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十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丑闻影响下的虚拟社区准社会互动关系考察

——基于百度柯震东吧的网络文本

徐亦舒

2014年12月01日14:3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名人爆发丑闻自然会对其自身造成形象危机,但是,丑闻会对一直喜爱这些明星的粉丝会造成怎样的影响?粉丝面对喜爱的明星爆发丑闻会采取怎样的行动?粉丝为什么会采取这些行动?以及丑闻是否会改变粉丝对于明星的喜爱程度与关注度?这些都是本文想要探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百度柯震东吧的贴文进行文本分析以及虚拟民族志的观察发现:依托网络的虚拟社区虽能提供海量的信息但并没有让名人粉丝接受到更多元的意见,反而是粉丝不断加深对于明星的迷恋。面对丑闻对于准社会互动关系造成的干扰,虚拟社区内的成员的话语行动经历了质疑、反抗与袒护到最后接受与关系重塑。

关键词:丑闻,准社会互动,虚拟社区,百度贴吧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互联网络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行动,它为人们在传统的公司、学校、家庭等社交场所之外开辟了一片全新的社交场所:网络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交友、娱乐、工作、学习等等,网络空间的具体表现形态就是网络虚拟社区(Internet Virtual Community)。网络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尽管有部分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但更多的是体现出精神“在场”、身体“缺场”(林斌,2001)的特点,这与现实的交往则是明显区别的。现实的人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虚拟的人际交往,同样虚拟的人际交往却也影响着现实中的社交活动。虚拟社区吸引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或者类似的社交目的人们聚集到一起。百度贴吧 即是典型的网络虚拟社区,有超过800万个兴趣吧,人们可以在这里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沟通与交流。这其中以明星贴吧占据的数量最多且每日的活跃度 也最高,可见百度明星贴吧是粉丝们网络聚集和进行交流的最主要的社区。

从年初至今就有多达九名娱乐圈明星涉毒被曝光,明星爆发丑闻自然会对其自身造成形象危机。但是,对于一直关注、喜爱这些明星的粉丝会造成怎样的影响?粉丝面对喜爱的明星爆发丑闻会作何反映?粉丝为什么会采取这些行动?以及丑闻是否会改变粉丝对于明星的喜爱程度与关注度?这些都是本文想要探究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2014年8月18日台湾演员柯震东涉毒事件作为个案研究对象,这一丑闻事件的社会影响力较大且涉毒明星柯震东的粉丝众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事件发生距今较近,笔者也几乎全程在柯震东吧观察了丑闻爆发前后吧内成员的反映,便于进行虚拟民族志式的观察与线上访谈。

本文的研究采用过程——事件分析法,从涉毒明星与粉丝的社会行动所形成的事件与过程之中去把握现实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本文要研究的是明星爆发丑闻后粉丝在网络空间的话语表达,这与丑闻事件的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动态过程,因此需要对其话语过程进行分阶段梳理与分析。

在贴吧中进行的人际交流主要以发帖的形式开始,粉丝所有的情感、行动反映也都通过贴文展现出来。笔者通过对贴吧中粉丝关于明星丑闻的多个相关议题的贴文进行文本分析,同时选取明星微博以及传统媒体相关文本作为辅助分析来粉丝与明星的准社会互动关系以及面对丑闻,这种准社会互动关系有何变化。

三、文献回顾

(一)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一词最早是由霍华德·瑞格尔德提出来的,他主要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互联网上出现的社会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中,人们经常讨论共同的话题,成员之间有感情交流并形成人际关系网络”。(Rheingold,1994)国内有学者认为,虚拟社区是一种产生在网络环境中的“类社区”现象(杜俊飞,2004)。

对于虚拟社区的分类,目前较为认可的分类标准是按照不同的需求将虚拟社区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社区:交易型社区、兴趣型社区、娱乐型社区以及关系型社区,(Armstrong & HagelⅢ,1996)分别对应了人们四种不同需求:交易、兴趣、娱乐和人际关系。就本研究而言,明星粉丝进入贴吧参与社交互动主要是为满足兴趣与娱乐两种需求,而这与大多数明星贴吧定位为兴趣吧和八卦吧想契合。

(二)准社会互动理论

准社会互动(Para-social Interaction,PSI),又称准社会交往、拟社会互动等,概念最早于1956年Horton和Whole 提出,主要用于描述媒介使用者与媒介人物的关系。Horton和Whole认为,媒介人物对这种关系的发展具有主动性,他们可以通过自身形象或言论来影响受众对其关系的感知,受众处于相对被动,只能通过持续收看或停止收看节目来控制与媒介人物的关系。

现有的研究中,对准社会互动影响受众行为倾向的研究显示准社会互动对受众的购买决策和行为以及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度都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四、明星贴吧:准社会互动行动场域

在虚拟社区中,社区的管理者通过制定社区规则来规范社区参与者的互动行为以及营造互动情境起到了重要作用(黄少华&沈洪成,2010)。然而明星贴吧为何会成为粉丝网络聚集之地?这是研究粉丝虚拟社区交往活动首先就必须解答的问题。

(一)名人网络自我揭露形塑“凡&星”准社会互动关系

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明星的自我营销、包装策略。明星在保证自身光鲜、迷人给人以距离感之外,积极利用如微博、微信公共账号、扎堆等新媒介“晒”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将一些搞怪、故意扮丑的照片分享给公众,有意拉近自身与人们的距离,给关注他(她)的粉丝一种亲密感假象。因此,可以说网络时代的明星是“明星化”与“平民化”两者兼具。“明星化”包装吸引了粉丝,而“平民化”日常呈现则是成功抓住粉丝心的关键。

具体到本研究的台湾演员柯震东,其微博账号是@柯震東Kai,对其微博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发现:内容主要以每天心情状态、工作行程以及与家人、朋友、粉丝互动为主。明星的网络自我揭露行为拉近了明星与粉丝之间的距离,柯震东呈现在微博上的形象就如同隔壁的邻家大哥哥一般。明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星”,而是随时都能通过网络与你沟通交流的“人”。明星的网络揭露行为使得粉丝对于明星产生一种想象的亲密感,进而形成或强化了准社会互动关系。

粉丝通过社交媒介与明星产生准社会互动关系是粉丝参与明星贴吧的前提。关于“使用——满足模式”的相关研究表明,个人经常采用目标导向的方式寻找需要使用的媒体以完成一些核心目标。也就是说粉丝选取要使用的媒介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笔者通过对柯震东吧内成员的线上访谈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我没有在等你_:开始就是喜欢凯凯(柯震东昵称)就到处找(关于)他的消息,然后就找到贴吧了。每天都到这里面看看其他人贴的关于凯凯的消息。

未得到i:贴吧里别人贴了好多凯凯的新闻,在这里面都是喜欢凯凯的,跟他们比较有话聊。

以上是笔者通过线上访谈部分柯震东贴吧成员参与贴吧互动的原因,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粉丝到贴吧参与互动的基本是带着获取明星新闻、与同为粉丝的成员进行交流以及维护明星形象的目的。由此可见,粉丝进入贴吧参与互动是维持其准社会互动关系的需要,贴吧互动是粉丝准社会互动行为的一部分。

(二)柯震东贴吧设置与稳定社会关系的形成

目前柯震东贴吧共有约74万成员,贴吧内部成员间有着清晰的分级制度,根据参与时间、发帖数量等不同将吧内成员分为18个等级(头衔):

柯家菜鸟、柯家笨蛋、我是木头、继续喜欢、主动出击、有话直说、比我爱他、非你不可、爱戒不掉、爱已痴迷、爱已疯狂、爱已情深、我爱柯家、柯家老头、超级元老、柯景腾、柯顾源、柯家凯

这些头衔名称不仅是吧内成员等级身份的象征,同时也是围绕柯震东这一关系核心命名的,比如“柯家笨蛋”、“我是木头”、“柯景腾”、“柯顾源”都是柯震东演出的戏剧中的台词或名字。等级设置让与柯震东有关的形象符号成为吧内成员的身份象征的一部分,加强了成员自身与柯震东的联系。同时,将这些柯震东戏剧中的名称作为成员身份等级的标识也显示了吧内成员对于柯震东所演出的戏剧角色的认同,而一些昵称(如称柯震东为“凯凯”,粉丝自称为“小木头”)则是对于柯震东真实身份的认同,并且这些认同在贴吧内部成员之间已经是达成一致的共识。

贴吧内部除了明确划分成员之间等级之外,对于成员发言格式以及发言内容也有明确的限制。

成员发言内容与格式都受到限制,对于违规的帖子吧内管理人员往往会强制删除甚至采取限制其发言(即所谓的“封号”)这样的严厉的措施,其目的就是要保证百度柯震东吧成为一个喜爱柯震东的粉丝们沟通、交流的虚拟场域,而对发言格式的统一要求则是为了强化吧内成员的身份认同。

从等级头衔与柯震东昵称的使用呈现出吧内成员对于柯震东戏内戏外的身份认到通过强制的发言规定强化的成员自身的身份认同,这些有意或无意的粉丝行动都是起到了强化粉丝与明星的准社会互动关系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作用。

五、丑闻爆发:丑闻出现后贴吧内成员的话语分析

借助有效的贴吧规则设置与时空再造,成功将自身营造成为吸引明星粉丝网络聚集的社区,在这里粉丝可以获得、交换关于明星的信息以及与具有相同喜好的人进行沟通排解孤独感。逐渐将粉丝与明星间的准社会互动关系变成为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但是,一旦明星爆发丑闻,对这种基于想象的准社会互动以及依靠虚拟社区稳定下来的社会关系会造成何种影响呢?

(一) 丑闻爆料期:稳定关系下的强烈质疑

2014年8月17日晚上,一名叫“徐航”的网友在微信朋友圈爆料:“柯震东吸毒被了,我爸审了一宿,等着看新闻啊!”留言随机迅速在网上热传。随后又有知名网友“陈砺志”在微博上爆料:“消息陆续出来,估计捂不住了。又一个周一见。”

留言一出即引来网上热烈讨论,此时尚属于丑闻爆料期并没有人有确凿证据能证实消息的真实性。 柯震东涉毒传言传出后随即就有网友转到百度贴吧 内,但是最早开始讨论的并不是柯震东吧。为何柯吧网友并没有对爆料传闻进行回应,据笔者的观察,虽然贴吧内有消息爆料但因为大多数吧内成员都极力质疑,认定是有一个无中生有的谣言,并且贴吧版主也严禁传播此类“未经证实的伤害凯凯形象”的言论,故而对于相关爆料帖一律删除。笔者在18日凌晨曾试图转发爆料帖到柯吧,但随即在三分钟内即被举报、删除。

由此可见,建立在准社会互动关系之上的虚拟社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群,对于关于明星丑闻的爆料传言一般持怀疑、否定的态度并且会采取删帖、封号等手段维护明星形象。

(二) 丑闻爆发期:袒护与非理性维护表达

2014年8月18日,京华时报独家消息,柯震东8月14日因在京吸毒已被北京警方控制,网传其吸毒被抓情况属实,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随后其经纪人也发文证实柯震东吸毒并向公众道歉。至此,柯震东吸毒传闻被证实,贴吧成员也不得不面对吸毒丑闻。但是,通过对丑闻证实当日的吧内贴文分析发现,内部成员并不接受柯震东吸毒的消息,同时在话语上表现出强烈的袒护倾向。

Girl涵Amy: 【Kaiko】不允许有人讽刺东东

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有一次被原谅的机会,所以,东东,加油,你一定可以的,我们不会怪你。从头再来为何不可???

通过笔者的统计,从8月18日柯震东吸毒丑闻被证实后到8月19日,一天时间内柯震东吧共有超过14000多条类似表达支持柯震东的帖子。对这些贴文进行高频词汇分析发现:

大麻、犯错、支持、加油、原谅、吸毒。

这六个词成为贴文中最主要出现的词汇。由此可见,面对被证实的吸毒丑闻,粉丝们前期与明星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准社会互动关系并没有随着丑闻的爆发而崩溃,相反却表现出强烈理解、原谅甚至袒护的情感。

与此同时,随着丑闻的逐渐扩散,一些原本并不是柯震东吧的成员开始在吧内发文辱骂、恶搞柯震东。面对这些所谓“黑粉”,吧内成员表现出对柯震东的非理性的维护、争执。

与此同时,并非所有贴吧成员都是失去理性思考、一味袒护柯震东的涉毒行为,也有部分成员保持冷静,对自己与明星的虚拟关系进行重新思考,但是这部分理性的表达却是迅速被非理性的情感表达所掩盖。

(三)丑闻发展期:贴吧意见领袖引导下的准社会互动关系重塑

面对吧内成员的非理性表达以及与所谓“黑粉”之间发生的激烈争执。贴吧版主作为该虚拟社区的管理人员开始发布吧内公告,维护吧内的环境以及控制贴吧成员的非理性情绪,借此来维护虚拟社区的秩序。

简要分析版主的贴吧内发言规范可以发现,在公告中社区内的版主充当的是类似于意见领袖与社区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一方面需要维护社区环境继续充当一个明星信息交流与粉丝互动的平台,另外一方面又要安抚吧内成员的情绪。对于所谓不顾事实与伦理、道德、法律的“脑残”言论使用删帖的强制手段,以此来重塑与矫正粉丝的准社会互动关系。同时,对社区以外的非粉丝群体则是请求他们不要再故意抹黑柯震东,借此来维护明星形象,尽力维持吧内成员与社会成员间和谐相处。

经过版主的多篇公告、对违规贴文强制删帖并且随着丑闻的不断发展,吧内的“黑粉”与“脑残粉”言论被清理,发言重回温和。原有的因丑闻遭受质疑的准社会互动关系被重新塑造,贴吧回归成为获取明星讯息、交流日常生活的虚拟社区平台。

笔者通过对贴吧管理员与几位版主进行虚拟线上访谈发现:1、贴吧成员数量并没有因为柯震东丑闻而大量减少,反而增长了近3千名关注者。2、贴吧内成员活跃度也并没有受丑闻影响。3、成员对于柯震东讯息的关注相较于丑闻前大为提高。由此我们可以简单推断:百度贴吧让明星的粉丝更加深对一个明星的迷恋,并没有让他们聆听到网络上更多元声音,保持对明星的一个客观冷静的评价。

反思网络究竟是扩大我们的视野胸怀,还是加强我们的固有认知、收窄我们的眼界

六、总结

通过对柯震东吧的观察发现,依托于网络虚拟社区(百度贴吧)准社会互动行为并没有因网络海量信息与多元交流而让粉丝保持对明星丑闻行径保持冷静、客观的思考与评价,反而是加深了粉丝对于明星的迷恋。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网络虚拟中的互动是准社会互动的一部分,准社会互动的形成源于粉丝对于明星的亲密想象。这种亲密想象使得粉丝对待明星如同家人、朋友一般,丑闻往往很难消解粉丝对于名人的痴迷,甚至反而会加强这种迷恋感。可能网络社区也不像我们时常想象的那样大大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加强了我们的固有认知,反而收窄了我们的眼界。

而考察丑闻情境下粉丝在虚拟社区话语表达也证实尽管基于虚拟环境以及想象的准社会互动关系与传统的基于社会实际交往的互动关系在交往形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虚拟社区中准社会互动是在一个再造的空间中进行的身体缺场的互动,这与传统的社会互动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但两者并不具有本质的差异。尤其是本文研究的丑闻对于准社会互动关系造成的干扰,虚拟社区内的成员的话语行动与实际的社会交往行动基本相同,都经历了质疑、反抗与袒护到最后接受与关系重塑。(作者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参考文献:

[1]Armstrong A., Hagel J.(1997). Net Gain: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M],Harvard Business Press.

[2]McCroskey,J.C.,McCain,T.A.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measurement[J].Speech Monographs,41;261-266

[3]Rheingold ,H.,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Mass, Addison [J] Wesley Inc.,1993

[4]杜骏飞. 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J]. 现代传播, 2004, (1).

[5]黄凯毓 ,Facebook中的拟社会互动现象分析——Facebook讯息呈现特性对线上交流之影响,中华传播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

[6]黄少华, 沈洪成. 虚拟社区中的权力关系——以"中穆社区"为例[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 (5).

[7]林斌,虚拟中的身体与现实[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201页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