冕之王的光环背后,媒体人在透支着自己的健康。尤其在网络媒体日新月异、信息需求爆炸式增长的今天,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甚是堪忧。关注媒体人身心健康,探讨问题成因机制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病症,防患于未然,不仅是今后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应成为理论研究者的重大课题,尤其要立足于社会学、文化哲学等学科进行多维度分析,以找出问题根源,制定科学的可行性方案,保障媒体工作者沿着正确的健康的心理历程向前发展。

三、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机制的文化哲学反思

文化哲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范式,重视实践理性,主张回归生活世界,把人的生存方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可以说“人”的因素贯穿于文化哲学的始终和根本。媒体从业人员心理健康问题,表象是媒体这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成员呈现出的职业性和现实性困惑,本质来讲依然是关于“人”的问题。因此,从文化哲学视角出发探析媒体从业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和对现实的启发性。

立足于文化哲学视阈,笔者以为造成新闻工作者产生心理疾病的根本性症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信仰断裂的精神性彷徨导致工作和灵魂的多重困束

现代性问题是近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现代性危机涵括于经典理性主义沦落为技术理性主义的悲哀事实,实质是人类价值理想与生存意义的缺失,集中体现为人类在工业文明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面前精神价值的沦丧与原初设想的异化以及社会劳作的盲目性。当人的精神丧失了植根性信仰和理念、工人处于无信仰的工作状态,重复而劳累的工作就会把人从人的状态变成非人的机械式的客体存在,人成为机器,生命意义和价值也一并被吞噬掉了。现代人的精神性病变多是信念缺失与残酷现实矛盾交织的结果。

新闻媒体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受众眼里,传媒工作者往往是社会正义与人类良知的代表,被赋予比其他一般行业更多神圣的希望与责任,享受着“无冕之王”的美誉。因此,新闻人很容易出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他们把头顶的光环看得高于一切,容易为浮名所累、为虚荣所缚。在一般人看来,媒体工作者总是保持着一副精明干炼的形象,实际上,由于工作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媒体人的生活没有任何规律,整日处于忙碌焦灼状态,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身体严重透支,而同时还强烈守护人间“救世主”的角色,幻想着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这是一种可怕的矛盾性存在状态,信仰理念的日益减弱与例行公事式的重复劳作以及追名逐利的虚矫情感高度杂糅,导致传媒从业人员产生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相比之下,西方媒体同行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的心理承受和反应较自然一些,除了因为西方形成了非常完备的心理咨询机构、辅助性配套设施以及健全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外,根源在于西方社会在经历宗教改革等启蒙式运动解救了人性、通过发展自然科学创造了先进发达的近现代工业文明后,依然保留着以宗教为核心的信仰体系。典型的案例就是基督教和上帝虽然在哲学世界的生存空间日趋狭窄,但社会大众依然以信奉和敬畏上帝为依归,这种“救赎”式的信仰机制根植和浓缩于生活、工作、情感以及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人们摆脱现实苦难、勇敢面对人生挫折的精神药方。然而,处于转轨期的中国现代社会是在传统文化经历毁灭性打击、伦理道德遭受质疑性破坏的社会基础和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极力对外开放发展国民经济激发起民众欲望与创造性的现实条件下,重新寻找和建构国民现代信仰体系的,这种信仰从一产生就夹杂着对传统伦理“复制”的怀疑性和对当代工业文明的借鉴性,这就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和践行的可变性,因为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而言,现代工业文明的本质是科学机制和资本逻辑运行的结果,而信仰从骨子里就是与科学、资本相对立的,每一个民族的信仰一定是本民族传统文化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存在。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而灵魂却长久地无处皈依,这是引发各种各样心理疾病的根本性症结。

2.他律性压抑困厄与人性渴望释放之间的冲突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开创的科层制,它是德国式的社会哲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主张按职能对权力进行分工和分层,是一种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上升时期,这种制度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对建设资本主义近代工业文明和形成资本主义管理体系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这种文化模式的最大弊端在于过分重视规则和效用而忽视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公平正义的考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性的人为规制和压抑,是对传统农业文明人格尊严的背叛。对这种管理模式的文化批判构成了20世纪文化哲学的重要内容,文化哲学家们通过反思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物化现象和文化传统断裂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深刻批判了技术异化和文化危机现象,围绕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展开的理论研究客观上也丰富了文化哲学范式的内容,从侧面宣告了文化哲学“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视野,使它成为一种在哲学层面深刻理解和探索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模式的新的哲学范式,这种范式与理性主义的哲学范式在指向和内涵上都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强调文化理想的树立,主张将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还原于生活本身,突出对人的终极关怀。

无论是西方的广播公司,还是中国的新闻机构,都是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组织建立的,具有很浓的产业属性,这就决定了媒体颁布实施的竞争机制、考核机制、休假制度及工作规则等一系列他律性制度既是服务于媒体重视效用、创造利润以实现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度性地再现了传媒集团公司追求最大利益的本质性目的,又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人性的发展,是对人追求自由精神和生命价值的束缚。这是人类社会中任何制度和规则的普遍的、必然的局限性,因为人是一种精神性动物,有高级的灵魂追求,反对一切把人视为实现其他目的性要求的制度和作为,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样势必与追求效率以科层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讲究新闻规制的社会现状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不可调和性在精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因此,媒体人等精英人士表现出的精神性困惑,体现的是人性的解放程度与制度规则的张力之间的弹性度,实质是人与自我的矛盾,是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自卑意识的依然存在之间的二重性问题。这种问题在现代性危机和技术异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变得更加紧迫,应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重视媒体从业人员的合理需求,改革制度中严重阻碍人性发展和违背人类自由精神的僵死教条,通过完善社会制度和新闻规制,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推动我国新闻事业健康向前发展。(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 ②袁志华,陈虎腾:《文化哲学视域中的企业文化精神》[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底6期。

③邹广文:《当代文化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④李蔚:《心理健康的定义和特点》[J],《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

⑤转引自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5页。

⑥转引自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7页。.

来源:《视听》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