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标会置于传播学的框架下,以福建某个村落为研究背景,以参与式观察法体验标会过程,并结合深度访谈收集相关材料,试图从微观层面上研究标会,关注传播在标会的整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标会成员的个体特征。
关键词:标会;信息;传播
标会是一种信用互助组织,标会又因方式的不同被称为“钱会”“互助会”等,普遍存在于福建、广州等地。国外也有标会,称为“ROSCA”(“轮转储贷协会”),作为一种非正规的金融组织存在。
以往学术界对标会的研究多集中于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领域,或是讨论标会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或是对倒会后所引起社会问题进行学理上的探讨,很少关注参加标会的个体本身。基于此,笔者此次的研究主要从从微观层面上探究标会的运行机制,关注传播在标会的整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标会成员的个体特征。
一、 相关名词简介
在标会中涉及到多个与标会相关的名词,为方便后文的叙述,笔者根据对G村有多年参加标会的村民的预调查结果对标会的相关术语及规则做个简要介绍。
1.会首与会脚。会首即标会的发起者,只有一名;会脚即除会首外的标会的参与者。
2.标金。参与者所愿意酬付的利息。在标会中以标金最高者中标,即可使用所有参与者所交纳的钱。
3.会钱。即未得标者缴纳的扣除利息后的金额。
4.会单或会贴。会单即标会名单,包括会头姓名与联系方式、参会人数、会费、起始时间、开标时间、还款形式、当期开标的利息等。
5.中标或得标。标会采用竞标的方式进行,数额最高者即中标。
二、 村落概况
笔者在2014年1月18日至1月28与2月8日至2月18日对G村的标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与标会有关的资料,包括书面材料与部分谈话录音。
G村位于宁德市,辖G村、Q村与T村三个自然村。三个村落中,T村与Q村的人口稀少,且两村的村民所参加的标会中,大部分来源于G村。因此,此次调查以G村为主,且以近年来的标会情况为调查对象。
G村的居住状态呈聚居型,村民来往密切,住房集中犹如一个圆形,内有“十”字型的道路,村外临近城市主干道,进出方便。这也是笔者选择以G村为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 信息的生产与传播
“尽管合会作为一种自然的金融合约安排,其合理性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合会亦在一定的时空和地域为当地政府所默许,但明确地宣称合会合法的,无论是法律层面还是政策层面,均未尝一见。” ①标会的特殊性质使其只能作为地下模式存在,因此,标会信息的传播主要以人际传播的形式扩散。标会信息在传播中有其特有的传播结构和传播规律。
(一)信息传播的要素分析
1.传者与受者。标会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多表现为多级传播。标会的起会者即信息的最初传播者,接收者多为与会首有亲近关系的人,一般多为与会首有亲缘关系的人或是多年的邻居。需要注意的是,标会中的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并不是固定的,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发出者。
2.传播渠道。因标会的特殊性,相关的信息传播主要是通过人际传播的形式进行。村民经营的小卖部、市场等充当了信息传播的场所。
3.信息内容。包括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传播者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必然涉及语言方面与非语言方面的信息。传播者的面部表情、暗语、肢体语言等方面都在传递信息。
4.反馈。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人际传播的反馈及时,互动的双方可以及时了解对方接受信息的情况,以便随时调整对话的进行。
(二)信息传播的结构特征
乡村的人际关系网络是影响标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标会参与者都有各自的以区分“自己人”与“别人”的“差序格局”。所谓差序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②会首是这个社交圈的核心,越接近中心,则表示二者的关系越亲密,关系的强弱决定了能够获取的信息的性质。结合图1来看,a、b、c同处于a标会圈内,a是该会的会首,b和c都是与a相亲近的人,但b与a的关系较之c与a的关系更为亲近。起会的信息源于会首a,a告诉与之亲近的b,而较之c而言,c与会首a的关系不如b与a的关系,而b与c又有各自的交际圈,标会信息同样会以二者为中心向外传播,三者的关系圈有可能彼此重合或交叉。
(三)传播中的影响因素
信息的传播不是在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势必会受到许多干扰传播和接收信息的事物从而影响判断,如谣言、外界的物理噪音,传播双方所使用的暗语、方言等,双方以往的经验等都会对信息的传播和接收过程产生影响。
1.无所不在的谣言传播
谣言是最容易对传播者和接收者产生影响的因素。参与谣言传播的除了有意向参与标会的村民外,其他与之无关的村民也参与其中。当会中的个别成员无法持续交纳会钱,而使会存在倒会的风险时,谣言往往指向该成员,讨论的无非是“某某是不是还在村里”“他家里人在不在”“他房子在不在”等问题,而这些问题连会首也无法给出确切的回答。只要这些不确定的信息无法得到证实,谣言会一直影响标会的整个过程,将利益相关者和利益无关者都卷入其中,有时利益无关者出于“看热闹”的心理对谣言的传播较之该会的成员更为积极。会首为避免引起会中成员的恐慌,一般不会将标会处于出险阶段的情况告知该会成员。
2.非言语讯息的干扰
信息传播中说的非言语讯息会对传播造成影响。信息通常包括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有时候一声轻咳都能影响传播的进行。笔者在调查中就多次发现,如果关系要好的两人在一起讨论,当外来人想要参与讨论时,两人会改变谈话主题,或者是当其中一方认为自己的谈话对象不应该知道一些信息时,会用咳嗽声阻止自己的同伴。
3.方言或标会术语的影响
方言或术语的使用会影响信息的传播,尤其是如果对方是外地人,更是影响其对信息的有效接收。在标会信息的传播中,乡村生活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共享的意义空间,参与者用方言即可交流。但个别的非本村参与者很难融入其他成员间的交谈,尤其是碰到一些专有的术语时更是难以理解。比如在标会中,有时候为了避免过多隐私信息的透露,参与者会用“那个人”“他”等模糊性的词语来指代标会中出逃的个别成员,本村的参与者肯定能明白指代的是谁,但外来者并不明白,这极易错漏一些重要的信息。
四、结语
由于一场会的周期过长,本文不能对同一场会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探讨,只能通过对不同标会的分析对标会的三阶段进行研究,且调查的时间较短,在以后的调查研究中,笔者将针对某一标会进行长期的调查,以期能够总体上探讨标会的信息传播机制。(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生)
注释
① 陈荣文:《海峡两岸合会犯罪形态及其刑事责任比较研究》[EB/OL],2005年2月8日。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28081.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来源:《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