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微电影不仅极大改变了电影行业的格局与样貌,更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颇有成为一门新兴显学之势。本文聚焦于两岸微电影发展的异同,以豆瓣网电影专区2011至2013年间两岸微电影为研究样本,从微电影数量、类型、制作、发展状况等方面入手,对两岸微电影发展格局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微电影 两岸 对比
前言:
以投资小、周期短、创作自由度高为主要表征的微电影自诞生之初便展现了极大的发展活力。从被视为国内微电影萌芽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微电影《一触即发》再到后来狂赚一亿多点击量、爆红网络的《老男孩》,直至目前数量成倍递增、类型趋于多样、制作日渐精良的微电影,此种新兴影像形态以令人惊愕的速度发展,并深刻地变革着当下电影行业的格局与样貌。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微电影也吸引了愈来愈多学者的目光,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虽如此,但微电影研究毕竟还处于肇始状态,许多问题均未得到很好的解答。就最基本的概念来说,学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知,笔者在比较了众多学者对于微电影概念的界定之后,倾向于接受吴迎军在《微电影 :一个问题漩涡的勘探》一文中的表述:微电影是在网络新媒体“微时代”语境中,通常进行同一主题的系列作品生产,是具有“微时长”、“微周期”、“微投资”、免费观看等特点的“作者式文本”。其“微时长”时间长度一般在 40 分钟以内(和传统“短电影”的“短时长”相近),其“微周期”摄制时间在数周左右,其“微投资”是在保证专业电影摄制组工作数周运作资金基础上的低成本,主要通过互联网网络、手机网络等媒介平台传播。1
事实上,除了大陆之外,台湾的微电影近年来也发展得颇为红火。作为同样一种影像形态,大陆和台湾的微电影自然有其内在一致性,但是此外,两岸的微电影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特色与路径,并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格局。对两岸近年来的微电影作品进行梳理,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对于深入认知两岸微电影的发展格局,把握两岸微电影今后走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样本取自豆瓣网。选择豆瓣网电影专区里的两岸微电影作品进行研究是出于两方面考虑。首先,豆瓣电影专区中的电影作品数量众多,以其中含有的两岸微电影作品为研究对象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文章结果的准确性。其次,豆瓣网是一家极具影响力的网络服务型社区,其2012年月度覆盖用户超过一亿,拥有较大基数的用户群。其中的豆瓣电影专区堪称中国最大与最权威的电影分享与评论社区,因此,将这之中的两岸微电影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文章结果的科学性和代表性。
就研究的年份而言,文章针对的是2011年至2013年的两岸微电影作品。微电影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微”时代的到来,而从2011年开始,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介的发展,我们逐步进入到了“微”时代。针对两岸民众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2011年12月揭晓的“海峡两岸年度汉字”的评选中,“微”字以40.74万票获选2011年度汉字。两岸民众在2011年通过评选认可“微”时代的来临。2因此,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2011年以来的微电影作品具有一定的现实契合性。
研究样本选取的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在豆瓣网电影专区以“台湾”、“微电影”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得到微电影作品41部。再以“2011年及以后”、“2014年以前”为界限进行筛选,得到微电影34部;随后,在豆瓣电影专区以“中国大陆”、“微电影”为关键词,搜得微电影195部。再以“2011年及以后”、“2014年以前”为关键词进行筛选,得到158部微电影作品;最后,以吴迎军所下的定义为标准对所得的微电影进行核查,剔除其中不合要求的作品。核准发现,所得作品均符合吴的定义,可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得作品,笔者从微电影数量、类型、制作、发展状况等方面入手,对两岸微电影发展格局进行比较研究。
一、两岸微电影发展格局之不同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两岸微电影在数量、类型、制作三个层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或囿于客观条件制约,或因为主观原因影响而导致的差异与不同,深刻形塑着两岸微电影行业不同于彼此的发展格局。
(一)数量层面
两岸微电影产量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即使不参考其他任何统计数据,单单从豆瓣网电影专区显示的数据来看,2011年至2013年间大陆158部的微电影的数量要远超过台湾地区的34部。虽然这只是豆瓣网电影专区上的数据,并不齐全,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岸微电影产量的差距。事实上,据初步统计,截至2013年12月中旬,大陆地区网络播放平台共上映微电影9000片次。平均每个视频网站上映800部;每月上映67部;每天上映2部。这样的数据是台湾地区微电影行业难以达到的。3
产生这样的差距是可以想见的。首先,微电影打破了影视行业专业人士对于电影生产的控制,让许多希冀通过镜头诉说故事、抒发情感的人获得了机会,让许许多多草根大众成为了创作者。这种低门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微电影创作。此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口数量成为了微电影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相较来说,大陆地区的人口基数是台湾无法比拟的,由是大陆参与创作的草根大众也会大大超过台湾,大陆微电影数量上的优势也就不足为怪了。其次,大陆的微电影行业比起台湾地区具有先发优势。当《老男孩》等微电影已火爆大陆之时,台湾地区的微电影还没有完全从过去的传统短片中独立出来。由于网络习性和文化差异,台湾地区的微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脱离旧式文艺叙事短片的痕迹,甚至于只是文艺叙事短片的web3.0版,这导致影片创作门槛过高,许多真正的草根阶层无法进行生产,因此台湾地区微电影在数量上很难与大陆等量齐观。
(二)类型层面
豆瓣电影专区中大陆158部微电影研究样本的类型分布如下:《7喜?蝴蝶效应》《爱?在线》《别克十二星座微电影》等14部商业定制类微电影;《嘻
哈四重奏》《95分的烦恼》《一部佳作的诞生》等41部喜剧类微电影;《橘子与罗兴》《初见》《南京爱情故事》等35部爱情类微电影;《巴比伦迷雾》《我要进前十》《特殊交易》等29部剧情片;《嫩模圈》《岛国奇欲记》等15部情色片;以及6部公益类、5部城市宣传类、5部惊悚悬疑类、3部动画类、2部科幻类和3部其他类型微电影。(具体比例见图1.1)
通过对收集到的台湾地区微电影样本进行分析,得到其类型分布结果(如图1.2所示)。34部微电影研究样本中,包括由金士顿投拍的《记忆月台》,可爱多投拍的《这一刻,爱吧2013》和ELLE投拍的《她,一个人的旅行 》等5部商业定制类微电影;《爱情限量版》《想幸福的人》《过站》等14部爱情类微电影;《黑蚀》《春游》等5部MV式微电影;此外还有3部同志类、2部喜剧类、2部惊悚恐怖类和3部其他类型的微电影。
通过上文描述和图表显示的内容,不难看出两岸微电影在类型层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陆微电影类型较为多样。在豆瓣电影专区中的大陆微电影包括了爱情、喜剧、惊悚悬疑、动画、科幻等多种类型。相形之下,台湾地区的微电影显得过于单一,只有爱情、MV式、喜剧等较少几种类型,并且突出集中于爱情类。从图1.2中可以看出,爱情类微电影的占比达到了41%。虽然,豆瓣电影专区不能代表全部情况,或许还有一些类型的台湾微电影未被纳入考量。但是,此结果却也为我们管窥蠡测整体情况提供了一个依据,毕竟以全面权威著称的豆瓣网情况尚且如此,那么即使还有其他类型的台湾微电影存在,其数量也定是寥寥,不能从整体上改变台湾微电影类型较为单一这个大格局。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相较于微电影在大陆已然成为各式各样叙事短片的最新集合名词,由于台湾网络习性与文化差异的不尽相同所致,微电影在台湾现阶段仅是“昔日的音乐爱情电影式 MV”或是“剧情式(公益商业)广告”的 web 3.0 版本,象征一种必然的策略运作和网络时尚趋势,如此而已。42.两岸主打微电影的类型不同。从图1.2中可以看出,在台湾微电影市场中占比最高的是爱情片,而相同类型的影片在大陆市场占比虽然也达到了22%,但却并不是最高的。通过图1.1可以看出,在大陆微电影市场占比达到26%、力压其他类型微电影的是喜剧片,而该类型片子在台湾市场只占了6%的份额。由此可以看出,两岸主打微电影的类型不尽相同。
3.两岸具有各自特色的微电影类型。分析上文不难看出,MV式微电影是台湾独具特色的微电影类型,至少在豆瓣电影专区中,大陆市场上并没有类似的微电影。这与台湾地区音乐行业的整体实力是分不开的。台湾音乐的发展水平在整个华语地区都堪称翘楚,这成为了MV式微电影产生发展的基础。相较而言,情色类微电影则可认为是大陆地区独具特色的类型。由图1.1可知,其占比已达到9%。虽然,近年来大陆微电影行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但是在微电影欣欣向荣的大背景下也暗藏着某种程度上的无序和乱象。情色类微电影在大陆微电影市场上的火爆便是明证。由于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和生产把控,微电影行业为许多钻空子的人留有了余地。一些生产商和制作人为了追求高额利益,大打情色牌吸引受众,近年来像《青春期系列》《嫩模圈》《岛国奇欲记》等众多爆红网络的微电影似乎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情色类微电影发展的“春天”。
(三)制作层面
仔细分析比较豆瓣电影专区所收集的两岸微电影作品,可以发现它们在制作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制作人员和背后蕴含的制作理念两个方面。
1.台湾微电影制作人员大多为专业工作者。台湾方面的微电影制作人员主要为专业的影视工作者和少量具备极高专业素养的在校大学生。在得到的34部微电影样本中,很难发现其中有真正出自于草根阶层创作者的作品。大陆的情况则不同。开启大陆微电影创作高潮的并不是专业电影工作者,而是传统意义上的草根阶层。不论是最初靠重新剪辑、配音,戏谑恶搞《无极》而出名的胡戈,还是凭借《男艺妓回忆录》《老男孩》等作品火爆互联网的老男孩,他们都是被主流标准埋没了的民间草根炒创作者。虽然这些创作者连同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为精英阶层所指摘,但是从他们所获得的关注度来看,其作品是为人们所欢迎的,并在事实上改变了原本僵化的电影创作格局。
2.两岸微电影制作理念不尽相同。台湾微电影制作人员多为专业化电影工作者,因此他们的作品难免带有传统电影的印记,这些作品更像是一部部短片,而不是当下意义的微电影。大陆方面不同于台湾,由于众多制作人员先天性的草根色彩,使大陆微电影自诞生之初就有别于影院的胶片电影,带有自身浓郁的平民化、草根化特色。当然,有人会指摘这样的微电影太过轻薄,缺乏扎实的剧情和深刻的内涵作为支撑。但是用电影美学的标准来要求微电影,对于微电影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微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草根民众作为创作主体的影像表达形式,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它更加接近于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所谓的“生产式文本”,是兼具生命力与广泛参与性的文化表达形式,所以我们不能以法兰克福学派式的精英文化标准视之。
二、两岸微电影发展格局之相同
除了差异,两岸微电影还在许多方面存在一致性。具体表现为两岸微电影发展势头均十分强劲,但与此同时影片类型均过于集中。
(一)类型过于集中
如前所述,大陆微电影类型较台湾地区丰富。但是,存在差异的同时,两岸微电影在类型方面也有相同之处——类型过于集中。虽然在前文中列举了大陆微电影的众多类型,但是仔细分析之后可以发现,事实上大陆微电影的类型主要集中于喜剧、爱情和剧情类。台湾的情况也相似,占主导的类型为爱情片和MV式微电影。为了更加直观的体现两岸微电影类型过于集中这一问题,笔者分别制作了大陆喜剧、爱情类微电影占比统计图(图2.1)、台湾爱情、MV式微电影占比统计图(图2.2),以及两岸爱情类微电影占比统计图(图2.3)。
根据上图可知,大陆爱情类、喜剧类微电影占比达到了48%,而台湾地区爱情类、MV式微电影的占比更是高达56%。此外,根据图2.3可知,爱情类微电影在两岸微电影占比达到26%,超过了1/4强。虽然有人说,爱情是影视艺术甚至于各种艺术形式永恒不变的主题,但是如果艺术只剩下了爱情这一个主题,那么难免会让人产生单调乏味之感。
可见,微电影类型过于集中并导致单一化倾向,是两岸微电影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这就要求微电影创作人开拓思路,锐意进取,勇于尝试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使两岸微电影作品不仅在数量上,也在类型和质量上快速增长。
(二)发展速度快
网络是微电影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视频网站、手机以及各种移动终端是微电影的最主要的播送平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互联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电影发展。而目前高速发展的大陆互联网和循序渐进发展的台湾互联网,为两岸微电影的爆炸式增长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根据互联网中心的调查,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同时,移动互联网也保持了很高的发展速度。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
随着中国互联网和手机移动市场的发展,微电影的市场蓬勃发展。据统计,截止2013年12月底,我国的手机网民人数已经超过了2012年全年城市影院的观影人数,而网络视频用户早在2012年底已经达到3.72亿。据估算,未来五年内,微电影行业产值可达数百亿元以上。此外,微电影研究热也从侧面反映了微电影的汹汹势头。从2011年开始,国内有关微电影的研究成果迅速增长,一股微电影学术热与产业热同步袭来,不少学者和硕博论文以此为选题。据统计,2013年1至9月间已经发表有关论文560篇。
台湾地区的互联网虽然没有大陆一般的发展势头,但是互联网的移动化浪潮还是极大改变了宝岛的网络结构和生态,催生了微电影行业的移动化进程,拉快了原本较为迟滞的微电影行业,使得微电影越发脱离原本文艺叙事短片的范畴,拥有了属于移动互联时代的特色,使台湾微电影不再只是“昔日的音乐爱情电影式 MV”或是“剧情式(公益商业)广告”的 web 3.0 版本,而是真真切切的微电影。
三、结语
发展速度迅猛以及类型过于集中是两岸微电影行业的共性所在。除了共性,两岸微电影也有差异。相较台湾地区,大陆微电影行业在产量和类型多样性上占有明显优势。而台湾微电影的专业化和精良化程度则值得大陆微电影创作者学习。总之,两岸微电影既具有共性又有诸多差异,可谓是和而不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若两岸微电影能够吸收借鉴对方的优势所在,克服自身存在的弊病,必定会极大激发本地区微电影行业的发展活力,让革新了影像表达形态,丰富了民众文化生活,甚或是开拓了民众话语表达权的微电影获得更好发展。(作者系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11级新闻学系)
参考文献:
[1]吴迎军.《微电影 :一个问题漩涡的勘探》[J].《当代电影》2013(5)
[2]丁宇.微电影:两岸影视互动新模式[J].《两岸关系》2012(7)
[3]飞鸿.2013微电影行业盘点.http://www.tmtpost.com/84111.html.2013年12月17日
[4]郑秉泓.《微型时代的逆袭——台湾短片创作状况》[J].《当代电影》2012(6)
[5]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年3月6日
[6]杨丹伊.《微电影,威势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0月28日(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