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2014年第11期

文化视域下电视真人秀的伦理底线研究

——以深圳卫视《来吧孩子》为例

莫东霞 刘政洲

2014年11月28日16:28        手机看新闻

2000年,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开播,电视真人秀从此在中国落地生根,经过14年的生长发展,衍生出各种真人秀类型。纵观当今电视领域,真人秀可以说霸道地强夺了极大部分受众的眼球。对比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作为舶来品的电视真人秀在我国的发展,几乎与国外同步,是“空降节目类型”中时间差最少的一个。真人秀快速中国化的速度令人惊讶,如《爸爸去哪儿》,凸显中国特色的旅行、本土化的感性诉求、导演组原创的游戏环节等均把该节目进行了大范围去同质化的改造。所以,其实所谓的舶来品,在我国电视工作者的智慧创造下,已经没有多少原体的痕迹了,反而能在借鉴过程中原创出特有的真人秀节目类型。

2014年5月9日,深圳卫视《来吧孩子》开播,由易骅带领的优质团队正式打着“中国首档观察类真人秀”的旗号,杀入已战火熊熊的真人秀市场中,此全新的节目类型一出,马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同时,又由于《来吧孩子》首次尝试把母亲分娩的过程搬上电视荧屏,更是引起一股舆论风潮,舆论之风更在《来吧孩子》第一期播出后被突然喊停达到高潮。耐人寻味的是,官方对于停播一事竟在发布一份延播公告后,表现出零反应,一切消息陷入销声匿迹的莫名局面,这无疑给《来吧孩子》添上了一丝传奇色彩。对此,笔者试图立足我国传统文化视域,从传播伦理角度出发,以《来吧孩子》为例,研究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伦理底线,提出一点管见。

一、真人秀的底线在哪儿?

自秦汉以来,儒学在我国的地位已不可撼动,儒家思想以国家意识形态的姿态,成为中国传统伦理观点的生长土壤。纵使经过了千年的历史洗礼,经受了全球化的文化侵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观依然牢牢扎根华夏神州,从未被颠覆,作为唯一一个没有普遍信仰而文化从未断层的文明古国,儒家价值观的代代相传可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非礼勿视”,作为孔家规训,延续至今,早已渗入国人意识,神奇的是,此规训又一直适应于每个时代的伦理价值。这一规训同样适用于新闻传播伦理,夫子所言正是现今传播伦理中的“隐私”,即“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①。无论是《宪法》还是传统新闻传播伦理,都提出要保护隐私,传播者要维护个人在公共场所以外的隐私权,不得肆意揭露。

回归到《来吧孩子》,产房、分娩、生育这一过程一直被传统伦理观点悉心保护,作为“非礼勿视”的私密之地从未公诸大众,即使是产妇家属也要被隔离到待产室外等候,产妇生产时也只有丈夫一人能守护左右。虽然影视作品中常有产房场景,但是也只是依托影视创作的虚拟空间推动剧情发展,并无真实记录产妇生产全过程。但是,《来吧孩子》节目组首次在上海最繁忙的俗称“红房子”的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安装了64个摄像头,拍摄记录产妇从待产到生产全过程,后期片比竟达到1:800,可见跟拍时长之久。有学者曾说:“形神之间,真人秀力图且能够做到与现实的社会文化有令人感叹的相同相似和对应。”②对于《来吧孩子》而言,此时已不是“令人感叹的相同相似和对应”,已是几乎赤裸裸的真实,相当于镜像化的还原,确实是真人秀节目的一种突破。制作团队已退居真人秀之外,从操纵者变为观察者。正是如此,从未曝光的私密伦理题材加上基本无艺术加工的现实反映,必然有可能触碰我国传统伦理指导下的传播伦理,停播的结果可证此点。

声画为视觉媒介核心元素,笔者将从声画两方面对《来吧孩子》进行分析,以总结出我国电视真人秀的伦理底线。

1.画面语言

画面语言,是电视节目的核心表达媒介,一系列的画面以蒙太奇逻辑串联成电视节目的整体语言序列,表达出电视节目内在传播的含义,或娱乐或真情,或理性或感性。笔者通过扫描记录《来吧孩子》第一期的画面,发现一些可能涉及到“伦理”和“隐私”镜头,如第45秒至56秒是多个新生儿被医生分别从他们的母亲体内抱出的画面混剪,第31分37秒医生给产妇陈雪君接生成功。以上镜头中的孩子,均是新生命来到世界上的第一种姿态,幻想中本是纯洁无暇的,可是,在镜头里呈现出来的是新生儿被医生或一手拎起或抱起,全身布满血迹和羊水,身体或显白皙或显红紫,与母体脐带相连,皮肤褶皱,毛细血管隐约可见,眼睛或闭合或已能眨动,四肢蜷缩。虽然,这一系列画面反映的正是人类出生时的真实情景,但是,其画面语言造成的刺激,实质与手术画面一样。手术室里,医生在运用各种切割工具进行手术,所进行的每一项操作都是实际发生且符合医规,但是一旦经过摄像机的拍摄,且大量运用特写镜头,则会放大其中的血腥元素。在《来吧孩子》中,观众能以最清晰的视角观察那些被传统伦理观念掩藏起来的,一直只存在于幻想中的画面,打破了未曾经历生育的受众对孩子出生时神圣一刻的美好幻想,正如许多重口味电影一样,此类画面会引起部分受众情绪不安。

另外,《来吧孩子》中还出现了不少母亲腹部的镜头,再正常不过的妊娠纹在特写镜头下清晰可见,而医生给产妇何佳敏进行剖腹产之前涂消毒药,以及用手术刀切割皮肤的过程都被记录在内,并大胆播出。这些画面语言中描述的对象是母亲的腹部,虽真实记录了腹部在怀孕时的状态,但是过于赤裸的展现,会给部分观众留下歪曲的印象,动摇原来传统价值观中对于母亲都是美好的主流判断。

由此,从《来吧孩子》的画面呈现可以看出,对于画面语言的表达,在我国文化视域下,“非礼勿视”仍然是不可动摇的根本底线。在此底线面前,纵使电视节目与真实世界高度吻合,赤裸裸的私密空间表达和清晰的血腥场面特写镜头是让《来吧孩子》偃旗息鼓的关键因素。

2.音效元素

视觉媒介是声与画的结合,音效在视觉媒介的深刻表达中发挥了重要推进作用,能够使画面更容易刺激人心,深入记忆。在《来把孩子》中,除了穿插其中的采访同期声、医院的日常环境音、适时响起的情绪背景乐和产妇与家人及医护人员的日常对话外,其余场景中,存在着产妇待产和生产时因为剧烈疼痛而喊叫的声音,尤其是产妇会出现“停掉催产素吧”“痛死我了”“我不生了”等话语,再结合周围一片痛苦的喊叫,更是透露出一种宣扬丁克文化的负能量。结合以上画面语言,母亲因为疼痛而面容扭曲,全身冒汗,捶胸顿足,在此种音效元素配合下,更加放大了其原有的效果,伴随着声声喊叫留在了受众脑海中。

“视听同步印象的宣传价值很高,因为它给观者提供现成的视觉形象,观者还来不及对这一形象做出自己的解释,他的思想就已经被标准化了。”③正是由于视听媒介拥有如此特性,音效的逼真动人,配合画面的真实揪心,就容易在受众心理造成“思想的标准化”。有调查称,在长期接触电视中夸大分娩痛苦的情景刺激下,有82%的产妇对住院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98%的产妇在面临分娩时有明显恐惧感。

因此,对于音效元素,针对《来吧孩子》,可总结出以下两点:一方面不可跨越传统伦理,毫无保留、不加艺术加工地传播私密空间中的真实音效;另一方面不可借参与者传播有违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带有负面影响的话语。

根据以上对《来吧孩子》的声画分析,可以把电视真人秀的伦理底线归结为:凡电视真人秀出现赤裸裸反映带有血腥气味或其他令人不安元素的私密空间,且伴有不经后期加工并带有偏离社会主流主义的负面语言,则无论题材如何高尚,节目创意如何新颖独到,都有被传统传播伦理封存的可能。

二、主旋律不动摇:《来吧孩子》的温情面

《来吧孩子》作为我国电视真人秀的全新突破,虽因触动伦理高压线被紧急喊停,但是对比其他类型的真人秀节目,《来吧孩子》反而显得更接近真人秀节目的主要特征,即“没有剧本,乃真人真事,并且能让观众在各种镜头前看到真实情况的现场发生场景”④。全程无修饰跟拍,参与者均为普通老百姓,反映日常真实生活状态等制作手法,对于我国传统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而言,无疑是一种突破,打破了人为的操作,可以认定为一部“关于普通妈妈孕产的纪录片”。

经过笔者对《来吧孩子》第一期中涉及“血腥”和“隐私”等伦理问题的镜头进行统计,可得以下结果(表1)。

                                                                                                               表1

从宏观上看,《来吧孩子》第一期总片长为3988秒,此等涉及到伦理问题的镜头总时长仅占全片25.7%。(如图1所示)

因此,在主旋律的把控方面,《来吧孩子》还是能把大量时长留给温情,通过片中参与者夫妻之间在产房中温馨的日常谈话,通过丈夫守候在待产妻子旁边不离不弃一起迎接爱情结晶的美好画面,通过孩子出生后夫妻双方兴奋地互相安慰,以及参与者在采访中表现的对于孩子的期盼和爱意等这大部分的镜头,颂扬爱,颂扬母亲的伟大,颂扬人性的真善美。正如易骅所说,《来吧孩子》的目的就是要“为生命加油”。

三、建议:温和视听,沁入人心

鉴于以上的分析,《来吧孩子》这档观察类真人秀节目,还是能坚持“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宣扬爱与亲情。遗憾的是,在后期对素材的整体处理中,并没有准确把握住我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对于电视真人秀潜在设定的伦理底线。作为把关人的电视工作者,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在明确我国对传播者的伦理要求基础上实际地发挥把关作用,以致遭到紧急喊停的后果。对此,各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应该引以为鉴,在大胆创新之余,要做到:温和视听,沁入人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改进。

1.还私密空间一片净土。隐私权一直是新闻传播伦理的重点内容,是需要尊重和保护的基本权利。电视工作者应根据伦理观念,判断所拍摄题材是否属于个人隐私空间,即使被拍摄者并不抗拒,也要把摄像设备从这些私密空间中彻底撤离,不拍摄不记录任何触碰伦理底线的内容,从根源上抑制伦理问题的出现。

2.对所拍摄的素材进行严格审视。因为“真人秀电视节目本身就蕴含着这个时代最大的征候:真实与虚拟的重构”⑤,在后期剪辑中对拍摄了私密空间、有可能触发伦理问题的镜头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或者直接剪掉,可以既真实又虚拟。

3.切实制定电视分级制度。根据美国现今制定的电视分级制度,包括TV-Y(适合2-6岁及以下幼童观看的节目)、TV-Y7(指可能含有年龄7岁以下儿童不宜观看内容的电视节目)、TV-G(指适合所有年龄层观看的电视节目)等七个等级,我国也可仿效此制度,结合我国传统伦理观念,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电视分级制度。在分级制度指引下,安排播放时间段、播放时长、制作手段等。

如此一来,电视真人秀节目既可以真实反映人性中最美好的画面,又可以使视听刺激的过度锋芒变得温和,在理性科普和感性表达爱与善的同时,能够使节目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核深入人心。

结语

在我国电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屡屡出现多部优秀的佳作,《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等真人秀节目可谓独领风骚。电视真人秀节目只要以伦理底线为参照点,以宣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就能凭借其“真实”的魅力,继续称霸,正如荷兰学者范?祖伦所言:“真人秀代表了观众‘渴望真诚性的乡愁’。”⑥(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戴永明:《传播法规与伦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87页。

②④⑥李立:《奇观社会的文化密码——电视真人秀的游戏规则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78页,79页,275页。

③埃里克·麦克卢汉、费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4页。

⑤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59页。

来源:《视听》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