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对于党报而言是个挑战,尽管面临的局限较多,遭遇的阻力较大,但党报在舆论监督领域一定要有所作为。作为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机关报,《北京日报》一直重视舆论监督,并不断探索和实践新时期如何进行舆论监督。
《北京日报》于2004年设立《党报热线》栏目,2006年设立《政府与市民》专版,目前《党报热线》栏目和《政府与市民》专版已经成为《北京日报》舆论监督的主要版面。10年来,该栏目和专版逐步确立了“监督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原则,把民生问题作为舆论监督报道的核心内容,坚持的理念是:开展舆论监督是为人民服务,必须深入实际和注重效果。
在实践中,《北京日报》摸索出一套舆论监督的流程和机制,利用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的各种传播途径,深入一线调查完成报道。
明确定位“监督是为了解决问题”
2004年6月,《北京日报》设立了舆论监督的固定栏目《来到您身边 听您诉烦恼》,后改名为《党报热线》。该热线栏目设立伊始,便确立了“监督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定位。第一期热线刊登后,时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曾批称赞该栏目:“这就是舆论监督,问题是如何使这些珍贵的信息起到作用,使政府有关部门和区县能及时采取措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和解决。”于是,北京市政府督查室特别为该栏目建立起督查反馈机制,尽管栏目设立之初遭遇选题少、调查难、反馈慢等问题,但一直坚持“监督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原则,力争做到市民的每个呼声建议都有着落有回音。
正如中宣部2005年印发的《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中提到的,舆论监督要注重效果,要富于建设性,要着眼于解决问题,跟踪报道处理结果;既大胆揭露和批评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又防止人为炒作带来消极影响,使舆论监督真正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监督是为了解决问题”也成为《北京日报》衡量舆论监督选题——报道与否、如何报道的原则和依据。在具体工作中,热线编辑会认真处理每一件读者来信、来电和留言,筛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选题,经过记者现场调查核实后完成报道,不仅在报道中善意指出相关部门或责任单位存在的问题,而且在报道后与各方反复沟通,力促问题解决或改善。
2014年北京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昌平区虎峪自然风景区内冒出十多栋小产权别墅》就是《北京日报》舆论监督的典型代表。小产权房问题一直比较敏感,尽管相关部门三令五申,偷建小产权房仍屡禁不止。记者接到线索后,意识到问题性质恶劣,立即赶赴现场调查。文章见报当天就引起了国土资源部监察大队的重视,第二天,国土资源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了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严查小产权房。仅仅4天后,这几栋尚未入住的小产权房就被夷为平地。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明确表示,此次拆除拉开了本市排查小产权房系列行动的序幕,这篇报道充分体现了党报舆论监督的强大影响力。
时任北京日报社社长的梅宁华曾针对虎峪小产权房的报道表示:“新闻报道是正面还是负面,关键看报道的动机。”《北京日报》的舆论监督是反映党和政府关心、想推动的问题,或者由于“灯下黑”而造成的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党报把问题曝光后,给了有关部门动力和抓手,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毫无疑问,党报这种舆论监督同样是正面报道,给予社会强大的正能量。
监督是为了督促各级政府改进工作
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机关报,《北京日报》对于北京市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具有相当的威信和影响力。充分地利用这一优势,舆论监督报道后通过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可以快速得到反馈,并推动部分问题得以解决。近10年来,通过《北京日报》“一栏一版”为百姓解决了上千件民生问题,2013年见报反映的各类问题共600多件,其中问题得到改善和解决的有200多件。
2014年6月9日《政府与市民》专版刊登了报道《文物部门说不开放,可读者眼见——旅游团却能登上正阳门箭楼》,反映了文物部门管理不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不当经营的问题。文章见报当天就引起了北京市文物局的重视,立即组织召开会议,研究正阳门的旅游问题,并于当晚决定,正阳门箭楼采取预约方式,对全社会开放,同时清理文物周边的商贩,规范旅游秩序。“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倾听群众的意见,反映群众的需求,让各级政府关注民生,改进工作,是党报舆论监督的主流。
2011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当天,《政府与市民》专版刊登报道《当年体育乐园如今变了味——工人体育场能否恢复更多群体设施》。记者选取了北京地标性的体育场所工人体育场进行现状调查,批评工体过度商业开发,餐厅、酒吧等娱乐设施无限制扩张、侵占群众体育健身场地的问题。文章见报后,曾有知情人传话:“你以为谁都能在工体开餐馆吗?小记者调查这个有什么用,别以卵击石了!”没想到的是,文章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并引起了市领导的重视,很快工体内的市场被关闭,恢复了绿地。不久,市总工会宣布,工体还将新增市民健身的服务功能,工体跑道还将免费向市民开放。
《北京日报》的舆论监督不以追求新闻轰动效应为目的,但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敢查敢报,而对于影响百姓利益的小事同样认真处理,逐渐形成了《北京日报》舆论监督求真务实的风格。
2009年10月《政府与市民》专版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救生衣在哪里》,讲述了作者乘坐南航航班时,竟然发现座位下放救生衣的口袋是空的。没想到这则短短二三百字的边栏小文竟引起了北京市委宣传部领导的注意,专门来电话表示关注,于是《政府与市民》专版刊登了一期“公众话题”——这架航班是否应该配备救生衣,通过对民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消费者协会律师的访谈,解读这一问题并展开讨论,这组报道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可见,小栏目小稿件同样也能实现舆论监督的大作为。
当然,解决问题并不总是那么顺利。今年1月6日,《政府与市民》专版报道了《门头沟石门营社区上万户居民上班——靠890“旅游车”进城难》,反映890路公交车座位多通道窄,不能满足早晚居民通勤需求,但有关单位并没有进行任何改进。针对这一问题,《北京日报》2月17日刊登追踪报道《读者建议合理调配运力——891人少车空 890依旧拥挤》,建议更换车型、增加车次,提高运力。连续两篇文章见报后,终于促使门头沟区交通委回应报道并采取改进措施,于是2月27日刊登报道《门头沟区调整公交线路——890路拥挤状况将缓解》。这3篇报道说明,通过舆论监督的系列报道,充分发挥党报影响力,就可以推动政府职能部门切实解决问题。
监督是为了推动政府政策的完善
通过党报的舆论监督,不仅解决了群众反映的某一个具体问题,还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出台各种政策,如2013年全市彻底排查小产权房,煤改电优惠电价时段的延长,公园内禁止设立私密的高档会所,2014年老年助残金“券改卡”……有关部门逐步完善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了党报正面监督的积极作用,让舆论监督释放更多的正能量。
2013年4月11日,《政府与市民》专版刊登《会所、公司进驻团结湖公园,游人抱怨——锻炼没了地公园变了味》,反映越来越多的会所饭店占据公园的领地,游人活动空间被挤占的问题,并提出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公益服务的问题。这篇报道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住建部于5月1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园建设管理的意见》明确要求,确保公园姓“公”,严禁从事任何与公园公益性及服务游人宗旨相违背的经营行为,要求各级住建部门就公园中存在的违规情况进行汇总,责令整改。
政府每年都在积极为民办实事,出台各种民生政策。政策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政策完善的过程,就是《北京日报》舆论监督的空间,而《北京日报》舆论监督的报道往往又成为政府改进政策措施的依据,也是改善提升决策和执政水平的动力。在舆论监督中,媒体与政府应实现良性互动。
《北京日报》聚焦民生的舆论监督,不是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而是深入实际,着眼于效果,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利益,有利于推动实际工作,有利于政府完善政策,真正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作者单位 北京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