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2014年底10期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消费狂欢与陷阱

陈亚玲

2014年11月28日16:07        手机看新闻

摘要:随着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消费逐渐流行起来。由于网络虚拟所带来的便捷式消费体验,消费者逐渐陷入了一场网络消费的狂欢盛宴中。这种消费模式产生了大规模的数据,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消费者个人信息暴露。消费背后的数据陷阱如同罂粟般让人恐惧而又无法自拔。本文结合大数据的时代语境,对当下网络消费狂欢现象进行探究,并对消费背后的信息传播隐忧作出尝试性剖析。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消费狂欢;数据库监狱

据统计,2012年全球产生2.4ZB的数据,相当于3Trillion(万亿)的DVD,到2020年,数据还将增加4倍,达到40ZB。①这是当下社会信息爆炸后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意味着大数据已成为社会常态。但是,大数据并不仅仅是对数据量大小的定量描述,而是从繁多的数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它更像是一种工具、技术。在它缔造的时代里,既充满了机遇又布满了陷阱。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网络消费的狂欢正势不可挡地扑面而来。

一、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消费狂欢

1.消费狂欢

每个人都是欲望的个体,而生存的欲望导致需要的出现,继而为了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人类又不断地创造自身的需求。欲望、需要、需求的存在激发了人对于物的占有欲。正如鲍德里亚所说,“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②。换句话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消费占据了最主要活动的社会,即所谓的消费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生存的需要已不再是人们消费的初衷,由外界所创造和赋予的物质需求奴役着大众。在马尔库塞看来,那些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都是“虚假的”需要③。商家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不断地利用广告宣传手段,打造出一系列的品牌,并使之成为消费者所追求的目标,让消费者在无形中陷入了由豪宅、名车、华服所筑的符号景观中。在这种无尽的物欲追求过程中,关乎生命存在的真正需求逐渐被忽视,大众不可避免地变成纯粹为了消费而买单的数据库动物。

2.网购:消费狂欢的天堂

在传统的消费社会中,商场是主要的物质消费空间,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网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消费符号空间——网络购物。网购为消费者节省了出行所花费的物力和劳力,同时网络的无限数据资源更是提供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消费景观。更何况,网店所具备的超强的符号流动性更使之成为一个每日都有新商品景观出现的美丽新世界。网民可以自由地选择“逛”商场的时间和地点,自主决定买还是不买,而不用遭受店员的冷落。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02亿,团购用户规模达1.41亿。④如今,各大电子商务网站如淘宝、天猫、京东、卓越、当当等已成为网民消费的主要场所。2013年“双十一”期间,天猫的交易额达350亿,创下了历史新纪录,而有人预测2014年将会突破600亿。从这组数据来看,网购已成为网民消费购物的天堂,它在无形之中激发并推动网民潜在的消费欲望,将这场狂欢推向了高潮。

二、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消费陷阱

1.大数据:网络消费背后的“第三只眼”

乍看之下,网络消费似乎让消费者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但在这些权力背后存在一股看不见的操纵力量,而大数据则为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网民的每一次消费都为网络空间创造了新的流动数据,消费者的住所、联系电话、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甚至是工资收入都变成了商家唾手可得的数据。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商家通过消费者留下的消费数据即可对其将来的消费行为进行预测。各大团购网站上都有一个预售商品的通告,潜在的消费者可以领取优惠券或者设置开团通知等,这些行为都可以转化为商家收集的数据,进而提前预测该商品的销售情况以及消费者的喜好。小米手机通过官网上的抢购活动,成功地对产品的市场份额进行预测,从而成为电子类产品中的一匹黑马。而且,即便消费者并没有立刻产生购买行为,商家也可以利用收集到的相关数据为这些潜在客户提供欲购产品的折扣让利等信息。可见,在大数据背景下,商家们已找到了掘金的最佳手段,那就是通过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来把握市场的最新动向。

已有学者预言,在不久的将来,把各种各样的现实转化为数据将变成如同吃饭睡觉一样与生俱来的能力。确实,把一切都当作数据来处理能够让人们把握现在甚至预测未来。但是当消费者的私人信息都化成数据曝光在商家面前时,我们是否将会感受到一种老大哥式的存在。也许,在我们这个时代,大数据已经替代老大哥成为监视我们的“第三只眼”,时刻观察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当当、卓越、天猫、京东等各大网站监视着我们的购物习惯,谷歌、360等浏览器监视着我们的网页浏览习惯,而微博、微信等社交通讯软件更是无所不知,它们不仅窃听到了我们心中的“TA”,还有我们的社交关系网。

2.数据库监狱:网络消费中的陷阱

大数据对于人类隐私的颠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法国著名哲学家福柯的全景监狱理论。通过监狱中间的一个中央塔楼,只要一个狱卒就可以监视整座监狱里的犯人。而这种监视是单向的,因为所有犯人的囚室都是围绕着塔楼排开的,且窗户全部都向内朝着塔楼,所以,当狱卒在观察犯人时,他是不会被发现的。大数据时代,每个人的行为处处留下数字化信息的踪迹,并被系统地收集在电脑数据库中,以光速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中流动。个人在网络上消费时登记的个人信息,用网银进行货款支付时,这些无一不化作信息比特流动于不同的网络节点。在无数的流通环节中产生的数据成功地将个人隐私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些个人信息数据库在无意中已成为他人偷窥的“后窗”。

在波斯特看来,数据库更像是一个超级全景监狱。它“连续不断地在暗中有系统地运作着,收集个人资料并组合成个人传略”⑤。在网络消费过程中,网民无疑是作茧自缚。尽管消费者在点击支付时能够感觉到潜存的信息威胁与焦虑感,但在消费欲望的趋势下却总是不自觉地沦为数据囚徒。就这样,大数据在潜移默化中成功地把消费者控制在自己所创造的数据库监狱中,消费者被引诱着,且前提条件还是自愿的。当我们的身体与日渐同网络以及数据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它们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不受观察的避难所,或提供一个可以划定一条抵抗界限的堡垒”⑥。

结语

波斯特的超级全景监狱说无疑是对沉迷在网络消费浪潮中的我们的一次当头喝棒,让我们真确地看到自身消费行为背后的陷阱。不过,也有人与之持不同的观点,舍恩伯格就认为,“数据就像一个神奇的钻石矿,当它的首要价值被发掘后仍能不断给予”⑦。诚然,大数据让商家轻松地获取消费者的信息,从而成功地抢占市场商机。对于消费者来说,网络消费所留下的“足迹”使其再次消费时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服务。但是,技术一只手给予,另一只手却不忘索取相应的回报。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隐患已成为当下最大的困局。从表面上来看,商家似乎总能从中获利,但长此与往,当消费者不堪个人信息泄露所带来的困扰时,便会质疑店家的信用,约束自身的购物行为。因此,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在当下网络消费狂欢中,不仅消费者应学会理性消费,商家也应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操守,保护好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从而营造一个健全的网络消费环境。(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生)

注释

①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4(2013)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62页。

②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③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6页。

④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3次报告[R]。

⑤⑥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0页,第92页。

⑦迈尔·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27页。

 来源:《视听》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