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报的出现对于人类传播历史的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使得低成本地进行远距离大量信息传输成为可能,彻底解放了文字媒介;它重新建构了新闻文本,使得“倒金字塔体”得以确立,并演变成为新闻传播的惯性思维;它使得新闻更快地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催生了现代通讯社的诞生,从而确定了当代世界新闻传播格局。然而,传统的电报体系正受到分布式、交互式、碎片化的互联网传播的挑战,电报体系的缺陷正在从新媒体中得到补偿。人类的传播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融合和进化。
关键词:媒介进化 电报 倒金字塔 通讯社
2014年3月19日,腾讯公布2013年全年财报。财报显示,2013年腾讯总营收604.37亿元,同比增长38%。 这一数字足以让新媒体的拥趸击节称赞,同时也让传统媒体人产生了深刻危机感:尽管央视从2013年起不再公布广告招标的总额,但从2013年央视的年度经营目标是实现240亿元的销售任务来看,央视让出坐了多年的“媒体首富”交椅已经没有悬念。
而在媒介研究者看来,这种变化,不单单是步履蹒跚的传统媒体在一路高歌的新媒体面前的又一次被动落后,也未尝不是媒介变迁的缩影:报纸、广播、电视所代表的传统媒体,以及他们身后庞大的、曾经改造新闻文本、划定世界传播版图的“电报体系”,正在被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传播新格局颠覆和超越。
以媒介环境学的观点来看,这种媒介的变迁,就如同生物的进化一般,物竞天择,自成其规律。当我们看到新兴崛起的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对垒连连告捷、想要一探究竟时,首先横贯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由电报技术所衍生出的传统传播体系是什么样的?电报拥有何种优势,得以构建出这样的媒介生态;它的基因又有何局限,使其在媒介进化大潮中逐渐被后来者居上?
一、 文字自此自由
电报的出现与文字传播的发展密不可分。在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中,文字的出现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当口耳相传的语音有了凝固的可能之后,如何将这种凝固的信息流传得更远、保持得更久更精确,就成了文字这一媒介在发展中要面对和解决的两大问题。甲骨竹简虽能长久保存,但却因不便运输而难以自由传播。飞鸽传书、驿马快报尽管在极大程度上跨越了空间的界限,但巨大的运输成本却不能保证大量信息得以流通。
造纸术的出现和改进、古登堡发明现代印刷机,使得文字能够大量复制,文字的保真度大大提高,跨越时间的能力也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但此时的文字,并未得到完全的自由,因为低成本地进行远距离大量信息传输的技术还未出现,也就是空间自由度的问题还悬而未决。这一问题直到现代印刷机出现400年后才真正得到解决。
1844年5月24日,摩尔斯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大厦最高法院厅里,用自己发明的电报机,向数十里之外的巴尔的摩发送了世界上第一封电报:“上帝啊,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这个《圣经》中的句子,用来赞叹电报给人类传播带来的改变并不为过。因为这个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电流进行信息传输的媒介,可以通过交换电路传输电信号,将世界上几乎任意两个点连接。要知道,就在三年前的1841年,美国报人贝内特、斯温(《费城大众纪事报》)和艾贝尔(《巴尔的摩太阳报》)还在合租专用火车机车,把哈里森总统的就职演说词送到巴尔的摩、费城和纽约。 但自此以后,文字的传递再也不用依赖运输工具。正如传播学者凯瑞(James W. Carey)所言:“在电报之前,‘communication’被用来描写运输,还用于为简单的原因而进行的讯息传送,当时讯息的运动依仗双足、马背或铁轨运载。电报终结了这种同一性,它使符号独立于运输工具运动而运动,而且比运输的速度还要快。”
这种运输传播二位一体的终结,意味着文字在空间上也得到了彻底的自由,它不仅可以以低廉的成本得以复制和保存,也能够以极小的代价跨越空间。这项意义重大的传播革命首先惠及西方。当莫尔斯发出世界上第一封电报后不久,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爆发,美国各报纸就将刚刚诞生的有线电报运用到战争的报道之中,以至于当时美国总统波尔克都是通过《巴尔的摩太阳报》的电讯首先获悉美国军队在维拉克鲁斯获胜的消息。
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电报直接引发的传播革命和间接引领的制度变革,逐步蔓延至全世界。1919年1月至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的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却在山东问题上遭到了外交失败,操纵会议的美、英、法三国背着中国将山东的主权出卖给了日本。这一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极度愤慨和强烈抗议,并直接导致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在100多年前的这场跨国信息传播中,恰恰是电报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中介角色。尤其是《大公报》记者胡政之采访巴黎和会拍发的新闻专电和通讯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让中国在山东问题上外交失利的消息是如何迅速地传到国内,又让国内的舆论得以传递至千里之外的巴黎,进入中国代表的视线。
就这样,电报这一人类历史中姗姗来迟的媒介,让存在了几千年的文字得到了完完全全的解放,文字媒介的全盛时代就此到来。
二、 电报与“倒金字塔”
全新的媒介技术出现,对于新闻传播的深刻影响首先在对于新闻文本的重新建构。陈昌凤通过对1870~1920年代《申报》与《纽约时报》的新闻图式分析,推导中美新闻叙事结构的演变和趋同的现象,以及电报在其中发挥的主要作用。研究发现,电传新闻建构了新的叙事模式,传播技术导致不同文化中新闻叙事结构趋同。 然而,电报对于媒介文本最深刻的影响,还不仅仅在于改变叙事结构,而是催生出了一个在当时全新的、至今也仍然通行的新闻文体——“倒金字塔”体。
关于“倒金字塔”体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美国内战和当时初期使用的、不可靠的电报电话业务,迫使记者把最重要的新闻放在第一段,以免自己的报道在重要新闻未传出之前便“半途而废”;也有人认为“倒金字塔结构”是内战后产生并普及起来的,电报电话业务的逐步普及、自由竞争市场的形成迫使所有的记者运用客观写作手法,把纯粹的事实交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于是,“倒金字塔结构”应运而生。
尽管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倒金字塔”的出现仅仅是媒介进化的产物,但不难发现,不论是哪一种观点,均认可这一文体同电报的出现息息相关。这种伴随着电报技术运用而成熟起来的文体的寿命甚至远远超过了作为新闻传播手段的电报的存在时间。“倒金字塔”不仅被文字记者奉为写作的圭臬而统治了报纸的绝大多数版面,甚至深深烙印在其后出现的视听媒介之中,成为一种新闻传播的惯有思维。例如,大量运用影像传递信息的电视媒介为了弥补线性传播的缺点,也会在新闻的开头对最重要的信息进行提示,用以告诉观众最重要的信息并吸引他们留在电视机前。这种“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的做法,无疑构成了标准的“倒金字塔”。 从这个角度上说,近现代的广播、电视媒介尽管不是电报技术的直接产物,但其新闻文本却仍未走出电报构建的传播逻辑,仍是“电报体系”中的一部分。
三、 电报与通讯社
媒介进化的背后,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永不停息地推动者技术元素的发展进步,那就是人类对信息传播永不满足的渴求。而当电报拥有了跨越空间的强大能力时,这只看不见的手不会停止它的作用。相反,更大的需求将被新兴的媒介刺激出来。
随着文字的彻底解放,现代报纸也冲破了发展的最后一道桎梏。在莫尔斯发出世界上首条电讯的当天,他就为《巴尔的摩爱国者报》发出了第一条刊登在报纸上的电讯稿,正如美国新闻史学者所总结的,这条内容为“1时——众议院刚刚就俄勒冈问题提出一项动议并交由全体委员会。被否决——79票赞成,86票反对”的简短消息,“是19世纪意义重大的新闻报道之一——之所以重大,不是因为其内在的新闻价值,而是因为它预示了一种全新的传播体系的出现”。
各家报纸此后都迅速应用了这项发明,前文提到的著名办报人贝内特也与时俱进,凭借着电报帮助自己战胜了竞争对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人们开始使用电报线来传送排版:爱德华·培林发明的培林式传真电报机使得报纸可以刊登在任何地方拍摄的照片。 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增加,使得报社在财源广进的同时,面临着记者和通讯员数目捉襟见肘的难题。
与此同时,当文字实现彻底的空间自由,新闻传播的“全球观念”也开始出现。如学者所总结的,“由于电报的出现,时空的距离被大幅度压缩,人们的生活世界以及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与感知方式,随之发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变化。比如,过去占据报纸中心的本地新闻,逐渐被遥远的外地新闻所取代。” 人们对于及时、准确的国际新闻的需求在技术难题破解之后也随即浮出水面:人们需要一个能够采集远处的新闻并进行传播的机构,为分布在各地的报刊提供服务。
当这些需求形成一种合力,通讯社的诞生就成为了意料之中的事。美国的美联社、法国的哈瓦斯社(法新社的前身)、德国的沃尔夫社、英国的路透社等通讯社相继成立,三家欧洲通讯社很快垄断了各自国家的新闻业务,迅速成为了世界新闻报道的主流,美国虽有更小更活跃的新闻社存在,但美联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正如同经济学市场结构理论所揭示的,当信息市场进入寡头格局之后,少数处于市场主导地位的新闻“厂商”很快趋向于共谋,通过协定划分市场,避免过分竞争,维护既得利益。在电报诞生后15年后,三大世界性通讯社于1859年签订协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交换国际信息而共享市场。1872年,美联社加入协定。 三大通讯社在全世界划分了采访、发布新闻的范围。还是一个国家性通讯社的美联社,则获得在美国采访、公布新闻的权利,它采集的美国新闻交由三大社,按各自的活动范围,向外发布。这项100多年前的“三社四边”协定影响如此之甚远,以至于今日世界新闻的版图仍未跳脱出当年的框架。
据统计,到20世纪末,美联社在全球有订户近两万家,其中在美国国内有订户7700多家,其中国外订户遍及1l0多个国家,达8500多家。法新社的国内订户有2750家,国外订户有10500家。路透社的新闻用户遍及世界各地,媒介直接用户为3000多家,间接订户在10000家左右。 尽管先后有塔斯社、新华社的出现和崛起,但长期以来,大型通讯社占世界新闻流通总量的80%,毫无疑问地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处于垄断地位。
电报催生出的通讯社,深刻影响着全球新闻传播的格局。
四、 超越电报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格局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创立于1981年的彭博通讯社虽是后起之秀,但它凭借着新型的终端机器和网络技术,成立后仅用了 22 年的时间,就将它的金融数据市场的销售收入超越了具有150 年历史的、世界上最大的资讯公司——路透集团,使后者不得不通过被汤姆森公司并购迎接挑战。
如果说彭博社对于路透社的挑战仅仅是通讯社内部力量的重新洗牌,那么,互联网对于传统的通讯社主导的新闻传播格局的影响则很可能是颠覆式的。电报及后继的广播、电视技术独占数据的方式专递信息,收到了互联网分布式、交互式数据传播方式的全面挑战。在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中,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网络即时聊天等,新闻消息采集和传输的成本大大降低——而这正是新闻媒体购买通讯社稿件的原因所在和通讯社立足之本。
同样被基于互联网的传播所超越的,还有经典的新闻文本本身。当传统的传受界限不再分明,海量信息涌来之时,人们倾向于接受反逻辑、碎片化的内容。他们不再需要媒体告诉他们什么是重要的、有趣的,而选择主动接受自己感兴趣和认为有用的内容。长期称霸传统新闻媒体的“倒金字塔”体面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文本时,显然有些招架不住。碎片化的信息正在替代严谨的“倒金字塔”新闻,成为人们对外界认知的主要来源。
其实,电报构建的传播格局被超越的背后,同样还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在推波助澜。正如媒介环境学者保罗·莱文森所指出的,人类的认知具有不完美性,这种不完美推动者认知的进步,媒介作为人类认知的手段和结果概莫能外。同时,对于这种不完美,人们是不甘于满足的,而是用理性去对技术的缺陷进行调整和修正。当电报完全解放了文字之时,电话和广播随后出现,补偿了电报不能传输声音的不足;而电视的发明,则又补偿了电话和广播传输画面方面的遗憾。当文字、声音、画面都能做到完全自由、电报构建的传播格局已经无从补偿之时,互联网诞生了。这种分布式包交换的技术从诞生开始,就天生地拥有一个优良基因——交互性,因而,互联网得以满足人类分享、交换、互动的需求,而这些,都是传统的电报体系无法给予的。尽管电报在一百多年前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但逐渐被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介所超越,也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至于,被超越之后的电报体系最终会去向何方,超越电报的互联网又会被何种媒介所超越,也恐怕只有向那只看不见的手发问才能知晓答案了。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
参考文献:
[1]新华网.腾讯2013年营收604.37亿元[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4-03/20/c_133199881.htm. 2014年3月20日.
[2] 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 著,展江 译.美国新闻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5.
[3] 丁末.电报的故事——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札记[J]. 新闻记者,2006, 3:45.
[4] 方汉奇.发现与探索:方汉奇自选集[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5.
[5] 陈昌凤.电传新闻对中美新闻叙事结构的影响——1870~1920年代《申报》和《纽约时报》的叙事结构比较[J].国际新闻界,2009, 1:99-103.
[6] 单波.“倒金字塔”结构起源之谜[J]. 新闻知识,1994, 9:42-44.
[7] 谢沁.“倒金字塔结构”在不同传播时代中的应用.大众文艺,2012, 5:165.
[8] 让纳内 著,段慧敏 译.西方媒介史[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1.
[9]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85.
[10] 周岩.世界性通讯社垄断竞争概况[J]. 新闻大学. 1999,1:71-72.